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戰敗劉備的陸遜,為何最後被孫權氣死?

美到驚動人民


在東吳創建及鞏固的過程中,名將陸遜無疑居功甚偉,而他也因此受到孫權的賞識,最終官至丞相,可謂位極人臣。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陸遜晚年橫遭猜忌,最終竟被孫權活活逼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陸遜是吳郡吳縣人,出身江東大族,自幼便以聰慧過人、志向遠大見稱於世。陸遜少年喪父,被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撫養成人,起初居住在舒縣,後來又因躲避袁術的進攻,遷回老家吳縣居住。建安八年(203年),年僅21歲的陸遜進入孫權的幕府,因平定山越首領潘臨、尤突、費棧等人的叛亂,深得主公的賞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鎮守荊州期間,與孫權的關係惡化。為此,陸遜與呂蒙聯手製定計劃,通過奇襲的方式奪取荊州,並擒斬關羽。兩年後(221年),劉備率大軍東征,陸遜臨危受命出任大都督,在夷陵大敗蜀軍。經此一戰,孫權再無西顧之憂。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陸遜又在石亭擊敗曹魏大司馬曹休率領的十萬大軍,從而緩解了來自北方的軍事壓力。


次年(229年),不再畏懼曹魏的孫權正式稱帝,建立東吳帝國。孫權稱帝后,為獎賞陸遜的功勞,便進拜他為上大將軍,命其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的事宜。赤烏七年(244年),陸遜被進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由此達到權勢和地位的頂峰。說句題外話,孫權在稱帝前,把侄女(孫策之女)嫁給陸遜為妻,由此可見對他的賞識。



從陸遜的人生經歷來看,他追隨孫權40餘年,統領吳國軍政20餘年,為人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並且立下赫赫戰功,對於東吳的建立和鞏固居功至偉,堪稱社稷之臣。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能臣、直臣,最終卻落得被逼死的下場,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一切,還要從孫和、孫霸兄弟間的爭鬥說起。


赤烏四年(241年),太子孫登英年早逝,孫權因次子孫慮此前已病死,所以便冊立第三子孫和為儲君。據正史記載,孫和不僅愛好文學、擅長騎射,而且禮賢下士、尊敬師長,無論是綜合能力還是個人形象都極佳,因此頗為朝野所矚望。但與此同時,孫權又寵溺第四子魯王孫霸,讓他享受跟太子一樣的飲食、起居標準,由是讓後者滋生非分之想。



孫霸為扳倒孫和,便糾集黨羽陷害兄長及其支持者,而孫和為何保住位子,也授意親信控告孫霸,希望能除掉這個心腹大患。隨著太子與魯王的爭鬥日益尖銳,朝臣們也因為立場不同而分化,逐漸形成“太子黨”、“魯王黨”兩大集團。兩個集團之間互相攻擊,導致東吳的政局動盪不安,若不加以制止的話,必將使東吳陷入分裂、混戰當中。


起初,陸遜採取中立立場,不肯加入到任何一個集團當中。但是,當孫和秘密探知孫權與大臣楊竺商議廢黜太子、改立魯王的事宜後,便派親信陸胤(陸遜的族侄)去拜訪陸遜,請求後者為自己申辯。此時,太子太傅吾粲也數次致信陸遜,請求他為太子進行辯護。陸遜認為茲事體大,便屢次上疏陳述嫡庶之分,又請求進京面見孫權。



孫權看到陸遜的奏疏後,雖然暫時擱置改易太子的事情,但對禁中語漏洩的事情大為憤怒,因此下令逮捕楊竺、陸胤、吾粲等人,並審問他們究竟是誰洩露了秘密。在連番拷打之下,陸胤、吾粲為了保護太子,便誣告楊竺是洩密之人,而後者因為熬刑不過,也只能就此“招供”。


楊竺被屈打成招後,捏造了陸遜的20條罪證,想拉他一同下水。孫權是個雄猜陰狠、刻薄寡恩的皇帝,雖然知道這些罪狀大都不實,但他為了敲打陸遜,還是數次派遣使者責備他。陸遜是個自尊心極強的人,屢次三番地被皇帝訓斥,在憤恚交加之下感染重病,沒多久便撒手人寰,終年63歲,時在赤烏八年(245年)。



陸遜去世後,次子陸抗承襲爵位,並出任建武校尉,負責統領其父的5千名部曲。此時,孫權依然怒氣未解,便利用陸抗面聖的機會,拿著楊竺誣告陸遜的20條罪狀向他質問,陸抗事事條答、一一批駁,成功地讓孫權相信陸遜的清白。事後,孫權懊悔不已,恨自己不該對陸遜如此刻薄,這也是後話了。



文史磚家


先說史書上記載陸遜之死,陸遜是憂憤而死,也就是被孫權多次派人辱罵氣死的。《三國志陸遜傳》記載

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

那麼作為江東柱石的陸遜,是得罪孫權了嗎?為何被孫權責罵氣死呢?個人幾點想法,供大家參考

陸遜的身份和地位令孫權忌憚

陸遜的家族世代都是江東大族,與張、顧、朱三家並稱江東四大家族。除了張家、陸遜與另外家族的關係甚好,隱隱有江東士族的代表氣象。陸遜真正嶄露頭角是在獻計奪取荊州、協助呂蒙白衣渡江。在夷陵之戰火燒連營七百里大敗劉備,一戰成名,在石亭大破曹丕,深得孫權的信任和器重。



