你覺得看不懂書法的中國人很丟臉麼,為什麼?


這個問題很有深度啊😄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全面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和文化,很大程度上拋棄了傳統文化,書法是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建國幾十年也成了冷門,絕大多數年輕人沒有怎麼受過專業的書法訓練,上學只要把字寫工整就好。然而書法作為既有實用性又有藝術性的特殊工具性學科,有很深的文化內涵,更需要專門大量的技法練習。有人曾說,作為一箇中國人,難道僅僅是一個擁有中國國籍的人麼?不瞭解中華文化,連過去讀書人人人都會的書法都不會,還叫什麼中國人呀,中國人的“中”又是什麼意思呢?“中”是我們中華文化最核心關鍵的表述,是我們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一脈相傳的修身齊家治國理政之道,相傳大舜告訴大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就是說只有勤修精一之功,執守中道才能保持住道心,以調和危險的人心。這個“中”在書法上的體現,就是剛柔並濟,方圓兼施。書聖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就是最典型中道精神的體現,被形容為“虎臥鳳闕,龍躍天門”,歐陽詢的楷書偏於剛強,而虞世南的楷書偏於柔和,各得書聖之一端,顏真卿另開雄強樸拙一派,彰顯大唐雄風,而宋朝徽宗皇帝創出瘦金體,又是另一個極端了,雖勁健爽利卻顯得有很強的脂粉氣了。

常言說“字如其人”,歷朝歷代的書法可以說不僅是書法家個人精神狀態的呈現,也是一個時代一個風氣的時風的體現,通過書法歷史的學習,可以更直觀形象的瞭解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承傳我們祖先的風骨。

近代以來,很多外國人也開始學習詩詞、漢字、書法等中國傳統文化,比較有名的如來自加拿大的“大山”,對於中國歷史文化的瞭解遠遠超過我們很多國人,還有1950年出生的美國人理查德·西爾斯(Richard Sears),“漢字與詞源”網站的創辦者。中文名字叫斯睿德。他用了20年時間整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並放到網上,輸入漢字就可查看字形。很多人親切地稱他“漢字叔叔”。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們卻暴露出很多社會問題,這是由於我們只學習了西方科技,卻不能學習西方宗教對社會補充的影響,又斷層了傳統文化,這樣說來,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瞭解書法,不瞭解中國文化,確實不太說得過去了。











鶴望蘭2019


✍我來說說這個問題。懂書法是要有專業知識的,是學習和積累來的。懂得多少,知道多少,在知識掌握多少?懂得多,說明知識豐富,知識淵博。😁這個就有點像武術,懂得武術看門道;不懂武術看熱鬧。做了什麼“缺德”的事、見不得人的事,那才是“丟臉”、“很丟臉”的。看不懂書法與“丟臉”沾不上絲毫的邊。看不懂沒關係,學學不就看懂了。這個又有什麼難的。

🌷下面我就簡單地談談書法的欣賞。

看不就是欣賞嘛。✍

書法的欣賞,由來已久。文字源於象形,書法“肇於自然”(蔡邕)楊雄說“書為心畫”,書法是“借筆傳心”的藝術。我們欣賞書法,也就是通過對作品中的點畫形態、結構造型和氣韻神采的欣賞,來體會作者的“心”,從而得到美的享受。文字、書法象是一對孿生兄弟,同根同源,同生同長,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李斯是精於欣賞書法的大家,其<用筆論>正是他善於欣賞和實踐的經驗總結。☀️對歷代書法藝術的實踐和創作都產生了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法的欣賞。一是形;二是神。形是具象的,如用筆、點畫、結構造型等;神是神采,是氣韻,是意象的,是隻可意會而難以言傳的,如龍飛鳳舞、飄逸灑脫……

形的欣賞✍

1、用筆:

㈠、用筆貴用鋒。用鋒有藏,露;有執、使、轉、運。有骨、肉、筋、血、脈。

㈡、要“意在筆先”、“下必有由”。意是“意象”,由是“原由”。說到底也就是“橫如陣雲,點如墜石……。”就是要“同自然之妙”(孫過庭)。若信筆為體也只能是聚墨成形。㈢、用筆有中鋒、有側鋒(偏鋒);中鋒取勁,側鋒取妍;有輕重,“重若崩雲,輕如蟬翼”;有粗細長短,“粗而能銳,細而能壯,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虞世南),“粗而不濁重,細而不浮輕。纖細向背有法度,一絲一毫總關情。(王僧虔)”🌷

㈣、有虛實。“筆不虛,則欠圓脫;筆不實,則欠沉著。專用虛筆,近似油滑;僅用實筆,又形滯笨。虛實並見,即虛實相生,書家秘法,妙在能合,神在能離。離合之間,神妙出焉。此虛實兼到之謂也。” (朱和羮<臨池心解>。😬

