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的多雲管理平臺


昨天跟IBM的同事們討論了IBM的多雲管理方案,光聽別人講是不行的,還得自己看一下這個產品的具體內容。畢竟IBM的新CEO說了,混合雲是他們的核心戰略之一,所以這應該也是他們關注的重點。

其實IBM的多雲管理平臺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雲計算世界裡的幾個新名字》裡提到過,叫做IBM Cloud Paks for Multicloud Management, 即多雲管理的雲包,名字淺顯易懂。直接跑到IBM官網上就可以看到關於這個產品的介紹:

https://www.ibm.com/cloud/cloud-pak-for-management。

IBM的多雲管理平臺


IBM Cloud Pak™ for Multicloud Management 是運行在Red Hat的OpenShift Container Platform(OCP)上的提供從私有部署到邊緣設備,持續可視化,管理和自動化的工具。可以提供多集群,事件管理,應用程序管理和基礎設施管理,可以通過它提高效率,通過智能數據分析和預測獲得內置的合規管理。

看了上面這一段是不是都暈了,不過沒關係,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張圖,講了這個產品的細節。

IBM的多雲管理平臺


這張圖很清楚,下面是端,雲和內部數據中心,中間可以提高運維的效率,在分析管理部署這幾個方面都可以,加上安全和合規管理,提供統一的用戶體驗。中間就是事件,基礎設施,應用,多集群和工具的管理,意思上清清楚楚。

看這樣的圖對我這種技術派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張圖畫的跟其他多雲管理的平臺大同小異,對我而言就是啥都沒說,所以還得繼續往深裡看。

IBM的網站風格還是很商務派的,各種優點,客戶用例啥的,比如應用程序為中心的管理,應用程序生命週期管理,集群和基礎設施聲明週期管理,運維生命週期事件管理,安全和基於策略的管控等等

IBM的多雲管理平臺

IBM的多雲管理平臺

IBM的多雲管理平臺

IBM的多雲管理平臺

IBM的多雲管理平臺


好吧,圖畫得挺好看的,但是具體怎麼弄的還是不知道,這些用戶案例都是些通用的基本功而已。最後,千辛萬苦終於找到架構圖,在第二頁的一個角落裡,是基於Kubernetes的一套完整的管理平臺。


IBM的多雲管理平臺


這張圖稍微有點意思了,最下面是各種雲廠商,上面跑著各種容器管理平臺,然後就是多雲管理和運維的組件,最上面是一些應用,好吧,基本上呢就是管理所有容器平臺的一個聚合。下面這張圖更清楚一些,跨兩個AZ,裡面各種Node,然後通過所謂的Multicloud Manager Controller (MCM Controller):和Cloud Automation Manager(CAM)進行對內對外的管理,支持CLI和UI。

IBM的多雲管理平臺


這個架構其實還是不是很細節,具體還是不知道是怎麼做的,按照我的邏輯,非要摸一摸才能算數,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一個動手實驗:

https://www.ibm.com/cloud/garage/dte/tutorial/multi-cluster-management

原來是基於Red Hat OpenShift Container Platform,加上CloudForms,Ansible等等各種Redhat的組件實現了對不同雲平臺上的容器的管理,可惜這個動手實驗裡的Demo環境無法訪問了。這個教程裡介紹瞭如何添加集群,部署應用和管理集群。

IBM的多雲管理平臺

IBM的多雲管理平臺


昨天給我們介紹的IBM同事給我看了一篇他自己寫的最佳實踐也比較有用,說的是如何通過Cloud Paks for Multicloud Management,以及Sysdig和IBM Cloud Event Management管理公有云:

https://developer.ibm.com/articles/services-operation-on-ibm-public-cloud/

其實引起我關注的是這張圖:

IBM的多雲管理平臺


這是通過不同的開源工具和平臺,搭建雲的綜合性管理平臺,實現多雲管理。這張圖裡提到了Sysdig,LogDNA,Prometheus,Slack,Git,Zabbix等等,都是各種開源工具。當然還有Red Hat的OCP和Ansible,以及K8S,從而實現客戶所有定製的相關內容。

跟其他多雲管理平臺不一樣的是,IBM的解決方案基本上是個OCP加一堆上層的開源或商業軟件,對專業能力要求特別高。需要專業的PS服務,把架構和應用部署起來,還要加上長期的MS服務,對系統進行維護。另外在國內不能用的一些工具,比如Slack啥的,我們都可以直接把他換成微信,這不就是我們幹了多年的專業麼?

看來又能折騰點機會出來了,嘿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