陸遜在孫權稱帝后,官拜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陸遜為人正直,品質高尚,陸遜做事講求公正,不帶個人的主觀因素去提拔手下,而且陸遜深知功高震主,處處表現得低調,就是防止孫權的防備。陸遜個人的威望比之孫權不遑多讓,這會讓孫權忌憚。


遜以為子弟苟有才,不憂不用,不宜私出以要榮利;若其不佳,終為取禍。

兩宮的爭鬥,陸遜被捲入其中

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之爭,完全是孫權引起的。陸遜深知自己位高權重,被孫權防備,是不會去參與這樣的事情當中的。這要怪就怪孫權,孫權已立孫和為太子,還十分寵愛孫霸,讓孫霸有爭奪太子之位的想法,這下好了,兩黨之爭正是開始,朝廷分成兩派,搞得朝野烏煙瘴氣的。陸遜多次上述孫權並要求面見,請求不要廢立太子,孫權多次置之不理。


及太子有不安之議,遜上疏陳:“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謹叩頭流血以聞。”書三四上,及求詣都,欲口論適庶之分,以匡得失。既不聽許

陸遜招禍

兩黨之爭愈演愈烈,孫權看到局面不好控制了,動起手來了,廢太子孫和,殺魯王孫霸。其他人多受到牽連,陸遜就是其一,只因陸遜的外甥依附太子就被流放,吾粲只是與陸遜寫過幾封書信,被下獄殺死。


而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並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

陸遜雖沒有被降罪,但孫權豈會放過他,三番五次派人去責罵,還不允許人辯解,陸遜不是張昭,不敢事事與之相懟,最後悲憤痛恨而死,也就是被孫權給氣死了。

孫權本人好猜疑

很多人說孫權氣死陸遜,是為子孫鋪路,孫權覺得自己死後,後世沒人能制住陸遜和其家族,所以要找機會除掉陸遜。我不否認這個觀點,但覺得還是不可思議,陸遜的為人,世人共知,陸遜如果想謀反和篡逆,肯定會大肆培養自己的親信和力量,實際上並沒有。在陸遜死後,孫權面對陸遜之子陸抗時,表示自己是受人誤導,聽信讒言,孫權以楊竺控告陸遜的二十件事來責問陸抗,禁絕他拜會賓客,派宮中使者臨門盤詰,陸抗不加思索,事事都作出有條理的辯答,孫權心中不滿漸漸消退。並燒燬了一切關於陸遜不利的書籍,就是給自己臺階下。


病差當還,權涕泣與別,謂曰:“吾前聽用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前後所問,一焚滅之,莫令人見也

孫權自導自演的兩黨之爭,氣死陸遜,乃是有預謀的。作為外來的勢力佔據江東,在政權不穩固之時極力提拔和拉攏士族的力量,等到政權穩固時,又極力打壓士族的力量,與春秋時期的勾踐有相似之處,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利用完了,就可以棄之如敝屐,實乃帝王之無情無義的權術體現。

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陸遜這樣的文武全才,為江東出生入死、建功立業,數次救江東於危難之間,碰上這樣一個猜疑忌妒的主公,可以說是他的不幸,他的事蹟被後人所傳頌讚揚,這是他的幸。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陸遜為何被孫權氣死,其實原因就兩條:

第一:陸遜功高震主。

孫權當政時期,有四任大都督,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由於周瑜握有實權,經常對孫權的命令置之不理,使得孫權很鬱悶。周瑜文武雙全,很會帶兵打仗,孫權還得仰仗周瑜為吳國打天下,就忍氣吞聲。

周瑜死後,魯肅繼任大都督,魯肅要比周瑜聽話的多,孫權的長期壓抑變得釋放。

可是好景不長,魯肅去世後,呂蒙接任大都督,呂蒙連小學一年級都沒有上過,是個文盲,但卻打仗很兇猛,在軍中很有威嚴。孫權發現呂蒙比周瑜還要難以駕馭,就恨透了大都督這個職位。

後來由於呂蒙殺了關羽而遭到報應發瘋而暴病身亡,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率大軍浩浩蕩蕩去伐東吳,孫權很害怕,就拜授陸遜為大都督,陸遜不負所望,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七百里,將劉備擊敗,使得東吳轉危為安,陸遜在東吳的聲望倍增。

孫權怕陸遜的威望超過自己,就對陸遜一直有所防備。


第二:陸遜捲入儲君之爭。

太子孫登突然去世,孫權改立孫和為太子,陸遜是孫和的擁護者,但魯王孫霸也想當太子,孫霸恨透了陸遜,認為要不是陸遜擋道,自己是太子的不二人選。

於是,孫霸開始絞盡腦汁陷害陸遜,以各種理由誣陷陸遜,其中最為惡劣的誣陷是稱陸遜虛報戰功來標榜自己。陸遜哪受得了這種誣陷,就抑鬱而終。


在古代,皇帝最忌諱的是太子(儲君)與武將聯合,其實孫權也知道陸遜是被孫霸誣陷的,陸遜沒有虛報戰功。但由於陸遜與太子孫和的聯合,孫權很是忌諱,為之惱怒,對陸遜責罵和冷落,才導致陸遜被氣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