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湖廣會館

重慶湖廣會館位於重慶市渝中區長濱路芭蕉園1號,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會館始建於康熙年間,經乾隆到光緒年間的不斷改建、擴建。現存建築系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距今已有300餘年歷史,佔地面積為18418平方米,是禹王宮、齊安公所、廣東公所等清代古建築群及仿古建築的統稱,是目前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群之一,是重慶母城文化展示平臺、重慶市城市文化的傳承載體、重慶傳統文化和城市歷史文化體驗教育基地。

1.禹王宮

重慶·湖廣會館

禹王宮

禹王宮是湖廣會館的主要組成部分,始建於康熙年間,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又加以擴建。現在修復的面積有2270平方米,是重慶湖廣會館建築群裡最大的一處建築,其面積約佔全館三分之一。禹王宮所用的木材,當年都是從湖北運來,移民們建起會館、以隆重的禮儀祭祀家鄉鄉土神,是對華夏文明的敬畏與傳承,是“多元一體”華夏文明在曾經荒蕪的巴蜀大地的一次偉大的傳播,會館也因此作為文化的載體和明證,在城市的文化構成和精神生活中佔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時至今日,每年湖廣會館都要在清明節舉行禹王祭祀大典。

2.齊安公所

重慶·湖廣會館

齊安公所

齊安公所由湖北黃州府移民修建,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目前保留下來的建築為清光緒重建。黃州府在隋唐時期稱為齊安郡,所以黃州會館也叫齊安公所,是“湖廣填四川”大移民的主要區域。齊安公所在重慶湖廣會館建築群裡是保存得最為完好的建築,建築面積約1600平方米(天井除外),僅次於禹王宮。整個建築佈局依中軸線排列,由下往上是戲樓、天井、看廳、抱廳、大殿,兩側為附屬建築。齊安公所的大門與傳統會館大門建在中軸線不同,位於建築側面,大門斜向東方,朝向移民的家鄉湖北黃州府方向,寄託了移民對祖籍地的思鄉之情。

重慶·湖廣會館

齊安公所戲臺

齊安公所戲臺是湖廣會館建築群保存最為完整、精美的戲臺,戲臺上的雕刻具有相當高超的藝術水準。戲樓周圍的精緻木雕當中,有兩幅浮雕分別反映了移民祖籍地和居住地的環境,意義深遠。

3.廣東公所

重慶·湖廣會館

廣東公所又名南華宮,始建於康熙年間(《重慶建築志》載)。入口大門為牌樓式,四柱三間五樓。各樓翹角飛簷,樓面房脊、瓦壠、滴水俱全。有兩個圓形漏窗。門上豎額飾浮雕卷草龍經緯度,上有“廣東公所”四個金燦燦的大字,門楣上題刻“南嶺觀瞻”,兩側門上題刻“嶽峙”“川渟”。

院內以戲樓為中心,三面是耳樓和看廳。戲樓為木結構歇山式淡綠加黃色琉璃瓦頂。樓高8米許,樑架為八檁五架,梁後的三步梁用三柱。角梁之下為屈蹲負重力士的圓雕,細觀有漢擊鼓說唱俑之遺風。戲臺面寬9米、進深8.4米(至牆)。戲臺高2.8米。兩側耳樓為觀戲樓廂,左樓長26米,寬2.8米,青瓦面;右耳樓長21米,寬2.8米。別有兩額匾書字,一為“騁懷”、一為“遊目”,意即觀戲使人胸懷寬廣、飽眼福知天下事。中為天井,從戲樓過天井至看廳。兩旁看廂的後殿建築已在修建解放東路小學時被拆除。現存廣東公所的規模確不太大,但非常精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