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su”聯手再拓新,這15平方公里引人遐想……

56名機關工作人員、全市0.16%的土地,能做出什麼? 全市6.5%的稅收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7.4%的規上工業增加值; 17.6%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 每平方公里土地創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億元; 累計吸引投資411億元; 累計建成12縱11橫通車路網58公里……

這是2019年蘇宿工業園區呈交的答案。

如果說,園區經濟的發展演變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歷史縮影和重要引擎,那麼由蘇南蘇北掛鉤合作、協調共同發展的蘇宿工業園區,已然成為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張特色“名片”,全國區域協調發展一大亮點。 這張“名片”並未就此止步。14日,宿遷市青海湖西路,蘇宿工業園區西延工程剷起第一鍬土,園區將迎來15平方公里的拓園發展。 空間有限,遐想無限。15平方公里,將為雙“su”高質量發展帶來哪些新氣象?又將給園區高質量發展帶來哪些新動力?拓園還將有哪些新步伐?

如果說,園區經濟的發展演變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歷史縮影和重要引擎,那麼由蘇南蘇北掛鉤合作、協調共同發展的蘇宿工業園區,已然成為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張特色“名片”,全國區域協調發展一大亮點。 這張“名片”並未就此止步。14日,宿遷市青海湖西路,蘇宿工業園區西延工程剷起第一鍬土,園區將迎來15平方公里的拓園發展。 空間有限,遐想無限。15平方公里,將為雙“su”高質量發展帶來哪些新氣象?又將給園區高質量發展帶來哪些新動力?拓園還將有哪些新步伐?

春天的約會

這是一場春天的約會。 這場約會,始於2001年的春天,雙“su”“南北掛鉤”。在深化南北掛鉤的過程中,蘇州和宿遷率先破題,共建掛鉤扶持的“最大項目”——蘇宿工業園區。

這是一場春天的約會。 這場約會,始於2001年的春天,雙“su”“南北掛鉤”。在深化南北掛鉤的過程中,蘇州和宿遷率先破題,共建掛鉤扶持的“最大項目”——蘇宿工業園區。

“兩座城市因蘇宿園區有了親如兄弟的合作情誼。”歷任雙“su”主官的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藍紹敏在14日召開的蘇州宿遷兩市工作交流會上表示,“南北共建園區是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江蘇探索’,蘇宿共建園區承載的責任催人奮進。”

在蘇州工業園區的直接推動下,蘇宿園區借鑑、吸收、運用蘇州工業園區成功經驗,從無到有、從小到大,13年來,成績有目共睹—— ▪ 宿遷全域內共承接來自蘇州市的一二三產方面各類性質的投資項目911個,實際引資金額657億元,累計實現稅收81.7億元,帶動就業近50萬人; ▪ 吸引各類投資達411億元,畝均投資強度達500萬元,形成了電子電氣、精密機械、新材料和新能源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 ▪ 一片農田變新城,完成“九通一平”投資環境開發,知名地產企業相繼入駐,蘇州外國語學校建成使用; ▪ 外資項目總投資達28億美元,先後引進宿遷最大的臺資項目可成科技、最大的日資項目尼吉康,外資項目層次、投資規模在全市乃至蘇北地區處於領先位置; ▪ 在全省考評中實現“十連冠”、獲批唯一省級開發區,在2019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上獲授全國唯一的“兩岸中小企業合作園區”稱號,先後獲評各類省級榮譽16項。

在蘇州工業園區的直接推動下,蘇宿園區借鑑、吸收、運用蘇州工業園區成功經驗,從無到有、從小到大,13年來,成績有目共睹—— ▪ 宿遷全域內共承接來自蘇州市的一二三產方面各類性質的投資項目911個,實際引資金額657億元,累計實現稅收81.7億元,帶動就業近50萬人; ▪ 吸引各類投資達411億元,畝均投資強度達500萬元,形成了電子電氣、精密機械、新材料和新能源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 ▪ 一片農田變新城,完成“九通一平”投資環境開發,知名地產企業相繼入駐,蘇州外國語學校建成使用; ▪ 外資項目總投資達28億美元,先後引進宿遷最大的臺資項目可成科技、最大的日資項目尼吉康,外資項目層次、投資規模在全市乃至蘇北地區處於領先位置; ▪ 在全省考評中實現“十連冠”、獲批唯一省級開發區,在2019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上獲授全國唯一的“兩岸中小企業合作園區”稱號,先後獲評各類省級榮譽16項。

