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東線戰場軍事戰略要地合肥:其防禦體系形成、強化、弱化過程

赤壁之戰之後,曹魏和東吳、蜀漢的抗爭主要集中在三個地區,從西至東依次為祁山、襄陽、合肥地區,襄陽、合肥為曹魏和東吳抗爭的兩個軍事戰略要地,其中主要戰場為合肥地區,為何呢?

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爭也。>>> 《三國志·明帝紀》

曹魏東線戰場軍事戰略要地合肥:其防禦體系形成、強化、弱化過程

地理

合肥,目前安徽省省會城市,具有二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隸屬"禹貢九州"揚州,春秋時期隸屬舒國;戰國時期隸屬楚國;秦代隸屬九江郡;兩漢隸屬九江、廬江兩郡,漢武帝時期開始設置合肥縣,三國時期軍事戰略要地。

合肥地處施水和肥水的匯合地段,肥水經壽春可入淮河,再通過渦水可達譙縣;通過潁水、汝水可達許昌地區;還順著淮河而下到達徐州地區;經過施水入巢湖,再經濡須水可入長江。

且江淮之間大部分陸路均從合肥經過,它的水路、陸路四通發達,處在交通樞紐之地。且合肥以西有海拔較高的將軍嶺,以東為大別山的餘脈江淮丘陵,故此,經過合肥的南北通道狹窄。倘若誰控制此地,在軍事地理上絕對處於有利地位。

府為淮右噤喉,江南唇齒。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則可以西問申、蔡,北向徐、壽,而爭勝於中原;中原得合肥,則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蓋終吳之世,曾不能得淮南尺寸地,以合肥為魏守也。>>> 《讀史方輿紀要》

曹魏東線戰場軍事戰略要地合肥:其防禦體系形成、強化、弱化過程

北上主線

東吳可以由三條路線北上中原,其一從襄陽出發通過陸路經宛縣可直達許昌、洛陽地區;其二從濡須口出發經巢湖、合肥、壽春,通過渦水、潁水、汝水到達中原地區;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出發,通過中瀆水(邗溝)到達淮河,再通過淮河的不同支流可以到達中原各地,那麼為何通過合肥的線路成為主線路呢?

其一,中瀆水受季節性影響較大,枯水期有些航段水太淺而船隻無法通行,還有些航道容易堵塞而船隻無法通行;其二,襄陽一線主要為陸路,補給路線太長,且不能充分發揮東吳擅於水上作戰的長處;其三,按當時東吳實力來說,北上的主要目的在於把長江防禦線往北挪移,增加其縱深,進一步鞏固後方安全,並非一口吞併中原,之所以,東吳當然而然選擇以水路為主、路程最短、最有利於己的合肥一線。

曹魏東線戰場軍事戰略要地合肥:其防禦體系形成、強化、弱化過程

形成

公元200年,曹操所置揚州刺史嚴象被孫策所置廬江太守李術攻殺,於是曹操任命沛國人劉馥為揚州刺史。正在此時,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一帶展開殊死之戰,本來實力弱於袁紹的曹操,拿出全部家當跟袁紹死拼也未必取勝的情況之下,根本無實力分兵給劉馥。故此,劉馥單槍匹馬來到合肥。

原先州治所在歷陽,廬江人梅乾、雷緒、陳蘭等聚眾數萬在江、淮之間,為非作歹,郡縣殘破不堪,當時的合肥可以說是一座空城,到合肥之後,劉馥在此建立新的州治所。

劉馥採取安撫政策,雷緒等武裝勢力陸續歸順政府;還大施恩德和教化,廣屯田,深得百姓擁戴,數萬流民越山過江返回老家;又召集有識之士興辦學校,還修築芍陂、茄陂、七門、吳塘等堤壩,蓄水灌溉稻田,使官府和百姓開始有餘糧而貯存,這些堤壩至今還造福後人。

還加高城牆,大量儲存物資備戰,如堆積無數木頭和石頭,編制數千枚草苫,貯藏數千斛魚膏等等。不幸,建安十三年(208),劉馥去世,但多虧其遠見合肥城軍民才能扛得住東吳第一次攻擊。

曹魏東線戰場軍事戰略要地合肥:其防禦體系形成、強化、弱化過程

劉馥能成功建立合肥城防禦,還多虧剛上位不久的孫權主要精力在於平定內亂和攻擊荊州,如繼位之初,平定廬江太守李術反叛;摧毀堂兄孫輔暗中聯絡曹操搞密謀之舉;鎮撫各地山越人;三次攻打黃祖等等。

