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邦: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現場

劉慶邦: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現場

劉慶邦

在人們接受的教育總量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環節。我母親不識字,她卻是我的第一個老師,而且是我一生中最好的老師。

劉慶邦: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現場

也許很多讀者能從劉慶邦的《家長》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這是因為,劉慶邦的寫作在追求個性化的同時,也在追求人性的普遍性。所以,他並不反對讀者在讀這部小說時對號入座。

“魯迅先生在小說中激情吶喊——救救孩子!還是向魯迅先生學習,我這部小說的主旨也是疾呼救救孩子。”劉慶邦說,過去需要救救孩子,現在仍然需要救救孩子。

《家長》聚焦了當前令無數家長重視甚至焦慮的教育問題,由社會問題延伸為家庭問題、倫理問題,進而探討人性的本質,戳中了社會的痛點,出版後即被《長篇小說選刊》和《當代》評為2019年全國五佳長篇小說之一,並獲第二屆南丁文學獎。

劉慶邦: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現場

《家長》

劉慶邦 /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9年12月出版

劉慶邦: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現場

採訪:舒晉瑜

中華讀書報:王國慧是一個非常接地氣的女人,這個人物塑造得太成功了。她就像我們身邊的親人,她和娘之間的感情、母女的交流、她對兒子和丈夫的情感和心甘情願的付出,都特別真實。既有勤儉持家的賢良,又有經營家庭和生活的小聰明,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爭強好勝的女人,卻敗給了教育。

劉慶邦:從登場到下場,王國慧是貫穿小說始終的主要人物,我一路盯著王國慧,為塑造王國慧的形象下足了功夫。小說的功能還是寫人,寫人的感情,人的心靈,一直寫到人性的深處。作為一部幾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得把其中的一個或幾個主要人物,寫得有鼻子有眼,有心有肺,有血有肉,寫活,寫立體,能夠立得住才行。如果人物形象是模糊的,讓人無從想象,甚至連一個人物的名字都記不住,那就很難說小說是成功的。

小說一開始,寫王國慧在地裡鋤地,她娘從孃家來看她,顯得比較從容、舒緩,節奏似乎也比較慢。其實在內裡,心靈的較量已經開始了,小說的弓弦悄悄地拉開了張力。較量包括多個層面,其中有和孃的較量,和妯娌的較量,和傻女人的較量,和兒子的較量,還有和自己的較量,和體內膽結石的較量等等。每一種較量都不輕鬆,都很緊張。特別是在和親孃的較量方面,看似不動聲色,很有節制,下面卻藏著很沉重的冰山。娘生下她時嫌她又是一個女孩兒,娘不讓她讀高中,只許她上了初中就算了,這都給她的心靈蒙上了陰影,為她的人生道路埋下了伏筆,併為她後來的一系列行為提供了文化心理的邏輯動力。

每個人的臉孔、手紋各不相同,人的性格也千差萬別。每個人的性格決定著每個人的命運。王國慧的性格在小說的第一章就露出了端倪。王國慧性格的主軸是要強,是好勝,是從不服輸,並從不放棄。王國慧的性格是進取的,積極的,並不能說王國慧的性格有什麼不好。只是她要用自己的性格代替兒子的性格,改變兒子的性格,這就有些勉為其難,沒有爭取到好的結果。

中華讀書報:兒子何新成最後得了精神疾病,何懷禮認為是王國慧逼瘋了兒子,您認為是嗎?看上去,王國慧的每一步都沒走錯啊!

劉慶邦:王國慧的丈夫何懷禮認為是王國慧逼瘋了兒子,這是何懷禮激憤的、埋怨性的說法,作者並不這麼認為。我是懷著對王國慧尊重的心態,一直把王國慧作為正面形象來寫。真的,我沒覺得王國慧做錯了什麼。要是換了我,說不定我也會像王國慧那樣做。所以我認為,王國慧是我國千百萬家長中的一代表,是一個典型的家長形象。我希望每個家長都能從王國慧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反正我對王國慧是同情的,對她沒有譴責和批判之意。我倒是覺得,何新成的意志過於薄弱了。因為情感上的挫折,導致精神崩潰,太缺乏戰勝自我的能力。

當然了,我寫小說的目的,也是想通過王國慧,替王國慧們進行反思。倘若王國慧的虛榮心沒有那麼強,不是一味注重兒子的學習成績,一心想讓兒子代替自己上大學;倘若王國慧不只是關注兒子的智力教育,還關注一下對兒子的情感和人格教育;倘若王國慧不僅關心兒子的身體健康,還關心兒子的心理健康,她兒子也許不會走到那種極端的地步。

更應該反思的是王國慧的丈夫何懷禮,他對兒子的父愛是缺失的,對兒子的身教是負面的。也許正是因為他的不良行為,才對兒子造成了不良影響,導致兒子的精神和行為異化,發生病變。深究起來,何懷禮身上所出現的毛病,也不是他一個人的毛病,而是社會的毛病。

中華讀書報:王國慧是中國幾十億家長中的一員,她的望子成龍和步步為營的教育計劃,就是中國家長的縮影。您覺得家長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什麼?