從頭再越,拓園不止是空間

全省一體化發展的深入,對逐漸駛入快車道,跑出加速度的雙“su”合作提出新的要求。 再建一個蘇宿園區,合作共贏升級2.0版本,迫在眉睫。 2019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啟動蘇宿工業園區高質量拓園發展創新試點,為蘇宿工業園區專門出臺了“十條支持政策”,蘇州宿遷兩市簽訂了拓園發展的合作協議。 “北京西路瞭望”(微信號:xhrbbjxllw)瞭解到,圍繞再造一個蘇宿工業園區,此次拓園遠期規劃面積按15平方公里控制,近期開發面積約7.75平方公里。拓園以青海湖西路西延段——蘇宿工業園區東西向主幹道青海湖西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園區對外聯繫的快速通道為“第一鍬”。 據悉,青海湖西路西延段東連天柱山路,西接250省道連接線,總長1.76千米,全線按城市主幹道標準設計,路基寬度45.6米,雙向四車道。該項目融合海綿城市理念,致力打造成為綠色生態景觀大道,計劃總投資1.5億元,預計明年底建成通車。 而與此同時,拓園區域內的徵地動遷、基礎設施建設也將全面鋪開。按照適度超前、一次規劃、整體實施的理念,將在未來3年內完成拓園區域的動遷工作,5年內完成“九通一平”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7—10年基本完成整體開發建設。 而今邁步從頭越,拓展的何止是空間。 下一步,園區還將加快推進兩市補充協議、商務協議簽約,抓緊各類規劃編制,力爭在6至7月份完成園區概念規劃、產業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城市設計及其他20多個專項規劃的編制,以高標準規劃引領高水平開發建設;加快PPP項目申報爭取,力爭PPP項目今年6月底前入省庫、年底前入國家庫;加快啟動徵地動遷、重點項目建設,全力推進首期拆遷和青海湖路西延工程、新建元智能產業園等首批重點項目於2020年4月底前開工建設;同步加快招商引資,重點瞄準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項目資源,利用新建元海外創新中心,拓展中國臺灣、日本、荷蘭等地區的項目資源,精密梳理、精準對接。

全省一體化發展的深入,對逐漸駛入快車道,跑出加速度的雙“su”合作提出新的要求。 再建一個蘇宿園區,合作共贏升級2.0版本,迫在眉睫。 2019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啟動蘇宿工業園區高質量拓園發展創新試點,為蘇宿工業園區專門出臺了“十條支持政策”,蘇州宿遷兩市簽訂了拓園發展的合作協議。 “北京西路瞭望”(微信號:xhrbbjxllw)瞭解到,圍繞再造一個蘇宿工業園區,此次拓園遠期規劃面積按15平方公里控制,近期開發面積約7.75平方公里。拓園以青海湖西路西延段——蘇宿工業園區東西向主幹道青海湖西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園區對外聯繫的快速通道為“第一鍬”。 據悉,青海湖西路西延段東連天柱山路,西接250省道連接線,總長1.76千米,全線按城市主幹道標準設計,路基寬度45.6米,雙向四車道。該項目融合海綿城市理念,致力打造成為綠色生態景觀大道,計劃總投資1.5億元,預計明年底建成通車。 而與此同時,拓園區域內的徵地動遷、基礎設施建設也將全面鋪開。按照適度超前、一次規劃、整體實施的理念,將在未來3年內完成拓園區域的動遷工作,5年內完成“九通一平”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7—10年基本完成整體開發建設。 而今邁步從頭越,拓展的何止是空間。 下一步,園區還將加快推進兩市補充協議、商務協議簽約,抓緊各類規劃編制,力爭在6至7月份完成園區概念規劃、產業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城市設計及其他20多個專項規劃的編制,以高標準規劃引領高水平開發建設;加快PPP項目申報爭取,力爭PPP項目今年6月底前入省庫、年底前入國家庫;加快啟動徵地動遷、重點項目建設,全力推進首期拆遷和青海湖路西延工程、新建元智能產業園等首批重點項目於2020年4月底前開工建設;同步加快招商引資,重點瞄準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項目資源,利用新建元海外創新中心,拓展中國臺灣、日本、荷蘭等地區的項目資源,精密梳理、精準對接。

