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說到與做到之間有一踐行個距離


知行合一:說到與做到之間有一踐行個距離


01.說與做的距離

相信大家都聽過如靈魂般拷問的一句話:為什麼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原因很簡單,你只是聽過知道而已,而你沒有去嘗試,沒有去做,所以常常晚上思緒千萬條,醒來還是原路返回!這之間有一個踐行的遙遠距離!

你聽過的道理也是別人踐行摸索出來的,肯定有他的合理性但未必都適合你,只有你自己摸索出來的,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路子才是適合自己的,這也就是你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果想要改變自己的現狀,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不只是我們的思維方式需要改變,也就是認知需要不斷升級,還要加上踐行的深度,有想法有行動,就如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體驗重於知識,這一條是人生重要的原理原則,“知”未必等於“會”。

就像菜譜,只要識字就可以看明白,但是你按照菜譜卻未必能做出可口的菜,因為只有在現場反覆試驗的過程中,“用心加料”,才能逐漸體會到幽微的要領。凡事都需要知識加上經驗才能“會”,在此之前,只是“知”而已!

大家都知道酗酒吸菸不好,對身體傷害大,但是就是戒不掉!即使每個煙盒上都寫著警語:吸菸有害健康!

這是真話也是“愛語”,然而有幾個人真正去看過這些字的意義呢,而是選擇不以為然.所以只能說你還沒有遇到什麼真正觸動你去戰勝困難的決心!

內心不渴望的東西是不會靠近自己的。

而那些言出必行的人,總是能說到做到,給人很靠譜的印象,人們也更願意給他信任與支持!

別人的優秀背後或許有你看不到的努力,也許是過五關斬六將,自律而為之,所以不要只去羨慕,而是要去學習去踐行!走過必留痕跡,有一天你也可以告訴自己:我可以的!

老毛同志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知行合一:說到與做到之間有一踐行個距離


02.不要逗留在“知到”的舒適區

知行合一,才有可能突出重圍,但是我們習慣了停留在認知的層面,卻忘了背後行動的付出才是關鍵因素,比如天天看雞湯文、勵志視頻,一時半會像打了雞血一樣!過後又蔫了忘了!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舒適區,是說人們對於自身任何的改變會本能的逃避和拒絕,因為改變意味著他們在心理上變得不舒服,所以人們才喜歡在床上看雞湯和勵志視頻,在早上走原路。

一個人只有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做一些自己曾經不熟悉的、沒有做過的事,或者自己曾經懼怕的事情的時候,他的人生邊界才是拓展的,他才是成長的。

所以成功沒有捷徑,這個過程註定是讓你不舒服的,是需要你花力氣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脈”的,這樣你才會有一技傍身,過上你想要的生活。

按照心理學的觀點,人會自我負強化和自我標籤化,這兩個方法會給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帶來很嚴重的負面影響,比如你常說聽過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那麼可能你真就會這樣,所以改變先從這樣的負強化和標籤化開始。

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過:實現明天理想的唯一障礙是今天的疑慮!

也就是想太多,做太少,選擇迴避,這是讓自己內耗,導致與目標脫離!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有一個人生公式: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思維方式,也就是人生哲學,它決定著人生結果的上限和下限,因為它有正負,即使能力高、熱情高,只要思維方式是負值,結果就是一個負值。

改變思維方式,是最重要的一步,它能實現人生180度的大轉彎!

知行合一:說到與做到之間有一踐行個距離


03.找尋自我驅動力

你可以克服任何事情,如果且只要你夠熱愛一件事 。

—— 梅西

熱愛,就是推動完成事情的永動機,也就是自我驅動力,簡稱內驅力,它是完成設定目標的重要動力。

“喜歡”燃起熱情

有人不需要任何督促鼓勵,就能夠自我燃燒激情,也就是自燃型的人;

有人在外界的鼓勵和要求下,能慢慢燃燒起來,點火就能燃燒的可燃型的人;

也有人很冷漠,油鹽不進,點火也燃燒不起來的屬於不燃型人。

對於組織而言,不燃型危害巨大,他不僅自己麻木,還會奪走別人的能量。

而對組織最有益處,自身也最可能取得成就的,是自燃型人物。他們不僅自我燃燒,還會把能量傳遞給周圍的人,發光發熱的同時照亮自己照亮別人!

不過,人與人不同,怎麼才能成為自燃型的人呢?稻盛和夫說,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喜歡自己的工作。喜歡會釋放強大的能量,促使人全力以赴把事情做成,從而產生成就感和自信心,以至於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有的人對自己的工作怎麼也喜歡不起來,那又該怎麼辦呢?

稻盛和夫說,姑且一心不亂,拼命投入工作再說,在這個過程中,痛苦會生出喜悅,“喜歡”和“投入”是硬幣的兩面,兩者之間是因果循環的關係,你會因為擅長而喜歡,又會因為喜歡而擅長。

知行合一:說到與做到之間有一踐行個距離


04.堅毅與能力

·適度的專注

真正的堅毅是專注的。具有這種品質的人不會倔強地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上都充當終結者。他們會為真正重要的東西保留他們的自律,不會把時間浪費在他們追求目標的道路上偶然遇到的所有事情上。

其實,能力和熱情,無論什麼樣的人,分數都在0以上。有能力而缺乏熱情的 人,人生結果很可能不好。但能力相對不強,但因為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而發憤努力,在人生和工作中充滿熱情,這樣的人取得的成果,可能遠遠領先於前者。

當你始終對一件事飽含熱情,也就意味著你在持續、透徹地針對那件事思考。

知行合一:說到與做到之間有一踐行個距離


提升自己的毅力,《活法》中提到以下4種方式:

1.列舉當天做完的三件最困難的事情。

這種練習之所以有效,是因為那些事情樹立了我們的信心,讓我們獲得了掌控感。當我們真正對自己產生了這種自信和掌控感時,我們更容易堅持我們所珍視的目標。

2.主動結交具有堅毅品質的人們。

堅毅是一種具有感染力的行為,結交那些具有堅毅品質的人,我們也更容易變得有恆心。

3.假裝自己是某個英雄人物。

試著假裝自己是某個堅毅的人,不論正在做什麼,都要像持之以恆的人那樣堅持下去。提醒自己,要假裝的那個對象,正是你想變成的那個人。

4.多聽多看克服困難的故事。

看到一些權威人物在艱難時刻不屈不撓的例子,可以給人們帶來戰勝困難的信心。

有一項有意思的發現:極其堅毅的人們,和那些並不十分堅毅的人們一樣,也討厭刻苦工作。但極其堅毅的人們只是認為,刻苦工作是他們達到自己的目標必須付出的代價,因此,他們想辦法讓自己埋頭苦幹。

所謂“不可能”,只是現在的你不可能,對將來的自己而言,那是可能的。只要你鍥而不捨,每一天都付出持續的努力。

知行合一:說到與做到之間有一踐行個距離


我們的確被叫作命運的力量掌控著,比如出身,比如容貌,比如健康。但在命運之外,我們還被自己的心態,自己的因果駕馭著。

過去判斷累積的結果,就是我們現在的人生。而今後如何選擇,又將決定我們之後的人生。命運不等於宿命,所以我們才需要終身學習踐行,以此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也造福別人的命運。

所有人都因宇宙的需要而存在,做作為人應該做的事,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一定會迎來光輝燦爛的未來。

正如法國·羅曼羅蘭書中提到的那樣深刻: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願極致的踐行能讓我們離做自己生活中的英雄越來越靠近!

攜文共勉!

知行合一:說到與做到之間有一踐行個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