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讓很多人糾結的“才”、“學”、“識”

自有知識一詞,影響人類種種,後隨著歷史的推進,各位歷史中有名有本事的吃瓜群眾,引以自己的思想,多有思辨。

最開始是唐代劉知幾提出“才學識”三要素後,對此問題的討論就沒停過。

說一說讓很多人糾結的“才”、“學”、“識”

現代人學者王通訊則這樣表示三者內涵:1、看準時代方向,善於駕馭各種環境2、抓住業務領域內有關鍵意義的課題3、有較高的審美、鑑賞、辨別能力,能在自己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技能的高度發展。而學指的是各科知識。

明代思想家李贄認為才學識三者中,識是最難的。他還提出“膽”的概念,辯證了膽河才、識的關係。天下是因才而生膽,也有因膽而發才,無論什麼情況下,只要有見識,雖有四五分膽,也可做一番事業。

說一說讓很多人糾結的“才”、“學”、“識”

清代詩歌理論家葉燮提出了:才膽識力一說,認為“大凡人無才,則心思不出;無膽則筆墨畏縮;無識則不能取捨;無力則不能自成一家。”

清代章學誠認為,人在童蒙之初,則有記性、作性、悟性。記性積而成學,作性擴而成才,悟性達而成為識。具體到文史人才,他指出:“考訂主於學,辭章主於才,義理主於識”。又說記誦以為學也,辭采以為才也,擊斷以為識也。同時代的袁枚也強調了識的作用,他說“作史三長,才、學、識缺一不可,餘為詩亦如之,而識最為先,非識則才與學俱誤用。”

說一說讓很多人糾結的“才”、“學”、“識”

各代的吃瓜大神,結合自己的思想,皆有思辨,筆者的認知河現代人的大致相同,各位讀者你們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