化危為機,綻放新活力

挑戰與機遇並存。當前,各地爭相探索“飛地經濟”,將其作為提升經濟實力、促進區域協同互動的重要抓手。 “對蘇宿合作園區來說,可謂前有標兵、後有追兵、側有強兵。”藍紹敏坦言。 “只要是戰略性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只要是符合蘇州未來發展定位的產業,我們一律歡迎,用地一律保證,要多少地有多少地,要多少空間有多少空間!”“北京西路瞭望”(微信號:xhrbbjxllw)注意到,早在蘇州開放再出發大會上,藍紹敏就曾用兩個“一律”,對拓園發展展現出強有力的信心和決心,“與安徽滁州、江蘇宿遷合作的兩大產業園區面積均實現翻番,完全有能力、有空間承接更多和蘇州產業互動聯動的優質項目。” 值得關注的是,大會還專門把蘇宿園區列入“蘇州開放創新合作熱力圖”,向全球發佈推介,引發全球關注。 “強強聯合必然會催生‘挑戰最極限、勇闖無人區’的豪情壯志。”藍紹敏滿懷信心提出,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全面落實《2020年度掛鉤合作協議》,積極推進蘇宿園區《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提高產業層次、深耕集成突破,將改革、創新、提質的步伐邁得更大,將示範、帶動、引領的旗幟舉得更高。 深度探索一批新經驗。圍繞創新試點要求,在運營管理、投資開發、聯合招商、產業承接和利益分享等方面,探索形成符合蘇宿實際、富有特色、靈活多樣等合作機制。重點在科技創新、項目投融資、生態環境政策集成改革等領域加強制度創新,持續激發動力活力; 持續引進一批大項目。堅持項目為王,重點圍繞精密機械、電子信息“雙百億”主導產業“大招商、招大商”,努力引進更多像可成科技、長電科技等龍頭型項目、旗艦型項目,帶動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等全鏈條打造,加快形成“1+1+n”特色產業格局; 積極打造一批好品牌。在打造“輻射帶動樣板、科學規劃樣板、精細招商樣板、產城互動樣板、人才支撐樣板”上精準發力,更加凸顯人才、科技、產業品牌特色。

挑戰與機遇並存。當前,各地爭相探索“飛地經濟”,將其作為提升經濟實力、促進區域協同互動的重要抓手。 “對蘇宿合作園區來說,可謂前有標兵、後有追兵、側有強兵。”藍紹敏坦言。 “只要是戰略性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只要是符合蘇州未來發展定位的產業,我們一律歡迎,用地一律保證,要多少地有多少地,要多少空間有多少空間!”“北京西路瞭望”(微信號:xhrbbjxllw)注意到,早在蘇州開放再出發大會上,藍紹敏就曾用兩個“一律”,對拓園發展展現出強有力的信心和決心,“與安徽滁州、江蘇宿遷合作的兩大產業園區面積均實現翻番,完全有能力、有空間承接更多和蘇州產業互動聯動的優質項目。” 值得關注的是,大會還專門把蘇宿園區列入“蘇州開放創新合作熱力圖”,向全球發佈推介,引發全球關注。 “強強聯合必然會催生‘挑戰最極限、勇闖無人區’的豪情壯志。”藍紹敏滿懷信心提出,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全面落實《2020年度掛鉤合作協議》,積極推進蘇宿園區《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提高產業層次、深耕集成突破,將改革、創新、提質的步伐邁得更大,將示範、帶動、引領的旗幟舉得更高。 深度探索一批新經驗。圍繞創新試點要求,在運營管理、投資開發、聯合招商、產業承接和利益分享等方面,探索形成符合蘇宿實際、富有特色、靈活多樣等合作機制。重點在科技創新、項目投融資、生態環境政策集成改革等領域加強制度創新,持續激發動力活力; 持續引進一批大項目。堅持項目為王,重點圍繞精密機械、電子信息“雙百億”主導產業“大招商、招大商”,努力引進更多像可成科技、長電科技等龍頭型項目、旗艦型項目,帶動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等全鏈條打造,加快形成“1+1+n”特色產業格局; 積極打造一批好品牌。在打造“輻射帶動樣板、科學規劃樣板、精細招商樣板、產城互動樣板、人才支撐樣板”上精準發力,更加凸顯人才、科技、產業品牌特色。

