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各個時期的書法都有什麼特點?

苦竹堂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嶽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米芾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米芾謂‘草書不入晉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為牢,自欺欺人。元章草書之所以未見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籬也”。主要作品有《多景樓詩》《虹縣詩》《研山銘》》《拜中嶽命帖》等。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米芾年十歲,寫碑刻,臨周越、蘇軾字帖,人謂有李邕筆法。宋治平四年(1067年),米芾隨從母親閻氏離鄉來到京都汴梁侍奉英宗高皇后。

31歲: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三月,米芾來黃州訪蘇軾。“米芾、董鉞、綿竹道士楊世昌等來訪雪堂。”這年,米芾潛心魏晉,以晉人書風為指歸,尋訪了不少晉人法帖,連其書齋也取名為“寶晉齋”。今傳王獻之墨跡《中秋帖》,據說就是他的臨本,形神精妙至極。米芾一生轉益多師,在晚年所書《自敘》中也有這樣記載。米芾以書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來自後天的苦練。米芾每天臨池不輟,史料記載:“一日不書,便覺思澀”。米芾能詩文,精鑑別,擅書畫。書法得王獻之筆意,尤工行、草,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山水畫師法董源,然別出新意,多以水墨點染,重意趣不求工細,世稱“米氏雲山”。喜蓄金石古器,尤嗜奇石。著作有《寶晉英光集》《畫史》《書史》《寶晉待訪錄》等。書法風格特點:米芾平生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南宋以來的著名匯帖中,多數刻其法書,流播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在“北宋四大書家”中,實可首屈一指。康有為曾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意為宋代書法家講求意趣和個性,而米芾在這方面尤其突出。米芾習書,自稱“集古字”,雖有人以為笑柄,也有讚美說“天姿轅轢未須誇,集古終能自立家”(王文治)。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氏書法成功的來由。根據米芾自述,在聽從蘇東坡學習晉書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響最深: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沈傳師、段季展。元豐五年(1082年)以後,他開始尋訪晉人法帖,得到了王獻之的《中秋帖》。這先入為主的大令帖(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生性不羈的米芾並不滿足於王獻之的字,早在紹聖年間就喊出了“老厭奴書不換鵝”,“一洗二王惡札”。

37歲:儘管如此,此時的米芾書法並沒有定型,他在元祐三年(1088年)書寫的《苕溪帖》《殷令名頭陀寺碑跋》《蜀素帖》,雖然寫於一個半月之內,風格卻有較大的差異,還沒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門檻。元祐六年(1091年)後,米芾卜居海嶽庵時,又學過羊欣書法。

50歲: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何以為主”時才最後完成了自己風格的確立,大概在五十歲以後。在定型的書法作品,由於米芾過於不羈,一味好“勢”,即使小楷如《向太后輓詞》也是如此。這“勢”固是優點,但同時又成了他的缺陷。“終隨一偏之失”,黃庭堅之評價褒貶分明,應該是比較客觀的、公道的。宋人黃長睿評其書法,“但能行書,正草殊不工”,當時所謂“正”,並無確指,不一定是如今的“正楷”,倘指篆隸,倒也恰當。米芾篆隸,的確不甚工,草書也寫得平平。他後來對唐人的草書持否定態度,又囿於對晉草的見識,成績平平自然在所難免。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的李志敏評價:“米芾謂‘草書不入晉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為牢,自欺欺人。元章草書之所以未見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籬也”。米芾對書法的分佈、結構、用筆,有著他獨到的體會。要求“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大概姜夔所記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一,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澤、風神俱全,猶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

米芾的用筆特點,主要是善於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格。字的起筆往往頗重,到中間稍輕,遇到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捺筆的變化也很多,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對於較長的橫畫還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米芾的書法中常有側傾的體勢,欲左先右,欲揚先抑,都是為了增加跌宕跳躍的風姿、駿快飛揚的神氣,以幾十年集古字的渾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於天真自然,絕不矯揉造作。

學米芾者,即使近水樓臺如者也不免有失“艱狂”。宋、元以來,論米芾法書,大概可區分為兩種態度:一種是褒而不貶,推崇甚高;一種是有褒有貶,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種態度的,可以蘇軾為代表。強調要在氣質、意趣等方面嚴格分辨二者的區別”(阮璞《蘇軾的文人畫觀論辨》)。他所謂的“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合於天造,厭於人意”等,都是以傳統的造詣、功力、格法標準來要求繪畫的。簡單地說,就是舊的傳統,新的趣味。同是文入畫之祖的米芾卻不屑於這樣的調和,米芾的成功在於通過某種墨戲的態度和母題選擇達到了他認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識到改變傳統的繪畫程式和技術標準來達到新的趣味的目的。

米芾初學書法是由唐入手,只不過是米芾在深入地臨學唐人書法之後,對唐代的書法進行反思,發現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等唐人書法受楷書法度的過分約束,書法的“趣”的審美趣味無法體現出來,才開始產生批唐意識。!


書法側平格練字


米芾書法字法、章法獨特。變化多端,直抒胸臆,極富個性魅力。

米芾每天臨帖,自雲"一曰不書,便覺思澀″。廣遊名川大山,得山川靈氣。天資學養很高,這些是他成為一代變法出新的大家因素。不同時期,他的行書風格特點不同,現舉例說明:

一,早年三十多歲作品《淡墨秋山詩帖》。紹聖元年(1094年)10月書。紙本,共5行28字,用筆中側並用,結構欹側逞險,爽利而富於變化。章法舒朗空靈,揮灑自如,重技法意識。蘇軾評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

二,米芾41歲作品《苕溪帖》。

運筆灑脫俊逸,有顏體影子。二王筆意。是他中年時期典型作品。

三,米芾後期晚年書法作品《復官帖》。此帖以寫意為主,法隨意變,隨意而為之。

《復官帖》是米芾於1104年所作,尺寸為縱27.1釐米,橫49.9釐米。字形大小錯落,一任自然。章法上豎行左搖右擺,最後五行的字行距較密,和前幾行的寬舒行距形成明顯的疏密對比節奏。字帖中的各種矛盾衝突處理和諧自然。


神韻軒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