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尚教育 人類“第六感”被證實?

   日前,加州理工學院的團隊發表研究成果,證實人腦能感應到磁場——受試者在實驗磁場和環境磁場方向一致時大腦會作出反應。


龍尚教育 人類“第六感”被證實?

  “第六感”和“磁感”是不是一回事?這項研究是否是突破性進展?研究大腦磁感有什麼用?中國的大腦科學研究進展如何?帶著以上問題,科技日報記者獨家專訪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仇子龍研究員和王徵研究員。

  方法並不新鮮,設計頗有新意

  事實上,對磁場的感知,在一些動物身上已經有所體現,鴿子或者特定種類的海豚,都可以通過對地球磁場的感應,辨別方向或者實現“導航”。

  對人體磁場的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是否“前無古人”?它究竟如何證實了人類大腦能感應到磁場變化?

  王徵解釋說,加州理工學院兩位教授檢測所謂“第六感”的研究方法,並非全新技術,而是用腦電圖描記器(EEG)檢測腦電信號讀出大腦活動的常規方法,新穎之處在於,他們使用了法拉第屏蔽籠,這種屏蔽籠是一種射頻屏蔽三軸正交實驗裝置,能讓科學家人為操控其內磁場的變化,進而評測人腦對外界的反應。

  “實驗證明,在施加特定方向磁場的時候,人腦會產生特定輸出的信號,以此證明人類具有處理磁場信號的能力。”王徵認為,從嚴格意義上講,加州實驗採取的是陽性對照實驗,從本質上來說,得到的是相關性實驗結果,並非直接測量人類磁場感應信號,只是間接測量到磁場變化與人腦信號變化的關係。

  磁感存在與否,缺乏直接證據

  現實世界中,磁場無處不在,大到地球本身,小到儀器設備,連人體都會發出微弱的磁場。研究人類對磁場的感應能力,到底有什麼用?

  王徵認同一種“大腦中存在一種磁感應蛋白/分子”的理論設想,並認為,如果沒有這種蛋白或分子作為傳感器來處理腦電信號,很難想象還有什麼機制能處理海量大腦信號、將其轉換成神經元電活動信號,並形成完整的電信號通路。

  仇子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從未報告過人腦中發現此類蛋白/分子。”

  王徵所在的實驗室,重點使用超強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大腦功能活動,“我個人希望未來能找到這種磁感應蛋白/分子,因為人腦磁感研究一定要到更微觀或直接的層面上去尋找證據,僅靠此次實驗中的宏觀方法間接推測人腦磁感存在,仍是隔靴搔癢”。

  磁感並非公眾理解的第六感

  磁場感應能力是客觀存在的,是一種感覺處理的能力。

  “而我們通常所說的第六感,是認知、決策和信息處理層面的能力,這與磁感能力完全不同。從腦科學角度和心理學角度,十分容易區分。”王徵解釋道,“但也不排除一些場合作出的決策,也需與磁感能力有關聯性。”

  如果能研究明白並使用一些方法去加強磁感,或許人類能借助它來幫助決策,達到公眾所認為的第六感的效果。“我個人倒覺得,人體磁感不要太敏感,否則身處複雜磁場環境中,會時刻受到干擾。”王徵笑道。

  中國的腦科學研究也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去年,中國“腦計劃“已經正式開始,主要有兩個研究方向:以探索大腦秘密、攻克大腦疾病為導向的腦科學研究,以及以建立和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為導向的類腦研究。

  據王徵介紹,科技部重大科技設施專項中,計劃在哈爾濱建設絕對零磁場空間,這是一種非常密閉、等級相當高的法拉第屏蔽籠,在其中研究包括大腦科學在內的生物學現象,已經有所部署。屆時,在這種極端“乾淨”的環境中,人體器官包括大腦在內的磁場分佈情況將被看得一清二楚。

  專家點評

  馬寧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原創性、探索性研究需要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注,但不宜過分解讀。因為科學講求客觀性和可驗證性,特別是突破性發現,更需要進一步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操作重複驗證,以得到系統性的穩定結果。

  磁感研究之前主要是集中於鳥類研究,對於人體的研究尚屬首次,研究結果還需要進一步利用不同的實驗條件進行可重複性測試。原文作者在文中提到,研究是在個體沒有處理任何認知或行為任務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該結果能夠解釋或應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作用並不明顯。只能說,從腦功能的角度研究人體磁感才剛剛起步。

龍尚教育 人類“第六感”被證實?

  媒體有責任搞清楚科學進步中的基本概念,公眾也要秉承科學精神看待科技成果,避免冠以科學名頭的輿論狂歡,帶偏了人類對自身的基本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