具體怎麼做?藍紹敏還現場支招兩個“下功夫”——

最關鍵的是充分授權,在釋放改革紅利上下功夫。深化完善合作機制,將兩市協議中明確的土地招拍掛等授權事項落實好,早日全面實現“區內事務區內辦”。 最重要的是集聚合力,在強化服務保障上下功夫。以強有力的幫辦服務和要素保障護航合作園區改革發展,與此同時,加快推進合作園區內教育、公共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為抓好招商引資、加快開發建設提供更多支撐。 作為全省經濟發展最薄弱地區,宿遷迎來新的發展動力。宿遷市委書記張愛軍藉此契機提出—— 全面加強對接,確保落地見效。研究制定《關於推動全市南北合作共建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學習借鑑蘇州改革開放和創新實踐經驗,全面加強在產業、科技、人才等各個領域的合作交流。 全力支持推動,加快試點步伐。在管理運營、共建共享、考評獎勵等機制上先行先試,爭創國內一流的區域跨界合作園區。同時,推動縣區共建園區開展省級特色園區建設工作,加快推進“一區多園”高質量發展。 全心做好服務,營造更優環境。始終堅持“不干預”政策,對共建園區充分授權,全力支持運營管理實行“封閉運作”。特別是理順蘇宿園區與市級層面關係,賦予園區市級經濟社會管理全部權限,確保“凡在蘇州工業園區能夠做到的,都可在蘇宿工業園區參照執行”。 “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大環境下,拓園發展提振信心。”南京大學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長江產經研究院開放經濟方向首席專家張二震分析,拓園發展為化危為機提供了契機,相信通過強有力的招商引資,將吸引更多國際資本、技術、人才等高端創新要素集聚江蘇,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他建議,拓園發展的過程中,要認真落實《外商投資法》,打造更優質的營商環境,構建兩地互補共贏的價值鏈、供應鏈、產業鏈,為全省全國探索區域協調發展提供更優範例、探索更新經驗。 15平方公里的土地,將迎來怎樣的飛躍發展,我們拭目以待。

最關鍵的是充分授權,在釋放改革紅利上下功夫。深化完善合作機制,將兩市協議中明確的土地招拍掛等授權事項落實好,早日全面實現“區內事務區內辦”。 最重要的是集聚合力,在強化服務保障上下功夫。以強有力的幫辦服務和要素保障護航合作園區改革發展,與此同時,加快推進合作園區內教育、公共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為抓好招商引資、加快開發建設提供更多支撐。 作為全省經濟發展最薄弱地區,宿遷迎來新的發展動力。宿遷市委書記張愛軍藉此契機提出—— 全面加強對接,確保落地見效。研究制定《關於推動全市南北合作共建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學習借鑑蘇州改革開放和創新實踐經驗,全面加強在產業、科技、人才等各個領域的合作交流。 全力支持推動,加快試點步伐。在管理運營、共建共享、考評獎勵等機制上先行先試,爭創國內一流的區域跨界合作園區。同時,推動縣區共建園區開展省級特色園區建設工作,加快推進“一區多園”高質量發展。 全心做好服務,營造更優環境。始終堅持“不干預”政策,對共建園區充分授權,全力支持運營管理實行“封閉運作”。特別是理順蘇宿園區與市級層面關係,賦予園區市級經濟社會管理全部權限,確保“凡在蘇州工業園區能夠做到的,都可在蘇宿工業園區參照執行”。 “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大環境下,拓園發展提振信心。”南京大學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長江產經研究院開放經濟方向首席專家張二震分析,拓園發展為化危為機提供了契機,相信通過強有力的招商引資,將吸引更多國際資本、技術、人才等高端創新要素集聚江蘇,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他建議,拓園發展的過程中,要認真落實《外商投資法》,打造更優質的營商環境,構建兩地互補共贏的價值鏈、供應鏈、產業鏈,為全省全國探索區域協調發展提供更優範例、探索更新經驗。 15平方公里的土地,將迎來怎樣的飛躍發展,我們拭目以待。

交匯點記者 陳明慧

圖片 蘇州日報

圖片 蘇州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