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數字貨幣內測進行中,四大需求加速DC

央行數字貨幣內測進行中,四大需求加速DC/EP落地


4月14日晚,一張關於央行數字貨幣DC/EP的錢包內測照片在社交平臺瘋轉。測試頁面顯示,數字貨幣錢包具有DC兌換(管理定向資金)、DC查詢(實時記錄每一筆交易)、錢包管理、錢包掛靠(關聯賬戶)模塊,支持掃碼支付、匯款、收付款、“碰一碰”等功能。據悉,測試版錢包僅限白名單內客戶,媒體曝光的下載二維碼現在已無法打開。


央行數字貨幣內測進行中,四大需求加速DC/EP落地


測試版錢包APP包含深圳、雄安、成都、蘇州四個網點,有截圖顯示成都太古裡部分商戶已率先試點DC/EP。另據《財經》報道,DC/EP 首批試點機構將包括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移動、電信、聯通三大運營商。


央行數字貨幣內測進行中,四大需求加速DC/EP落地


這些都是社交媒體上流傳的小道消息,官方目前對此保持緘默。但本月10日,央行辦公廳主任周學東在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發佈會上也指出,央行數字貨幣正按照原定計劃有序推進。


央行數字貨幣內測進行中,四大需求加速DC/EP落地

歷史節點


央行數字貨幣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背書,本質是央行對公眾的負債,具有無限法償性。DC/EP 旨在替代流通中的紙幣,即 M0,這是與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本質不同。從時間維度來看,央行數字貨幣的誕生與發展有著清晰的歷史脈絡。


DC/EP研究源於比特幣


2014年,在時任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的倡導下,央行成立了數字貨幣研究小組,開啟央行數字貨幣研發工作。誘發該研究的最初原因無疑是比特幣,因為2013年8月,德國政府正式承認了比特幣的合法“貨幣”地位,成為全球首個認可比特幣的國家。中國政府隨即表示了不同意見,並於同年12年發佈《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明確比特幣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但央行自此開始重視區塊鏈技術對金融貨幣體系的可能性影響。2015年,人民銀行發行數字貨幣的系列研究報告中顯示,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原型方案已完成兩輪修訂。周小川2016年接受《財新週刊》專訪時也透露,人民銀行深入研究了數字貨幣涉及的其他相關技術,比如區塊鏈技術、移動支付、可信可控雲計算、密碼算法、安全芯片等等。他還指出數字貨幣作為法定貨幣必須由央行來發行,區塊鏈是可選的技術。


停滯後為抗衡Libra重啟


第一階段的研究速度是比較緩慢的,直到2016年底,直屬央行的數字貨幣研究所正式成立,姚前擔任所長。2016-2018年開啟央行數字貨幣研究的核心時期,共申請了74項專利。隨後,有關數字貨幣的研究似乎停滯不前了。2018年10月姚前赴任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後,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一職便一直空缺了11個月,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也沒有再申請過專利。


沒想到,Libra白皮書於2019年6月橫空出世,央行支付司副司長穆長春隨即上任,成為第二任所長。此後,我們聽到官方頻繁提及央行數字貨幣,周小川、姚前、穆長春、黃奇帆、周學東在對外演講中都分享了央行數字貨幣的最新進展,很多實質性的落地舉措也顯現出來。由此可推測,央行數字貨幣從冷落到加速的直接動因就是Libra的潛在威脅。


Libra白皮書發出不到一個月,周小川就在“SAIF-CAFR名家講堂”上就Libra與人民幣國際化發表觀點:“Libra這對人民幣是一個挑戰。目前中國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外匯管制,要應對Libra的挑戰,還是要加快資本項目可兌換,讓人民幣成為強勢貨幣的一份子並免受侵蝕與替代;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及逐漸擴大在SDR籃子中的比重,將涉及到很重要的政策選擇。”


央行數字貨幣內測進行中,四大需求加速DC/EP落地

當下動因


前文所述是央行數字貨幣誕生的歷史成因與發展脈絡,而我們注意到,近期央行數字貨幣的落地進程明顯加速。抗疫背景下的全球性金融危機與挑戰或許是助推器,央行數字貨幣在當下至少具有4個切實需求。


1.提高貨幣政策操作準確性


為恢復市場信心,美聯儲此前大規模降息,推出無限量化寬鬆計劃等“放水大禮包”,其他各國也相繼作出反應。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4月3日舉行新聞發佈會,財政部、央行、銀保監會三大部委有關負責人回應表示:“我們絕不會讓市場出現‘錢荒’,當然錢也不要‘變毛’,實現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GDP的增速基本匹配並且略高一點。”