八年,權西伐黃祖,破其舟軍,惟城未克,而山寇復動;十二年,西征黃祖,虜其人民而還;十三年春,權復徵黃祖,祖先遣舟兵拒軍,都尉呂蒙破其前鋒,而淩統、董襲等盡銳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騎士馮則追梟其首,虜其男女數萬口。>>> 《三國志·吳主傳》

赤壁之戰結束後,孫權親率十萬大軍圍攻合肥城,其目的在於兩線作戰牽制曹魏軍隊,減輕在荊州江陵一帶與曹仁作戰的周瑜負擔。然而,合肥城成為難啃的骨頭,連續攻擊一百多天,也沒有攻破。

接下來連續幾天下雨,城池將要崩塌,合肥城軍民們用草苫覆蓋,夜裡點燃魚膏,觀察敵軍一舉一動,絲毫不與敵人突襲機會,加之孫權被蔣濟計謀所迷惑,以為張熹的援軍馬上趕到而解圍撤軍。

曹魏東線戰場軍事戰略要地合肥:其防禦體系形成、強化、弱化過程

知人善任的曹操以其高瞻目遠的戰略眼光任命劉馥為揚州刺史,還只給空頭支票讓他創立揚州分公司,但其結果超出所有人期待值,不僅創立分公司還建立合肥城防禦體系,多次成為東吳北上之路上威力甚大的"攔路虎",終結其北上。在危難之際,曹操大膽任用劉馥佔據合肥,此招太高明瞭。

強化

次年(209)七月,曹操終於騰出手,親率軍隊來到合肥,開始設置揚州各郡縣長吏,修整芍陂,並在周圍屯田,留下張遼、樂進、李典等將領率領七千兵卒駐屯於合肥。此七千人可不簡單,他們可是曹操的中央野戰集團軍一員,各個都是南征北戰,經歷無數次戰鬥的精兵,與初期劉馥的以當地居民為主組建起來的州兵不可相提並論。

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置揚州郡縣長吏,開芍陂屯田。十二月,軍還譙。>>> 《三國志·武帝紀》

曹魏東線戰場軍事戰略要地合肥:其防禦體系形成、強化、弱化過程

敵方東吳也不可能袖手旁觀,果然做出應對措施,孫權採納呂蒙的建議,在合肥-巢湖-濡須水一線的長江入口處建立濡須塢,於是合肥城和濡須塢成為兩方的前沿陣地的堅固堡壘,也成為相互攻擊的主要目標。

十六年,權徙治秣陵。明年,城石頭,改秣陵為建業。聞曹公將來侵,作濡須塢。>>> 《三國志·吳主傳》

建安十八年(213)正月,曹操進攻濡須塢,出師不利被東吳水軍圍擊,三千兵卒戰死,之後曹操堅守不出。孫權親自乘輕舟巡視曹營,曹操遙望孫權軍隊嚴整,慨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寫信於曹操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還附加說:"足下不死,孤不得安。"英雄惜英雄,曹操直言不諱地對屬下說:"孫權不欺孤。"於是撤軍返回鄴城。

當初,曹操為了防範東吳侵犯沿江郡縣,下令百姓內遷,但是事與願違,此舉卻驚動百姓,廬江、九江、蘄春、廣陵等地十餘萬戶百姓東渡長江,江西沿江一帶空虛無人,合肥以南只剩下皖城。

次年(214)五月,孫權"禮尚往來"攻破皖城,抓獲廬江太守朱光、參軍董和,男女數萬人,這一下,合肥城成為插入到東吳地盤的一顆尖釘,使東吳極其不舒服。

曹魏東線戰場軍事戰略要地合肥:其防禦體系形成、強化、弱化過程

建安二十年(215),孫權與劉備和平解決荊州問題之後,轉頭徵東,想拔掉讓人倍兒難受的"尖釘"-合肥。此時,曹魏主力部隊征討漢中,合肥城裡只有張遼等將軍率領的七千兵卒。此戰可謂以小勝多經典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勇士,衝破圍攻的東吳十萬大軍;還乘勝追擊,在逍遙津又大敗東吳軍,差點活捉孫權,無奈孫權極其狼狽地退回。

