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為什麼在恆羅斯戰役中輸給阿拉伯帝國?

第一軍情


唐朝敢於在軍事上長途奔襲的原因在於唐王朝強大的補給能力以及冷兵器時代的科技能力。

宋代經常為馬匹困擾,不得不用步兵在平原上硬抗遼國突騎,打的過追不上,打不過跑不了。而在唐代,則完全沒有這樣的問題。唐朝時,官府存有馬匹80萬,還不算私人養馬數,而唐朝正規軍最多時也不過60多萬,因此唐朝可以保障部隊的馬匹供應。唐軍為增加突襲速度,甚至將馬匹配給到了步兵,這相當於現代作戰中的摩托化部隊。

唐朝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可能達到了冷兵器之最,他們裝備的“明光鎧”,馬塑,都是高科技,一般的小國家根本裝備不起來,而唐朝的披甲率可以達到60%,歷數各朝,沒有能達到這個比例的。

唐朝士兵的士氣很高,這有賴於將領的高超的指揮藝術,“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西域部族見到了唐朝士兵,猶如見到天人一般。如果漢朝在西域能夠以一抵五,則唐朝士兵也不遑多讓,單兵戰鬥力堪比如今高科技加持的美軍。

所以,唐朝能夠以安西四鎮24000兵控制3-5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向西壓迫正在崛起勢頭中的阿拉伯帝國,向南擠壓同樣野心勃勃的吐蕃帝國,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安息四鎮以24000精兵,維持了唐朝帝國西境的平穩局面。

到750年,經過高仙芝連續4年的打擊,唐王朝已經成為塔里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佔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吐火羅地區,喀布爾和克什米爾都成為了唐王朝的屬地,唐朝最遠兵鋒到達波斯(現在的伊朗)。當時的唐朝,在中亞和西亞的威望如日中天。唐王朝的將軍,高仙芝成為大唐在當地的最高仲裁官及統治者,而他帳下的兵將不過24000人。

這麼少的人要控制這麼大片地方,唐王朝採取的是霸道政策,可謂是囂張跋扈,由於邊將要打仗才能獲得升遷,因此各地邊將都在主動尋釁,挑起戰爭。東北的安祿山、西南的高適、西北的高仙芝都是如此,天天盼著打仗。邊境的少數民族打不過,惹不起,只好忍氣吞聲。東北契丹、奚人不堪欺辱反抗,結果幾年消耗下來,契丹人越打越少。西北的少數民族本來人口就不多,因此往往就選擇了息事寧人的策略。雖然都是天可汗管理下的臣民,奈何天高皇帝遠。

750年,唐王朝以石國無禮為由,出兵征討。石國當然知道打不過,所以就很快認慫,表示投降。高仙芝為了避免犧牲,假意同意,賺開城門後,大肆屠戮,洗劫了這座城市。這種背信棄義的做法,深為西域百姓所不齒。石國王子逃出來後,直往西走,找到阿拉伯帝國哭訴唐王朝的霸蠻。阿拉伯人正打算往東擴張,這下剛好是個契機。阿巴斯王朝計劃派兵攻打安西四鎮。

早就有消息傳至高仙芝軍帳。他正在為放走了石國王子懊悔不迭,如今聽說阿巴斯王朝準備找他算賬,以他4年間連戰連捷的驕人戰績,他想也不想的就準備來一次先發制人。

從石國再向西北突襲700裡,最終在怛羅斯與阿拉伯聯軍遭遇了。

高仙芝帶了2萬唐軍,加上拔汗那和葛邏祿的1萬僕從軍,總計3萬軍隊;阿拉伯人則動員了超過10萬以上的兵力。前文說過,唐朝軍隊的裝備,是冷兵器時代之最。也因為如此,唐王朝的將帥們在遇到兵力懸殊時,往往能夠氣定神閒,因為以少勝多,從來就是將帥們的拿手好戲。在怛羅斯,也不例外。高仙芝本來想先佔據怛羅斯城,然後背城列陣。然而城裡人早有準備,高仙芝久攻不下,阿拉伯人援軍來到,唐軍面臨著腹背受敵的局面。

出於對士兵作戰能力的高度信任,高仙芝排開了陣勢,野戰就野戰,唐朝士兵野戰能力天下無雙。於是,在怛羅斯城下,公元8世紀最強大的兩個帝國相撞了。

唐軍士兵的單兵素質和集團作戰能力,都不是那些叫囂著“聖戰”的口號的阿拉伯輕騎兵所能比擬的,戰鬥的前兩天,唐軍以少打多,局面佔優,勝利的天平似乎再一次往高仙芝一方傾斜。高仙芝甚至已經在想著乘勝追擊,在波斯重新建立都督府後凱旋迴師。這次他的戰功可以位列中華第一,加太子少傅銜,應該沒問題了。

然而戰場是出現意外最多的地方。葛邏祿人,不知是被阿拉伯人提前買通,還是看到唐軍在西域為富不仁感到後怕,所以在戰鬥最為膠著的第三天,他們投降了,並且在唐軍陣中製造混亂,阻隔了前鋒步軍大陣與中軍的聯繫。