數字貨幣的運用或許能幫助央行提升貨幣政策操作的準確性,對貨幣的供應量、結構、流通速度、貨幣乘數、時空分佈等要素進行更為精確的測算。追夢者基金聯合創始人餘波指出:“對於法定貨幣而言,私人支付工具的‘去現金化’口號,以及‘去中心化’數字貨幣的興起,更像是一個Morning Call(叫醒電話),喚醒中央銀行應重視法幣價值穩定,喚醒中央銀行不能忽視數字加密貨幣這一難以迴避的技術浪潮,喚醒中央銀行應重視央行貨幣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創新。”


2.成為全程可控的“專項資金”


在國家發改委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課題研究第九次會議上,10餘位專家學者判斷:“抗疫後期,央行數字貨幣可能會加快推出,成為流向全程可控的特殊專項資金。”信任度CEO馬臣雲也表示:“數字貨幣的可編程屬性,可以事前定義、定向、專用,防止資金流向房地產等國家不希望去的地方。”從這一層面來講,DC/EP也可以作為新基建的專項資金。


3.人民幣國際化的有力工具


不僅僅是在國內作為專項資金使用,DC/EP同樣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央行數字貨幣採用賬戶松耦合形式,減少了交易環節對賬戶的依賴度,由此帶來和現金一樣的流通性和可控匿名屬性。OKEx CEO Jay發佈微博表示:“雙層運營體系能起到很好的監督作用,以應對可能出現的金融犯罪,普通大眾的數據安全和金融安全都是可以放心的。在當前更加有意義的是疫情蔓延下,全球化出現停滯甚至回撤,DC/EP將可繞過其他機構或者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限制,成為幫助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大有力工具。”


4.滿足“無接觸金融”的需求


“除了上述種種好處,DC/EP作為紙鈔替代物,當下還可以滿足‘無接觸金融’的需求”國家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幼平指出。紙鈔往往需要經過造紙、印刷、切割、存儲、運送的整套流程,而數字貨幣將發行、流通、管理、回籠,投融資和銀行間結算等環節統統轉化為服務器當中默默執行的數學運算,不僅成本低很多,也有利於滿足全球疫情大爆發之時無接觸支付的需求。


央行數字貨幣內測進行中,四大需求加速DC/EP落地

核心要點


DC/EP已經開啟內測,這次真的是“呼之欲出”了,它對於我們究竟有什麼好處呢?北京郵電大學區塊鏈實驗室主任簡明扼要的指出5大優點:法償性、可追溯、主權信用、雙離線支付、定向流通。若想真正理解這5個詞,恐怕還要對DC/EP最基本的幾個要素有所瞭解。


1.和區塊鏈有關嗎?


首先,業界有一部分人認為DC/EP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也有人認為和區塊鏈無關,我們沒必要過度興奮,這可能與早期官方的委婉表述有關。2019年8月穆長春在得到課程上表示,採用純區塊鏈架構無法實現零售所要求的高併發性能,因此央行層面決定保持技術中性,不預設技術路線。但在2019年10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2019外灘金融峰會”上表示,目前我國央行推出的數字貨幣DCEP,是基於區塊鏈技術推出的全新加密電子貨幣體系。


2.堅持中心化管理


其次,雖然同樣基於區塊鏈技術,但不同於比特幣等去中心化數字貨幣, DC/EP 採取中心化管理體系。央行保持權威地位,擁有最高權限。DC/EP堅持中心化,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其背後是國家信用的有力擔保,具有無限法償性;二是中心化管理有利於央行實現宏觀審慎和貨幣調控職能。三是雙層運營體系有利於維護金融系統的穩定,維持原有的貨幣傳導方式。


3.雙層運營框架


再者,DC/EP非但不“去中心”,甚至也不“去中介”,而是沿用傳統金融體系的雙層運營框架。所謂單層運營體系是指人民銀行直接對公眾發行數字貨幣。而DC/EP則是由人民銀行兌換給銀行或者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屬於雙層運營體系。人民銀行與其他商業銀行和機構合作,可以充分利用資源並分散央行所承擔的風險,也可以避免對商業存款產生擠出效應,導致金融脫媒。


4.三個中心協同


DC/EP對於央行來說,最大的改變可能是運行框架,它包含了三個中心:認證中心,登記中心和大數據分析中心。根據華泰證券研究所發佈的《中國人民銀行法定數字貨幣探索》研報:「認證中心」負責集中管理法定數字貨幣機構及用戶身份信息,是系統安全的基本組件,在可控匿名中起到重要作用。認證可採用公開密鑰基礎設施(PKI)或基於標識的密碼技術(IBC)等方式;「登記中心」負責權屬登記和流水記錄,包括央行數字貨幣和對應用戶身份,法定數字貨幣產生流通、清點核對及消亡全過程;「大數據分析中心」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對海量的交易數據進行處理。通過進行支付行為分析、監管調控指標分析,掌握貨幣的流通過程,保障數字貨幣交易的安全性,並對洗錢等違法行為進行防範,為宏觀政策的實施提供數據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