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為何能在隋末亂世中勝出,蕩平群雄,一統天下?

於無聲處34


這就是個人性格和戰略眼光的差別了。李密的家世、能力都不在李淵之下,年齡優勢明顯、起步更早,本來應該是隋末最有機會登頂的一個。但李密與李淵相比,性格有缺陷,戰略眼光不足,在這場世家子弟的競技當中落敗。

性格方面,李淵能容人、沉穩,李密急躁、狂妄

李淵在史書上明確有記載,“倜儻豁達,任性真率,寬仁容眾,無貴賤鹹得其歡心”(《舊唐書》),而李密在史書上只說聰明、好學。這說明李淵是個世家子弟中的異類,而李密是個標準的世家子弟,性格方面沒有任何特點。

什麼是世家子弟?有能力、有人脈、有野心,能讓周圍人以他為中心開展活動,他會付出你意想不到的代價讓你感動,雖然這些代價對他來說可能一文不值。這些人不會有真正的朋友的,所有人都是被他所利用的對象,除了他自己所有人都是可以被犧牲的,內心深處認為所有人都應該被踩在自己腳下。

李密就是這樣的人,他根本就沒瞧得起隨同他起兵的瓦崗諸人。李淵骨子裡可能也是這樣的人,但李淵至少比李密要能夠忍耐的多,也更加具有欺騙性。

另外,李淵遠遠比李密沉得住氣。

李淵起兵之時已經五十有三,雖然早有預謀準備做些什麼,但一直能夠等到天時、地利、人和全部具備,楊廣被困江都、中原烽火處處是天時,太原位置良好,周邊沒有強大勢力,到長安一路暢通,這是地利;多年生聚,大批人才被李淵招攬,這是人和。

另外,李淵起兵之前還藉著劉武周反叛和突厥入侵得以就地募兵,召回了李建成、李元吉、柴紹等兒女親屬,安排劉文靜出使突厥安撫並借兵買馬,最後才一舉誅殺忠於隋王朝的太原守將,這些準備工作細緻、複雜,大事面前李淵能夠沉住氣。

而李密自從輔助楊玄感造反失敗之後,就已經變得急躁、狂妄,勝驕敗餒。急躁的接受了翟讓的讓位,當了瓦崗軍的一把手。又急躁的殺了翟讓,使尚未被安撫的瓦崗軍對李密離心離德。又急於擴大實力,對新招附的手下厚賞卻忽略了瓦崗舊部,在瓦崗軍中更是聲望大減。最後敗於王世充手下後,又莫名其妙的心灰意冷放棄一切去投降李淵,最後叛唐被殺,年三十七。

綜合來看,性格上的缺陷,是李密失敗的原因之一。

準備完善、戰略清晰,李淵沒有浪費任何機會,沒有犯過任何錯誤,這是李淵和李密在能力方面最大的不同。

當李密吭哧吭哧率領瓦崗軍招降多路義軍、攻克金堤關和滎陽城、擊殺了隋王朝最後一位名將張須陀、攻克興洛倉、大敗隋軍大將劉長恭、攻打王世充鎮守的洛陽城已經長達半年以上時,李密才剛剛在太原起兵反隋。

李淵起兵造反並當上皇帝,整個過程簡直容易的令人髮指,沒有犯過任何錯誤,沒有走任何冤枉路。從太原起兵到攻下長安僅僅用了四個月的時間,然後扶持了一個傀儡皇帝,以關中為中心四處攻略,又在第二年得到楊廣死訊後立刻稱帝建立大唐,“一尺之水,一躍而過。”

而這幾個月中,李密仍然在洛陽城下與王世充和宇文化及率領的隋王朝最後精銳死磕,號稱不打下洛陽不稱帝,中間還接受了王世充的冊封,弄得手下將領更是無所適從。最後,李密雖然擊敗了宇文化及,但卻敗在王世充手下。

李密此時仍然有徐世績控制著大片地區,但擔心徐世績對自己不利,畢竟當年殺翟讓的時候徐世績險些死在李密手中,於是,都沒敢面對徐世績,直接率領手下投降了李淵,“

從入關者尚二萬人”。當年李密單人獨騎進入瓦崗,兩年經營就有百萬之眾,這時一次戰敗就心灰意冷,身邊有兩萬人竟然不敢面對徐世績,僅憑這一點,李密就算不上英雄好漢。後來徐世績投降了李淵,李密這些家底兒都便宜了李淵。

在李密圍攻洛陽時,本來也有人建議李密西進趁關中空虛奪取長安,當年李密也把先奪長安作為楊玄感造反的上策。但洛陽彷彿有什麼特殊的魔力,楊玄感在洛陽城下失敗,李密也對洛陽念念不忘,竟然以手下都是山東人士不願意遠離故土為由,仍然把全部軍隊都放在洛陽城下,錯過了大好時機。如果李密接受了這個建議,基本上就不會有李淵的機會了。

當然,李密如果西進長安,奪取長安應該問題不大,但也確實會存在後路不穩的問題,這就需要戰略方面的判斷能力了。李淵面臨過同樣的問題,當時是把李元吉留下來鎮守太原,後來山西也被劉武周等人佔據,李淵做出了正確的戰略選擇,先關中再山西,直到關中後方穩定,才派李世民收復了山西。

因此,戰略方向的判斷能力,是李淵和李密的第二個差別。


總結李密的失敗,至少犯了以下嚴重錯誤:不智,接受翟讓讓位,當上瓦崗一把手;不義,無故暗殺翟讓,瓦崗眾人離心;不仁,對瓦崗舊人沒有刻意籠絡,對新人賞罰不明;不明,戰略方面,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力量在洛陽堅城之下。