劉慶邦:人類與別的動物不同,別的動物對孩子也有親情,但它們表現出的親情是階段性的,是短暫的,一旦它們的孩子也會找食物吃了,它們之間的關係就疏離了,各奔東西,形同陌路。人作為高級動物,對孩子的親情會長期保持下去,好像保持一輩子不夠,隔輩還要保持下去。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聰明,更有本事,日子比自己過得更好。要長本事,就得學習,就得接受教育。問題在於,很多家長都不能正確評價或不願正確評價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精英,成為龍。他們不管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精英的坯子,只管在高標準上給孩子定位。於是,他們不惜砸錢,不惜攀比,不惜鑽窟窿打鑽,不惜無情地對孩子施加壓力,焦慮到近乎瘋狂的程度。

劉慶邦: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現場

中華讀書報:小說從家長的角度反觀中國教育,您認為家庭教育中存在哪些誤區?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劉慶邦: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現場。在人們接受的教育總量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環節。而目前家庭教育的誤區,以愚見,主要是家長對孩子包辦過多,代替過多,干預過多,過於野蠻和粗暴。所謂“直升機父母”“割草機父母”“掃雪機父母”“氣泡紙父母”等等,就說明著這種現象。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往往集中在智力教育方面,對情感教育、人格教育、自然教育、勞動教育、意志力教育等方面重視不夠,形成教育失衡和教育偏廢。

至於需要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我說不好。我只能從感性出發,說說我自己。我母親不識字,她卻是我的第一個老師,而且是我一生中最好的老師。我從母親那裡得到的主要是人格方面的教育。比如說誠實精神和勤勞精神,就是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中華讀書報:何新成的早戀描寫得特別美好,對於愛情,您描寫得真是入木三分,令人感動。您是怎麼把握年輕人的情感和心理的?

劉慶邦:我也覺得何新成的初戀如詩如畫,非常美好,有著夢幻般的色彩。一個少年,情竇似開未開,一切都朦朦朧朧,如月如風,其心理很難把握。如果稍失分寸,就有可能寫成成年人的戀愛,不那麼純潔。怎麼辦呢,我只能回頭找到自己,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把自己當年的初戀移植過來。說來不怕您笑話,也算是交一個底吧,我在上初中二三年級的時候,也有過一段初戀,那段初戀稱得上銘心刻骨,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因初戀不成,我的身體也出過毛病,並差點兒丟了小命。幸虧我意志力還比較堅強,經過自我調整,自我拯救,精神才沒有崩潰。

中華讀書報:小說涉及了很多情感問題,校園中的早戀、教師猥褻學生……只是呈現,似乎並沒有內疚或反思。

劉慶邦:是的,小說以教育為切入點,以教育為主線,我還寫了廣泛的社會生活和情感生活,甚至是性生活。任何人性的發展變化,都與社會的發展變化有緊密的聯繫,都離不開社會性的背景。我所寫到的礦工嫖娼、老師猥褻女生,還有打工者之間的苟合等,這都是社會性的生活內容。寫這些東西遊離了教育主題嗎?跟教育無關嗎!不,這一切都跟教育有密切關係。人生來就是接受教育的,活一輩子就得接受一輩子教育。人的所經所歷,所見所聞,都是在接受教育。除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有傳統教育、現代教育、正面教育、反面教育等社會性教育。有時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教育互相矛盾,甚至互相抵消,一旦遇上破壞性教育,就有可能使前面的教育前功盡棄,使孩子滑進黑暗的深淵。

我這裡特別想提到一個叫魏雲海的老師,他是我寫到的諸多老師中的一個代表。他先是在礦工報當編輯,下海潮掀起時,他想掙大錢,去集資開辦小煤窯。小煤窯出了透水事故,他轉向到礦上的小學當老師,趕上學校也要搞產業化,就通過辦校外輔導班……這個人最後墮落成一個騙子。這個老師從事教育工作的軌跡,見證著我國的教育事業所走過的一段彎路。什麼都搞產業化,什麼事業都以賺錢為追求,為目的,金錢至上不知毒害了多少人。

中華讀書報:“根是什麼,根是血脈,根是生命延續的根本,根是人生的希望。有根在,他們家就會繼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一代接一代延續下去。”可是,這“根”被何新成親手掐死了。王國慧最後的希望沒有了。如此悲劇的結尾,有何寓意?

劉慶邦:小說的結尾,王國慧的兒子何新成在失去妻子和理性後,病情再次升級性暴發,竟動手把自己的兒子掐死了。寫到這一幕,讓我實在有些於心不忍。儘管在現實生活中是真實的,但在小說中,為了顧及自己的感受和讀者的感受,可以不寫生活真實。我想到了,我們中國讀者的審美習慣,是比較喜歡美好的結局,不大願意接受悲慘的收尾。可想來想去,我還是聽從了內心的呼喚,尊重了藝術的規律,如實寫出了現實生活的本來面目。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悲劇,悲劇每天都在上演。也許悲劇才更有震撼性的力量,才能催發人們的警醒。

中華讀書報:這是您第一次觸及教育話題嗎?您認為《家長》於自己、於讀者、於當下有何獨特的價值?

劉慶邦:關於教育的話題,我在別的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裡,曾零零星星涉及過。以一部長篇的篇幅,來集中地寫教育,在我還是第一次。我們每個人都是家長,或者說都跟家長有關係。同時,我們每個人都身在教育之中,一輩子都離不開教育。在教育方面,我提不出什麼好的建議。只是希望學校能夠尊重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幫助學生實現自己的價值。學生呢,要在學習中發現自己,瞭解自己,好好發掘和發展自己,目的是做有趣的事,過有意義的生活。

本文發表於 《 中華讀書報 》2020年03月18日11 版

劉慶邦: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現場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9年度好書丨翩翩歲月走奔輪,百感蒼茫己亥春

《雲中記》榮獲2019收穫文學排行榜(第四屆)長篇小說榜第一名

劉慶邦《家長》丨“我的寫作在追求個性的同時,也在追求人性的普遍性。”

2019長篇小說金榜揭曉∣我社《雲中記》領銜,《家長》入榜,《日近長安遠》獲特別推薦

《雲中記》《星辰書》入選2019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文學好書”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

劉慶邦: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現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