步軍大陣1萬餘人,成為了一支孤軍,獨面敵方的數萬輕騎兵,久戰兵疲,再也支持不了完整的陣型了。步兵的軍陣一旦被攻破,等待的就是一面倒的追殺。此役,唐軍2萬人,陣亡與被俘各為一半,只有大約4000殘軍逃出生天。

在帕米爾山口,高仙芝召開陣前作戰會議,計劃帶兵打回去,殺阿拉伯人一個回馬槍,被副將勸阻,於是安西軍東歸。

高仙芝回國後,並沒有收到責難,相對於他之前的戰功,此次戰損對於強大的唐王朝來說並非不能接受。南詔一戰,唐王朝損兵且有6萬,加上傷員計有20萬。因此唐朝的恢復能力,實在驚人。實際上,短短2年之後,唐王朝又再次向西用兵,攻破了小勃律。安西軍力已有恢,假以時日,唐王朝還會與阿拉伯人兵戎相見,再決雌雄。但到了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舉措失當,被叛軍長驅直入,後來又演化為拉鋸戰,使得中原一帶盡成丘墟,人口下降一半。雖然後來得以重建唐王朝,但是在廢墟上重建的帝國,已經不是原來的天可汗國家了。唐王朝此後陷入藩鎮割據的困境中,再也無力西向爭雄。

中亞由傳統的佛教地區,迎來了伊斯蘭化的時期。傳統佛教國家做了可歌可泣的抵抗,在於喀喇汗國的爭鬥中,在北疆和南疆都有佛教國家長期堅持作戰,他們曾經來到宋朝都城,請求中國力量的援助。然而宋朝自顧不暇,這些地區在經過了一百多年的“聖戰”後,最終陷落。這標誌著中原王朝的影響力,開始漸漸在西域退去。當中原王朝的勢力再次出現在這片地方時,已經是1000年後的清朝了。所以,清朝管這片地方叫新疆,取義故土新歸。

耶律大石建立西遼後,阻擋了這一趨勢的蔓延,佛教迎來一段短暫的復興。但隨後,隨著蒙古人的突厥化,伊斯蘭教逐漸在中亞地區生根,到了清朝末年,伊斯蘭教已經邁過河西走廊,在甘肅、陝西這些漢民族的發祥地,獲得了長足發展,由此釀成了清朝末年的“陝甘回亂”。

這也成了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前奏,“陝甘回亂”中的白彥虎曾帶領數千回人逃到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在沙俄的庇護下,重新安定了下來了,形成了現在中亞地區的“東干族”。

葛邏祿人叛變了唐王朝後,在戰後獲得了長足發展,成為河中地區的一股強大的勢力,並且與阿拉伯人、吐蕃人、回鶻人時常發生爭戰。到了9世紀末,回鶻人的一支,大約15萬戶西遷至新疆一帶,與葛邏祿人發生戰爭,最後雙方和解,成為了一個國家——喀喇汗國,一直存在到耶律大石西征,建立西遼。葛邏祿人在西遼治下,曾經發生叛亂,被契丹人撲滅,隨後逐漸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


所以,在751年發生的怛羅斯之戰,深刻影響了中亞地區乃至中國西北的民族分佈、文化分佈,所造成的影響,延續至今。


而知而行的歷史


恆羅斯之戰是發生在唐朝最鼎盛時期的一場戰役,當時的歐亞大陸上還有兩大強國就是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所以唐玄宗的安西都護府與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和部分中亞小國的聯軍發生的這次大規模戰就相當於強強碰撞。這也是阿拉伯在多年的大唐邊界衝突中唯一獲勝的一次戰爭。

大唐建國以後,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就派遣使臣前來同好,希望能和強大的唐朝友好相處。這種和平相處互不侵犯的局面維持了一百五十年之久。期間不免有商業和文化的交流往來,甚至還有好多的阿拉伯人被大唐的繁榮景象吸引,最後定居在唐朝。可是到750年,這種和諧的局面被打破。因為唐朝和阿拉伯同時都在大肆的向東邊擴張,於是在西域地區兩國又開始摩擦不斷,邊界不穩。

當時,大唐西域有個最高權力長官節度使叫高仙芝,高仙芝因為一直有戰功在身,很得唐玄宗的賞識。但是自古以來人無完人,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非常貪婪。他大肆的洗劫西域各國,並將財富據為己有,一時間西域各國人人自危,便求助於阿拉伯帝國,欲於阿拉伯聯合攻打安西四鎮。

而高仙芝提前得知了這一消息,想先下手為強,很快就率領三萬唐軍向著諸胡進軍,孤軍深入阿拉伯境內七百多公里。與二十多萬阿拉伯軍相抗,前期的戰況還是有利於唐軍的,可是讓高仙芝沒有想到的是,葛邏祿部突然臨陣倒戈,讓內外夾擊的高仙芝腹背受敵,損失慘重,最後倉皇而逃,唐軍幾乎全軍覆沒。(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文獻記載,天寶十年(751年),唐朝正處於開元盛世的繁榮時期 ,在距中國萬里之遙的中亞、西亞、北非地區,阿拉伯帝國(唐稱黑衣大食國,西方稱薩拉森帝國或阿拔斯王朝)也在強勢崛起。