總之,李密也算是一代人傑,是隋末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當中最有王者像的一個。但性格方面的缺陷,以及戰略方面的能力不足,決定了李密雖然是消耗隋王朝最嚴重的一個,卻是一個失敗者,連小命都沒保住。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李淵能在亂世中勝出,蕩平群雄,一統天下。主要是天時地利人和,還有就是李淵當時的勢力。

李淵(566-635),李淵家室顯赫,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是貴族,爺爺北周時被封“唐國公”,他的父親和他就世襲了“唐國公”。李淵很早就做過太守。

李淵又和隋煬帝有著直進的親戚。李淵的母親是隋煬帝孤獨皇后的姐姐,所以李淵還得叫皇帝隋煬帝姨父,沾上皇親國戚,在那個年代可了不得,再加上李淵名門之後,受過良好系統教育,自小就出眾優秀,所以深得隋文帝的器重。這樣李淵從小就能瞭解皇宮事宜。

就這樣,李淵很快做上安徽和陝西等地刺史,開始了領兵打仗,經常和起義軍,突厥作戰,在作戰中積累了作戰經驗。同時也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如在615年李淵做河東慰撫大使時,就收編母瑞兒農民起義軍萬餘人,隨後有收編起義軍柴保倉幾萬人馬。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

說到人和,就是李淵有幾個出眾優秀的兒子,如李世民,李元霸,李建成,李元吉,他們中有文有武,都是李淵的得力助手,尤其是李世民豪俠仗義,結交許多天下豪傑,秘密招納各地英雄好漢,都聚攏他的麾下,有很多都是在軍事上,謀略上堪稱奇才,這就為以後反隋先儲備人才。

地利方面,李淵在617年任太遠留守,離長安很近,長安有什麼風吹草動,都掌握他的手裡。也許天祝他,又一次鎮壓甄翟兒農民起義軍,收到不少降兵,又擴大自己的實力。

就這樣李淵要兵有兵,要將有將。因為李世民有招來眾多軍事將領。在這時又有天時,各地反隋義軍揭竿而起,再加上隋煬帝這時人又在江南遊玩,長安空虛,正是奪取隋朝政權的好時機。當時的李淵無造反之心,但在李世民和和劉文靜等人密謀下,李淵不得不在晉陽舉義旗反隋。並擬訂討伐隋煬帝檄文!“名正言順”比較順利的攻下了長安。

攻下長安擁立隋煬帝孫楊侑為帝,並進行冊封,封李淵為唐王兼大丞相尚書令,李世民為秦王……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殺,楊侑禪位李淵做皇帝,國號唐,又經過5年,李淵和李世民大敗各地起義軍,最後一統天下。不得不說李淵坐上皇帝真是天時地利人和!







江山如畫5965


從瓦崗軍奪取興洛倉後的描述來看,當時來領糧食和加入瓦崗隊伍的,道路絡繹不絕,多達幾十萬人。但實際戰力如何,恐不容樂觀。李淵晉陽起兵雖只有三萬兵力,卻是長期招募訓練的,可稱精銳,單純從人數看,瓦崗軍多,李淵勝在正規軍。二李雖出身雷同,卻一勝一敗,有它的主觀客觀原因存在。


二李都是關隴貴族的代表人物,李密曾祖父是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的李弼,父親李寬,隋朝上柱國,封蒲山郡公。到李密這一代有點撐不住,以父蔭當上左親衛府大都督、東宮千牛備身,在執勤時被楊廣看到,覺得此人不凡,有點忌憚,疏遠了他。楊素與他交談後大為欣賞,要兒子楊玄感親近他。個人才能雖然出色,但與朝中權貴的交流彙集中斷,雖是關隴集團中人,朝中人脈不能發揮作用。

其次,李密才名滿天下,但他助楊玄感起兵失利,不管怎麼分辯,輔助人家失敗是鐵板釘釘的事,也影響到他後來當了瓦崗主時,吸引天下人的向心力。這兩方面,李淵都比李密有優勢太多,李淵祖父李虎,也是八柱國之一,以年紀論,比李密大了差不多一輩,他的絕對優勢是家族顯赫不斷,代代高官,沒有出現斷層,並且母親與楊堅的老婆獨孤皇后是姐妹,皇親國戚。這重身份,也使得對他有所提防的楊廣,在關鍵時候還得信任他。


李淵當官也是從千牛備身做起,卻做出成績,歷任譙州、隴州、岐州刺史,在抵禦突厥方面尤有心得,被任為太原留守。有這些瓜葛官位在,李淵一直是關隴集團的佼佼者,在楊堅楊廣二代持續加大力度打擊殺戮關隴中人時,卻因姻親關係倖免於難,倖存到隋末大亂,扯起義旗時,又大力拉攏原同僚,策略得當,得到舊貴族擁護,順利對隋朝取而代之。李淵這些優勢,都是李密所不具備的,後來的李密,只是掛有名頭的貴族,在隋朝舊臣中影響力微乎其微。

李密還有一個先天缺陷,他是因人成事,得到瓦崗軍特別是翟讓的推崇才當上首領,軍隊並不是自己培養和打出來的,以客御主,天生基礎不穩,當翟讓派出現奪權的苗頭時,他不得不快速反應,殺死翟讓,雖平定內亂,卻埋下瓦崗離心離德的亂子。而李淵的快速出兵,直取重心,控制長安,比李密長期頓兵在堅城洛陽之下,戰略又高出許多。內外因素一結合,李淵勝李密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