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一衰煙雨任平生“如何解釋詩人原意,更貼切?

修人哥車茶館


特別喜歡蘇軾這首《定風波》,猜度當時的東坡先生作這首詞的心情,很傾慕那種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境界與過程。詩詞有時是要有生命經歷才能感同身受,蘇軾政治上屢屢遭貶,“

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作者在逆境中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及我行我素的倔強性格,彰顯了豪放之氣。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加之其政治主張頗為保守,故而時常受到政敵誹謗、小人讒言的夾擊,時不時給蘇軾來個貶謫、發配什麼的待遇。

《定風波》題材源於一次郊遊突遭雨襲擊的經歷,蘇軾以小見大、以近寫遠,娓娓道來,寫出了這首充滿哲理的詞,堪稱千古絕唱。

上闋第一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說的是一種心境。雷雨突至,行人大呼小叫、驚慌失措,一遍遍說著“下雨了”而詞人不以為然。一個“何妨”道出了他的泰然自若,泰然自若的背後是一種平和心態。眾人雨中疲於奔走,而他徐徐前行,大智若愚躍然紙上,“莫道”、“何妨”、“徐行”看似用筆輕巧,實則飽含厚重、大氣的情懷。

接下來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著實是一個智者形象了。讀者彷彿看到了,一個手拿竹杖穿草鞋的老者,披著蓑衣的矯健身影,一步步向前,煙雨一生也不怕。寫這首詞時蘇軾已經60歲,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在一個蘇軾身上體現出來,越發可敬可愛了。

下闋“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所到之處,都有“煙雨”、“寒冷”、也有“斜陽相迎”,山窮水盡時柳暗花明的驚喜,盡現在短短几個字中。“也無風雨也無晴”把無畏無懼人生風雨,超然人生的情懷刻畫的淋漓盡致了。把一切洞穿,把一切看淡了,這句極似“古今多少事,盡在笑談中。”


淺淺一笑有酒窩


“一蓑煙雨任平生”來自於蘇軾的一首詞,詞牌定風波。是蘇軾 於沙湖道中遇雨所創作的。

這句的字面意思是:一蓑煙雨任平生,平生常常是穿著蓑衣在風雨中行走。也無風雨也無晴,無所謂風雨或晴天。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節選)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的上部重點在於雨中的描寫,下部則在於雨後。整詞突出體現蘇試作為一個坦蕩文人在人生坎坷中表現的樂觀主義。雖不長,但展示的意境深刻,有著發人深省的內蘊,表達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和對生活的樂觀思想。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整首詞的中心,也是最能體現作者思想的句子。

不要再意那穿林打葉的嘩嘩雨聲,最好是一邊吟唱著,一邊樂悠悠地走。手中的竹杖和腳上的草鞋勝過騎馬,這又有什麼可怕的?自己的一身蓑衣任風吹雨打,我還是象以前一樣度過我的一生。

這二句話簡明扼要地概括了詩人的人生經歷,向人們表達了他豁達開朗的人生觀。“”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一句就是我一生就是在風雨中抗過來的最好寫照,竹杖芒鞋輕勝馬,眼前這一點風雨奈我何,誰會去怕它。

這首詞簡樸中見深意,平常處顯不平常,表現出作者超凡脫俗的胸懷,折射生他人生的理想。

這首詞作於公元1082年春,正是作者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後第三個春天。這一天詞人心情舒暢,和朋友外出春遊,突然逢雨,大家都很狼狽,但只有詞人泰然處之,觸動創作靈魂,寫下這首詞作。


D東哥


“一蓑煙雨任平生“出自蘇軾《定風波》,表面上看,這句詩是說,只要披上蓑衣,管他風吹雨打都無所謂了。實則宣示了詩人歷盡劫波後的一種豁達的人生哲學。

蘇軾一生充滿挫折,作此詩時這是其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後的第三個春天。他與朋友外出踏春,回來時正遇春雨,而雨具不在手上,只能淋雨,眾人皆覺狼狽,唯獨蘇軾反覺別有一番情趣,興致遄飛,揮筆而就,得此千古佳句。全詩如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抖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