阿拉伯帝國的軍隊不斷東征西討,勢若卷席,很快就征服了整個地中海地區和中亞,漸與大唐的勢力範圍接壤。史載,阿拉伯帝國最強盛時, 其疆域東起印度河和中國西部邊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達裡海以及法國南部以及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南接阿拉伯海,是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之後又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其疆域廣袤無垠的讓人驚歎、其軍隊強悍善戰,氣勢咄咄逼人。

高舉新月旗幟的阿拉伯帝國騎士四處征戰,鐵蹄踏入了中亞那些一貫信仰祆教(亦稱拜火教,流行於西域、中亞的一種古老宗教 )的國家。中亞國家抵敵不住,紛紛遣使向唐帝國告急求救。此時的大唐,國強民富,唐軍更是戰力兇猛、氣勢如虹, 幾無停歇的在廣袤的西部地區攻城略地,威震吐蕃、西域,“ 邊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開邊意未已” 的唐帝國信心爆棚,開疆拓土之雄心難以抑制,於是,稱霸東、西的兩大帝國之間的激烈較量已經如箭在弦、難以避免了。

公元751年,雙方軍隊在怛羅斯(又稱塔拉斯,今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州 )地區展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激戰對決。

關於這場戰役的起因,歷來眾說紛紜。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是唐朝背信棄義在先,這才引爆了怛羅斯之戰。史載,時任安西四鎮節度使的高麗人高仙芝將軍為求取“高勳”,在頭一年(750年)悍然出兵攻擊石國(故址在今烏茲別克斯坦),並擒獲其國王,在搶掠、勒索了鉅額財寶後,他又背信將國王押送到長安獻俘、處死 。中亞諸國本來都親近唐朝,皆願依附之,受“石國事件” 刺激,一時間群情激憤。石國王子得以倖免,他深恨不仁不義的唐將高仙芝,於是遣使向大食(阿拉伯帝國,亦稱薩拉森帝國)求救。 大食乘機派兵進入石國境內。高仙芝聞聽大食兵進 ,立馬率三萬唐軍和七萬各族聯軍前去討伐。

東西方有史以來第一場電光火石般的激烈大碰撞即將在怛羅斯迸發,戰事之慘烈 、歷史影響之深遠,卻也讓整個世界始料未及。

唐朝聯軍除三萬朝廷正規軍外,還包括七萬吐蕃軍和葛邏祿(亦稱鐵勒,突厥別部)軍隊 ,共十萬人馬;大食軍隊出動了十萬人馬,還有十萬僕從軍隨徵,兵力是唐軍的一倍。兩軍在怛羅斯遭遇,隨即展開激戰。史載,這場戰鬥持續了5天時間,戰事初起時,唐軍的步兵突入敵陣大砍大殺 ,佔了上風,但相持了一、兩天後,人數遠少於敵軍的劣勢凸顯,唐朝聯軍中的葛邏祿部隊見敵眾我寡,預感到局勢不妙,立馬投降了大食人,並突然反戈一擊。

唐軍沒料到葛邏祿人會臨陣投敵,猝不及防下其步兵前鋒和主力間的聯絡被叛軍切斷,阿拉伯軍隊乘機用重裝騎兵猛攻唐軍步兵,好比今日的坦克碾壓沒有任何防護的突擊士兵,導致唐軍傷亡慘重,大敗虧輸。史載,唐軍雖進行了頑強抵抗,無奈寡不敵眾,加上阿拔斯重甲騎兵攻勢犀利、橫衝直撞、迅猛難敵,高仙芝親率的三萬安西精銳幾乎傷亡殆盡,各族聯軍也幾乎全軍覆沒,最後只有千餘人僥倖生還,由高仙芝領著他們輾轉回到西域(新疆)。

大食軍隊並未乘勝追擊,因為其國內發生了叛亂,大軍急於回國平叛,於是將其征服者的腳步止於中亞,沒能繼續東進。

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與黑衣大食軍隊鏖戰於怛羅斯,最終以唐軍慘敗而告終。對於西方諸國來說,這場戰役的歷史意義尤其重大,大食軍隊俘虜了數千唐軍將士,其中有一千多名各類能工巧匠,這些人將技藝帶到西方,並傳授給阿拉伯人,再通過阿拉伯人傳播至歐洲等地區,比如造紙術、火藥、弓弩、陌刀製造等,讓他們感受到了一種來自古老東方的先進文明。唐軍慘敗怛羅斯,無意中卻促進了東西方文明交流,以至於在之後的一千多年曆史中,東西方文化、經濟、政治交流都是通過阿拉伯國家作為中轉而得以最終完成的。

插圖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