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近代中國女裝界,元寶領用來“擋耳光”,旗袍竟不是漢人專屬

近代中国女装的变化和近代发型的变化有点相似,其中也出现了很多的波折,因为有些女士在追求奇异的发型包括服装的过程中,难免有些太过夸张。

比如“元宝领”,那种竖起来能够遮住半边脸的领子,其实是当时欧洲女装护脖子的一种设计,它可以让人的脸显得瘦一点,但是过犹不及,如此夸张的领子往那一立,如果你看久了,会觉得有点滑稽,甚至那时候上海还有一个笑话,说元宝领的衣服只有妓女才穿,因为妓女大都很傲慢,把客人惹火了,就难免会挨耳光,所以穿这种高领子是用来挡耳光的。

细数近代中国女装界,元宝领用来“挡耳光”,旗袍竟不是汉人专属

所谓物极必反,元宝领的这种过分的去追求新奇和夸张的服饰,慢慢地也出现了审美疲劳,中国女装界又迎来了一股清新淡雅的潮流,这就是所谓的“学生装”。清末那会儿,社会上追求时髦的风气比较浓厚,所以这种朴素淡雅的女学生装一出来之后,显得非常的清新可爱,有诗为证:或坐洋车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

细数近代中国女装界,元宝领用来“挡耳光”,旗袍竟不是汉人专属

“女学生”在那个时候,可是一个非常时髦的词,于是很多人争相效仿,其实,女装时尚的轮回,往往是由繁而简由简入繁,女学生这个装束刚好在这个节点上,就是那个时期正好是倡导朴素的时候,所以这样一种风尚便成当时时尚界的“新宠”。但持续时间并不长,因为这种校服过于的素雅简单,缺乏一种变化,而且很多成熟的女生不太好去穿它,所以那群人就开始捣鼓一种叫旗袍的服装,到了1920年代,学生装就开始慢慢的淡出了时尚舞台。

细数近代中国女装界,元宝领用来“挡耳光”,旗袍竟不是汉人专属

说起旗袍,大家可能会想到张曼玉在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里,总共穿了20多套不同的旗袍,而这也是电影当中最值得回味的部分。其实旗袍本来是满洲妇女的专利,所以旗袍就是“旗女之袍”,只能是旗人穿,它是区分汉人跟满人身份的标志。当初的造型都是大A字型,没什么腰身可言,到了民国,五族共和,就不需要用旗袍来区分身份,汉族女孩子也可以穿了。

细数近代中国女装界,元宝领用来“挡耳光”,旗袍竟不是汉人专属

1920年左右,出现了改良过的新旗袍,它跟传统的“旗女之袍”相比,更加符合新女性所追求的简单、雅致,打这以后旗袍的样式开始不断地翻新,不断的变化。1933年之后,大衩旗袍荣登“时尚界”,后来开叉开到过了膝盖,甚至到了臀部,同时,旗袍的长度,也发展到了极致,袍底可以拖地,完全遮住双脚,这种款式叫扫地旗袍,和七八十年代一些年轻人穿的牛仔裤喇叭裤有点相似。

细数近代中国女装界,元宝领用来“挡耳光”,旗袍竟不是汉人专属

综合这几点,民国的时髦女性的标准形象是这样的:身上旗袍绫罗做,最最要紧配称身。玉臀呈露眼热,肥臀摇摆足销魂。赤足算是时新样,足踏皮鞋要高跟。到了抗战之后,衣料价格攀升,旗袍长度开始缩短,而今天我们所熟悉的长短和开衩,包括领跟袖都比较适中的旗袍,就是在这个时期定的行。不管样式怎么变,旗袍它对身材的要求总是一样的:长腿细腰高挑个。虽然说旗袍很好看,但是不是谁都可以穿,或者是谁都敢穿的一种服装。

细数近代中国女装界,元宝领用来“挡耳光”,旗袍竟不是汉人专属

现在想想,我们中国人从礼仪到服装演变来演变去,好像一些以前的元素都丢完了,基本上都西化了,我一直不觉得握手是最好的礼仪,它可是传播疾病的最好渠道,像一些合掌问候、拱手致意或者是鞠躬点头,这才是东方人最好的且最有魅力的一个礼仪。服装也一样,你说我们现在还有那种可以代表我们民族跟传统文化的服装吗?如果办个活动要穿正装,或许你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西服领带。

细数近代中国女装界,元宝领用来“挡耳光”,旗袍竟不是汉人专属

是呀,如今中国传统文化很多都已经被丢失,遗弃,或被满族篡改和删除。次次剃发易服、圈地运动,份份“禁书令”、“禁海令”,场场动辄万人“诛九族”的文字狱,杀尽了最后一位有智能有骨气的汉人,抄尽了最后一本闪着星点思想火花的书籍。海瑞大胆直言的阵阵清风,顾宪成东林讲学的缕缕回音,徐光启浑天仪前踯躅的片片背影,都已从历史的长河中被抹去。只留下祸患百年的愚昧与奴性。当今我们能做的就是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不能再让一些传统元素成为“无家可归之人”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从竹枝词看中国近代女性服饰西方元素》

清朝公主结婚后,一年难见丈夫几面,且都活不过50岁,皆因这个人

与杨贵妃齐名的赵飞燕,为何后世影响力没杨玉环高且落选四大美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