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本•穆格發和他的《克里萊與迪姆乃》

伊本·穆格發(724-759年)是倭馬亞王朝末、阿拔斯王朝初傑出的阿拉伯文化名人,被認為是阿拉伯散文的奠基者之一,優秀的翻譯家和主張社會改良的激進派思想家。

伊本·穆格發祖籍波斯,原信仰祆教,後皈依伊斯蘭教。他自幼聰穎好學,廣聞博覽,除波斯文化外,還熟悉阿拉伯文化、希臘文化和印度文化。伊本·穆格發實際上是一個烙有波斯印記的改良主義思想家,皈依伊斯蘭教是其表象,本質上他並沒有放棄原有信仰。這可以從他創作的文學作品或翻譯作品中看出來,他的真實思想與最終目的,就是要復興波斯人的文化,和“用波斯制度中的優秀元素來改良阿拔斯王朝的社會制度。”

伊本·穆格發雖然僅35歲就離世,但他的傳世著作數量可觀,主要譯著有:①《胡達葉那邁》,描寫波斯歷代君主、英雄列傳的文學鉅著,公元10世紀波斯著名詩人菲爾道希以此書為素材,創作了長達6萬行的長詩《列王記》;②《阿因那邁》,主要介紹波斯文化;③艾努·舍爾汪的傳記《桂冠》;④聖人傳記《罕世珍寶》;⑤亞里士多德的《範疇篇》《修辭學》《分析篇》;⑥波爾菲裡的《邏輯入門》等。伊本·穆格發的專著主要有《近臣書》《小禮集》和《大禮集》三部,均以改良社會和道德修養為主題。伊本·穆格發的代表作是譯著並重的寓言故事集《克里萊與迪姆乃》。

《克里萊與迪姆乃》來源於印度的《五卷書》。《五卷書》在公元6世紀時被翻譯成波斯巴列維文,後由伊本·穆格發從巴列維文版翻譯過來,書名改為《克里萊與迪姆乃》。由於幾經轉譯,伊本·穆格發的《克里萊與迪姆乃》譯本與目前流行的印度梵文《五卷書》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就伊本·穆格發本身而言,在他進行翻譯的過程中,也並非完全忠實於原文,而是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增刪和改編。據考證,被正式確認為出自伊本·穆格發手筆的至少有三章:正文部分的“迪姆乃的審訊”“教士和客人”“鴿子、狐狸和白鶴”。《克里萊與迪姆乃》的一大重要特色是糅翻譯和創作於一體。這種在借鑑基礎上立新的藝術表現手法,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雖說不少見,然而在僅一部作品中便得到完整應用與體現則為數不多。

《克里萊與迪姆乃》是一部由近百篇故事組成的,充滿道德教育和哲理的動物寓言故事集。這些故事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但無一不圍繞著宣揚某一道德規範,闡述某一哲理這一中心,其中有的針對君王大臣,有的針對普通百姓。前者,伊本·穆格發常以要“體察下情、要寬容、理智、制怒、守信、賞罰分明、品行端正、秉公執法”等一系列道德標準對君王提出忠告,如“旅遊者和銀匠章”中所述:“國王和大臣們應秉公施惠,凡有善行者均當賞賜,不應照顧皇親國戚、近臣家屬,以及那些顯貴名流、富豪之紳和權勢之人。他們應當樂於賑貧濟窮,幫助以力謀生者。此中之見乃是:在善行多少、忠順或是背叛方面,將庶民與大人擺於同等地位,以他們的表現來評判他們的行為”。類似這樣的論述對執政者具有一定的借鑑作用,可作為他們的明鏡或座右銘。對於後者,伊本·穆格發教誨世人如何待人接物,並對諸如勇敢、慷慨、友善、忠實、真誠等美德逐一進行論述,一再告誡人們要以真誠之心待人,即所謂的“友情之首乃開懷”。

由於歷史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些故事受到了宗教的影響,較為突出的是伊斯蘭教和祆教中所包含的宿命論思想。但是,就整體而言,正是這部作品所涉及的那些充滿哲理和教諭的內容,使它的社會價值和倫理價值大大超出了它的文學價值。它能夠一問世就受到各階層人們的歡迎,也正是它具有對人們的教化作用。阿拉伯學者伊卜拉欣·雅茲基說:“書中每個字都具有某種砥礪智慧、陶冶性情、準備適應現世和來世生活的哲理成分……它是罕有的東方哲理,乃至人類哲理的瑰寶之一,儘管該書篇幅小、內容少,卻擁有其他書籍所沒有的哲理。”

《克里萊與迪姆乃》的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該書的大故事套小故事的藝術結構上,和文字優美、行文流暢,以及對心理分析和戲劇性情節的細緻入微和扣入心絃的描繪上。正是這種清新雋永、流暢通俗、引人入勝的筆觸為中世紀阿拉伯散文的發展開創了一代新風。鑑於此,將它喻為阿拔斯時期阿拉伯文苑中一枝豔麗多彩的奇葩是恰如其分的。

作者:蔡偉良、周順賢

伊本•穆格發和他的《克里萊與迪姆乃》

伊本•穆格發和他的《克里萊與迪姆乃》

伊本•穆格發和他的《克里萊與迪姆乃》

伊本•穆格發和他的《克里萊與迪姆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