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須收費嗎?理想中是免費有效還是收費好?

劉俏欐


我認為教育收費與否要分類。

  • 基礎教育:免費。那些基礎的,基本的知識,甚至常識類可以免費,因為這是提升整體國民素質教育的基礎。就像我國實習的九年義務教育,學生免費學習到初中,成為祖國基礎經濟建設者不成問題。其實等到祖國有實力了,可以免費到高中。這樣國民素質更進一步,國家建設也會更進一步。
  • 精英教育:收費。這就是大學教育,碩士教育,博士教育等等。因為這些教育屬於選拔出來的人才,按照各自興趣或是社會需要所形成的。這要求學生必須認真對待,通過收費讓其珍惜機會。而且授課老師也能夠得到一定的薪水回報。別說什麼為了金錢,直白的來說,有時候金錢或許是衡量價值的直觀體現。

所以,教育收費並不是壞處。


一路修行醫學僧


1、教育事業屬於公共事業,有公益性與產業性。辦教育需要花錢,不管這個費用是以國家稅收形式收取、教育經費預算支付還是受教育者承擔,都是需要花錢的。

2、教育是否收費,與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及對教育認識有關。福利型的強制性義務教育,受教育者可以不用交學費,其費用由國民所繳納的稅收的一部分來支付。但每個人實際上所承擔的教育費用並不一定就低,它只不過不是以學費形式承擔,而是國民以稅收的方式來承擔,若免費,辦教育的經費仍是由每個公民以所繳納的賦稅為來源。名義上受教育者沒有交費,但實際仍是承擔了費用的。

3、免費好還是收費好,得理性分析。受教育者都不希望交納學費,認為不交費是好,這種想法可以理解。但仔細分析就知道不交費可能影響教育公平,有時資費,更能體現教育公平。比如,大學若不收費,會怎麼樣?我先擺一個邏輯:(1)辦教育是需要花錢的,教育又可分為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與職業教育。在國家教育經費一定的情況下,給予高等教育的經費多了,那就意味著給予其他類型的教育經費就相應地會減少。如果高等教育免費或低收費,那就意味著國家要拿出有限的教育經費保證高等教育的支出,這樣就勢必減少每個人都會接受的小學或初中等基礎教育的經費,每個人都要為基礎教育經費的不足而支付一定的費用。(2)政府的職責更多地是給強者提供環境與空間的同時,對社會的弱勢群體應給予較多的關照,才能體現人類的文明與政府的職責,既能保證效率,又能體現公平。(3)一般而言,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比一個僅受過小學或初中等義務教育的人相應地會在今後的職業生涯中較有競爭力(不否認特例),而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必然也是受過基礎教育的。如果高等教育不收費或低收費,而高等教育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享受的,那就意味著一個在職業生涯中更有競爭力的人得到了兩次政府財政的關照,而一個沒多少競爭力的僅受基礎教育的人卻只能得到政府財政的一次照顧。試問:這公平麼?這好麼?所以理想中的免費教育可能是大家的希望,但希望不能意味著辦教育不需要錢。按邏輯追問,你會發覺有時收費才更能體現教育公平,如果你認為的好是公平的話。

4、如果教育的好是指教育效果的話,往往付費享受的教育,更能激發受教育者的學習熱情,效果更好。畢竟,拿出真金白銀接受教育,每個人都會掂量掂量是否值得。付費之後的心疼往往更會讓受教育者更有目的性、更有動力,讓教育者更有壓力、更有責任,對教育者會有較高的要求,以便付費後能享受物有所值的教育服務,會督促教育機構與教育者潛心教育,致力教育的改善,多方協力下,會出現一個符合社會期的“好”的教育。

5、當然,教育收費可以區別不同教育類型分別對待,同時對的確應經濟原因不能享受基本教育服務的公民,國家可以制定各種助學貸款政策或支持政策等救濟手段,以保證其受教育權不受影響,要保證教育效果的同時,注重教育公平,這方面可以做細緻、人性化的設計。


青山不負


教育可以免費。教師工資可以增發貨幣開支。貨幣政策必須而且必然向按需分配過度。中國宜首先打破資本主義經濟學框架束縛。

許多人認為,增發貨幣會導致物價上漲,這是個思維誤區。

現代科技使生產能力成千上萬倍增長,一個工人可抵得過上百上千個四十年前的工人生產能力。產能過剩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現象。正是資本主義經濟學框架束縛了生產力。於是,作為生產力的上層建築的貨幣政策的變革就來臨了。

醫療事業,養老事業,環保事業,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都可以增發貨幣解決。公務員工資也可以增發貨幣解決。企業可以0稅負。

只要全球精英們認可這個道理,全人類生活水平可以大幅度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