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熊(Ursus maritimus)

北极熊是陆生最大肉食性动物,在IUCN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易危(VU)等级。

北极熊(Ursus maritimus)

© 保护国际基金会CI / 摄影 Russell A. Mittermeier

地理分布:加拿大、格陵兰岛、挪威、俄罗斯、斯瓦尔巴群岛以及美国阿拉斯加州。

栖息环境:北极熊生活在极地环境中,其活动范围主要在北冰洋附近有浮冰的海域。偶尔北极熊会出现在北极永久冰冻区。在夏季,北极熊可能到陆地上活动。

种群现状:IUCN的北极熊专家组(Polar Bear Specialist Group)目前确认了19个亚种群,对各个亚种群分别监测和研究。不同亚群的种群数量趋势有所不同,据2014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一支亚群的个体数量有所增加,其中六支亚群个体数量保持稳定,三支个体数量被认为有所下降,其余九支由于数据不充足不能形成结论。综合所有亚群的信息,估计全球北极熊的数量在22000到31000头之间。但该物种数量的总体趋势尚不明确。

面临挑战:北极熊生存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于气候变化及人为活动干扰。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气温的升高、天气异常、海冰消融。北极熊依赖海冰进行捕食,海冰数量和质量的下降使北极熊捕食困难加大,面临饥饿,因此出现捕食同类的现象。同时,北极熊幼崽早期生活在洞穴中,海冰的减少导致怀孕的母北极熊不能回到洞穴所在区域。海冰的持续消融增加了北极熊生存的不确定性。此外,气候变暖增加的雨水天气可能导致北极熊幼崽的死亡。

由于食物等因素,北极熊活动区域愈加靠近人类生活范围。过去北极熊生活环境中接触的疾病和寄生虫较少,其活动区域的变化可能接触新的病原体,导致疾病的产生。

人类在北冰洋进行的资源开采、探索,进行破冰、货运等活动,也会干扰北极熊的生存。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也对北极熊产生威胁。对有机氯农药的积累研究显示,北极熊作为顶级掠食者,体内会积累这些化合物,神经系统,生殖和免疫功能受到影响。

动物利用:在美国、加拿大和格陵兰岛,对北极熊的狩猎是被允许,但受到管理。北极熊可以用于食用,皮毛可以进行制作或交易,也可以作为狩猎的战利品。平均每年有700至800头北极熊被合法狩猎,为种群规模(以20000-25000计算)的3%-4%的数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