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說“和大怨,必有餘怨”,為什麼會這樣?看完就懂了

《道德經》說“和大怨,必有餘怨”,為什麼會這樣?看完就懂了

《道德經》或稱《老子》或稱《五千言》,後尊稱《道德真經》,相傳是老子避禍出函谷關時,應當地總兵尹喜之邀,留下的五千言文字。《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鉅著。

老子,是中華文化的傳奇人物。老子對中國的形而上學的樸素哲學觀的提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體現,對中國人的影響至深。對中國人的生活和思想都產生了很幽遠的影響。

《道德經》說“和大怨,必有餘怨”,為什麼會這樣?看完就懂了

在《道德經》第79章中,老子提出了,“和大怨,必有餘怨”的說法。從字面意思來看,怨恨心中生了之後,即使是和解了,心中也總是放不下,想起來就來氣,用和解的方式,或者以德服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老子認為這不是妥善的處理方式。

每個人的一生當中,或多或少都會遇見讓自己煩心,糟心的事情,有些事情是自己招惹來的,有些事情即使你不去招惹,別人也會主動來招惹你,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險惡,普通人遇見別人的惡意招惹,往往是忍氣吞聲,結果換來的確是沒完沒了,喋喋不休,最後往往是兩敗俱傷結束。這是大部分人的做法。

《道德經》說“和大怨,必有餘怨”,為什麼會這樣?看完就懂了

老子在這裡講的是,以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水與萬物相交,能勝萬物。與萬物相勝而不傷,既不傷物,也不傷己,如果不以柔弱勝剛強,就會積不善為怨恨。

怨這個字,從心從(古代一種以下棋賭輸贏的遊戲),身子側臥彎曲的樣子。心裡面有事,委屈著無法舒展,無法開解,於是就產生了怨。這是怨字的意思。

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家當面爭執一番,即使沒有輸贏,過兩天也就忘了,這都是小怨,心裡不會老想著這事,頂多事後哪一天又被人提起了,還是憤憤不平,氣如當初。

《道德經》說“和大怨,必有餘怨”,為什麼會這樣?看完就懂了

什麼是大怨?栽贓陷害,奪妻之恨,殺父之仇,家仇,國恨,妻離子散,家族蒙羞等,這些都是大怨。這些事,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解。這些事,放到任何一個普通人身上,都是滅頂之災。如果沒有超堅強的承受能力,基本這個人就廢了,因為這些事,不管是哪一件,都是不死不休的事。

那麼,普通人碰到這種大怨,怎麼處理才能趨吉避凶,利益最大化,就是一個不得不縝密思慮的問題了。古人,給出了一個答案,叫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指的是勢不如人的情況下,有些人喊,拼個你死我活。這樣做倒是有血性了,結局卻是兩敗俱傷,或殺敵一千,自傷八百。很明顯,這不是最優方案。

《道德經》說“和大怨,必有餘怨”,為什麼會這樣?看完就懂了

老子在道德經裡給出了一個答案。

老子認為,德以虛應物之形,故能無不應,無不勝,勝萬物而不傷。如果德不足,就會以形應形,以物交物,交萬物相傷而失和,就會形而不應,傷而不勝。兩物相傷,就會造成傷害,互相傷害就會在心裡留下怨恨。所以,老子不贊成無底線的寬容敵人,無條件的原諒對方。

老子進一步說,天道無親。天道無形無象,無慾無情,無親無仁。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德,仁,義,禮,欲,情,親,都只是人的感知好惡,這些只是人的主觀標準。天道非人,故無人之性。只有柔弱才能勝剛強,才是聖王之道。不以柔弱勝剛強,就會無以應,無以勝,傷以積,怨以積,亂以積,積亂成災,則兩敗俱傷。

《道德經》說“和大怨,必有餘怨”,為什麼會這樣?看完就懂了

最後總結,普通人碰上大怨,不要以強碰強,要以柔碰強,只有在充分保全了自己之後,待機而動,不動則已,動則必成,馬到成功。這才是上策。

以上就是老子,講“和大怨,必有餘怨”,並給出了終極的解決方案。很多人只認為老子只講無為,卻並沒有體察到老子講天道無情的一面,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道德經》說“和大怨,必有餘怨”,為什麼會這樣?看完就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