建安二十二年(217),已平定漢中的曹操也來個"禮尚往來",又前來攻打濡須塢,孫權抵擋不住退走,曹操留下夏侯惇都督曹仁、張遼等二十六軍,駐屯在居巢。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二月,進軍屯江西郝谿。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 《三國志·武帝紀》

三月,操引軍還,留伏波將軍夏侯惇都督曹仁、張遼等二十六軍屯居巢。權令都尉徐詳詣操請降,操報使修好,誓重結婚。>>> 《資治通鑑·漢紀》

此時,曹魏兩大戰場中西線的漢中、涼州等地區已平定,曹魏的戰略中心移到東線,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二十六軍具體為多少人,但按一個營一千人左右計算,也有二三萬人駐守在居巢,且曹魏軍中"總司令"夏侯惇坐鎮,屬下有大將曹仁,悍將張遼等等,可謂當時曹魏軍中最豪華、最強陣容。

此種陣容之下,加之考慮內部山越人之患,一直奉行"實用第一"靈活外交政策的孫權,於是派遣都尉徐詳出使曹魏,舉白旗,曹操也點頭同意,兩方還重新結姻親,暫時和好。

曹魏東線戰場軍事戰略要地合肥:其防禦體系形成、強化、弱化過程

弱化

合肥舊城就建在施水岸邊的平地上,無險可據,加之東吳軍隊"上岸擊賊,洗足入船。"的靈活戰術特點,離水路不遠的舊城,極其不利於曹魏軍隊防守。此時,曹魏防守重地已轉移至壽春,不可能派遣數量眾多的守城兵。於是青龍元年(233),徵東將軍滿寵得到魏明帝曹叡的許可之後,在距離舊城三十里的雞鳴山麓上另建合肥新城。

青龍元年,寵上疏,曰:"合肥城南臨江湖,北遠壽春,賊攻圍之,得據水為勢;官兵救之,當先破賊大輩,然後圍乃得解。賊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難,宜移城內之兵,其西三十里,有奇險可依,更立城以固守,此為引賊平地而掎其歸路,於計為便。">>> 《三國志·滿寵傳》

曹魏東線戰場軍事戰略要地合肥:其防禦體系形成、強化、弱化過程

搬遷後的新城,果然起到作用,同年,孫權打算圍攻新城,但新城離水路太遠,東吳軍隊足足在船上待上二十日,也不敢上岸。然而早已看透孫權心思的滿寵,設置伏兵大敗"上岸揚武耀威"的東吳軍隊。

其年,權自出,欲圍新城,以其遠水,積二十日不敢下船。寵謂諸將曰:"權得吾移城,必於其眾中有自大之言,今大舉來欲要一切之功,雖不敢至,必當上岸耀兵以示有餘。"乃潛遣步騎六千,伏肥城隱處以待之。權果上岸耀兵,寵伏軍卒起擊之,斬首數百,或有赴水死者。>>> 《三國志·滿寵傳》

嘉禾三年(234)五月,為了配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孫權親率軍隊圍攻合肥新城,但出其意料,曹叡讓司馬懿對付諸葛亮,自己親率軍隊東征,他未至壽春,孫權知難而退,孫權一生中親自攻擊合肥共四次,均無功而返,此次為最後一次。

曹魏東線戰場軍事戰略要地合肥:其防禦體系形成、強化、弱化過程

建興二年(253)五月,諸葛恪率領二十萬大軍,征討曹魏,東吳史上最大規模征討戰,原先打算在壽春地區揚武揚威的他,聽取屬下建議採取"圍攻合肥新城,爆炒援軍。"戰術。

但苦戰一個月多,未能攻下由魏牙門將張特率三千人死守的城池,加之軍中疾病蔓延傷亡慘重。之後,司馬孚、毌丘儉趁勢率軍急進,合擊吳軍,諸葛恪兵敗撤退。由此可知,此時的曹魏防禦重點已不在合肥,僅有三千人駐守而已。

正始二年(241),在壽春以南數十里芍陂發生的芍陂之戰;正元二年(255),毌丘儉反叛曹魏;甘露二年(257年),諸葛誕反叛曹魏之舉均發生在壽春,側面反映出此時曹魏東線戰場防禦重點在於壽春,合肥城防禦明顯弱化。

由此可知,合肥城防禦體系形成、強化、弱化過程也是曹魏東線戰場戰略變化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