總之,欣賞用筆就是要從起筆、行筆和收鋒的原理中去體會點畫的情趣。從“把筆抵鋒”,中去揣摩一個人的個性。

2、點畫

點是畫的濃縮,畫是點的延伸。字是由點畫組合而成的。✍

㈠、點畫傳神。王羲之的作品美不勝收,令人陶醉。是因為王羲之書法中的點畫,有本有源,“縱橫有所象”。“轉側之勢似飛鳥空墜,或稜側之形如流水激來……,”這些充滿了盎然生機和無限天趣的點畫,構成了一幅幅美麗而又動人的心靈圖畫,令人神往,歎為觀止而愛不釋手。

😀㈡、點畫之間要顧盼呼應,錯落有致。書法源於自然,點畫的組合自然有它的道理。生拚硬湊的不是書法。王羲之<自論書>說:“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3、結構

趙孟頫說:“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而轉。”真、草、隸、篆,應運而生。古質今妍,因時而異。因而 “真有真之態度,行有行之態度,草有草之態度。”不同的書體,不同時代的書家的作品,他們都有其相同的共性,又有其獨立的個性。歐陽詢法度森嚴,蘇東坡縱意而為,他們精於用筆,極盡書法的自然美,因而能匠心獨運,出神入化,自成一體而各有千秋。😄

董其昌說,結構是書法中的第一大事。結構有一個字的結構;有一行的結構,還有整幅字的結構,各家又有各家的結構。總之,“為書之體,須入其形。” (蔡邕)這個“形”與個人的審美情趣有關,與時代的發展和大眾的審美心理和需求有關。🌷

一個字的結構,大小長短、疏密斜正偃仰向背,要隨體賦形,各盡其態。審時度勢,要成竹在胸。如孫過庭所說“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一行或幾行的結構要承上啟下,左顧右昐。如唐張敬玄所說:“字體各有管束。一字管兩字,兩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兩行,兩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紙。”整幅的結構要首尾響應,氣息貫通。如張懷瓘所說:“雖貫珠之一一,亦行雁之聯聯。”如珠玉成串,似飛雁成行。“彼此顧盼,不失位置。上欲覆下,下欲承上,左右亦然(歐陽詢)。”

✍神是神采,是氣韻。王僧虔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王羲之的書法,神在有“逸氣”(蘇東坡);蘇東坡的書法,神在“字形溫潤,無一點俗氣(黃庭堅”)。神是作者的精神氣質、學識修養在作品中的反映。🌷

<唐書本傳>中說,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的書法,都曾受到人的說長道短。而張旭的草書卻沒有人說他有什麼不好。這是因為張旭“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韓愈)”可見張旭的書法,神在有形,神在無形,歸根到底,還是神在他的超然物外。書法的欣賞,是一種形象思維的審美活動。是我們對書法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評判和再創造的心理過程。是從對作品的具體形象從直覺開始,經過分析、判斷、體驗、聯想、想像,情感上達到主客體的共鳴。因而欣賞書法有一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過程,有時面對一幅作品,粗看時覺得平淡無奇,可細看起來才發現其中的驚人之妙,以至於越看越想看。👌就好象是品嚐橄欖,剛入口時,並不怎麼樣,可經過一番的咀嚼,妙不可言的滋味也就出來了,而且是越嚼越有滋味。歐陽修起初並不喜歡李邕的書法,他認為李邕的書法平平常常,並沒有什麼奇異的地方。可他又想,既然李邕的書法不怎麼樣,為什麼又有那麼多的人去學習和欣賞呢?於是他就經常地將李邕的書法拿出來欣賞和臨摹。一日復一日,☀️漸漸地他看出了李邕書法中的好處。從此他倍加珍愛,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學習李邕的書法上。至此他也不無感慨地說:“及看之久,遂為他書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篤。譬猶結交,其始也難,則其合也必久。”真是“最是尋常奇崛處,成如容易卻艱辛。”看來,要想欣賞到其中三昩,也是要花些功夫的.🐠

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書法欣賞因人而異,各有所愛。有的喜歡歐體的平正中有險絕,有的喜歡顏體的渾厚質樸,有的喜歡李邕的骨氣洞達......。即使是同一件書法作品,有的人讚不絕口,👌可也有的人不屑一顧。這不僅僅是與一個人的年齡、文化素養和實踐經驗有關,而且也與各人在欣賞時的情緒和當時的喜好有關。這是書法欣賞中的正常現象。作品的真實價值自有其客觀的審美標準。🙏

孫過庭說,學習書法,“必須博學,可以兼通。”欣賞書法也是如此,必須博學,才能體會到其中的神奇和奧妙。😁


吉峰的文藝視界


看不懂書法不是書法愛好者丟臉的事!因為,如今那些所謂的書法大家都不甚懂書法。

表面上看,那些大家有很多都在開壇講學,站在臺前也能談談而談,璣珠滿口的!可是,你看他們的評論,都是些什麼流暢了,有力了,這兒不錯,哪兒不錯的!有幾句是大家都能聽的懂的,接受得了的話?

不是他們不想說,也不是書法一定需要這樣的語言去敘述。是因為他以及都不甚明白書法是何物?怎麼去用平常的語言去說,勉強那樣說,豈不是把狐狸尾巴露出來了!

書法不甚懂不是什麼可恥的事!即使的書法史上的大家們又有幾個真正懂得書法的呢?不懂裝懂才可悲!不懂裝大家的更可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