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最早出現在商朝,但卻不是用來幹活和打仗,你知道為何嗎?

前言:挖一個半徑1m,深1m的圓坑。只用雙手的話,需要6個小時才能挖完,並且會傷痕累累。藉助鋒利的石頭的話,可能3個小時就能挖完,但雙手還是會感覺到痠痛。如果用鋤頭的話,可能1個小時就能挖完,而且力氣還有所保留。工具的創造,會使得一個時代的經濟發生突飛猛進的改變。其實我們的祖先很早便進入青銅器時代,但卻不用青銅器製造工具或兵器。

青銅器最早出現在商朝,但卻不是用來幹活和打仗,你知道為何嗎?

關於青銅時代,成名在外的是“鼎”。其中,最著名的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反映了古代超高的工藝和藝術水平。而四羊方尊則是最精緻的禮器,那種精益求精的造物精神,讓後人不驚讚嘆連連。

青銅器最早出現在商朝,但卻不是用來幹活和打仗,你知道為何嗎?

“鼎”這種東西呢,本來是鍋具的一種,上面的“大肚子”用來裝食物,下面的幾條“腿”是為了烤火加熱而設計的。現代人去餐廳品嚐的烤魚、乾鍋類食物,大抵如此。這讓人不得不發問,花費那麼多青銅器、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去製造司母戊鼎是為了什麼?背後有什麼驅使因素,能讓君主寧願放棄經濟產出、軍隊兵力,而來做這麼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青銅器最早出現在商朝,但卻不是用來幹活和打仗,你知道為何嗎?

答案是:禮器。司母戊鼎被用作祭祀時,專門使用的一種禮器。在祭拜祖先、祭拜蒼天、祭拜鬼神時,“鼎”作為一種專用的禮器出現在現場。由於“鼎”的工藝造價極高,只有王室可以使用。普通老百姓連觸摸的機會都沒有。

青銅器最早出現在商朝,但卻不是用來幹活和打仗,你知道為何嗎?

有個成語,便是出自這邊。春秋時期,有一次周王派遣使者去見楚王,楚王閒聊著問道:“周王的鼎有多大,多重呢?”使者一聽就毛了,生氣地回應到:“周王鼎的輕重,不是你隨便能問的!”因為鼎是王權的象徵,這種問法有不臣、挑釁的含義。後面就誕生了“

問鼎中原”這個成語,表示有稱霸中原的念頭。

青銅器最早出現在商朝,但卻不是用來幹活和打仗,你知道為何嗎?

顯然,“鼎”這邊用在了禮制上面。商王朝宣傳“禮制”有什麼企圖呢?都知道,“禮制”目的是要求人們遵守規矩,本質是要束縛人的思想和行為。商王朝想要用“鼎”來告誡百姓,安分守己,不要無端生事,起兵造反。老老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才能合乎“禮制”,受到上天的眷顧。這相比於把青銅器用在經濟製造、兵器上面,要有用得多。畢竟安定的和平盛世,才是一切發展的本源。

結語

就像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最開始也不是用在兵器上面,而是煙花炮竹。可能當時的人們對於劇烈的聲響有莫名的愛好,或是對爛漫的夜晚趨之若鶩。誰也說不準,但總有一個適合他們自己的道理。

青銅器最早出現在商朝,但卻不是用來幹活和打仗,你知道為何嗎?

現代人都想成為時間的主人,把時間充分利用,效益最大化。做任何決定前,都是想著方案最優、產生最大。經過通宵達旦所獲得的解決策略根本狗屁不通,所有看似追求完美的過程,都是在走向毀滅。有時候,那種不經意間的,順從自然發展規律的決定,反而創造了更高的價值。

因為順其自然本身就很難得。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踏著階梯,拾級而上,一步步地發展和豐富精神文明。無論什麼年代,都不能遺忘閱讀,遺忘對人生真諦的思考。歡迎加關注、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