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薪10萬到50萬: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掌控“時間成本”

知乎上有個熱門的問題:年薪50萬要付出多少努力?

有位答主回覆,如果你想要年薪10萬,那你最需要的可能是努力,但是你想年薪50萬的話,你最需要的顯然不是努力,而是方向。

什麼意思呢?

就是一個人就算再玩命的工作,如果只是「單次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能賺到的錢是非常有限的。

譬如你是一個程序員,再怎麼努力,一天也只有24小時;你是一名銷售,再怎麼見客戶,一個月的成交都是有限的;你是一名設計師,再怎麼繪圖,單位時間內也只能做出有限的作品。

大多數情況下,你的勞動能力乘以你的勞動時間,就是你的勞動價值。

然而,你的勞動時間是有限的,勞動能力也是有限的,很容易就會遭遇到瓶頸。

在能力沒有巨大飛躍的情況下,最後哪怕你不吃不喝,一個月也很難有50萬收入。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有人能年薪50萬,500萬,甚至更多?答案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主題:“時間成本”。


從年薪10萬到50萬: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掌控“時間成本”


什麼是時間成本?


在正式談時間成本之前,首當其衝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時間成本?

百科上是這麼解釋的,時間成本是指一定量資金在不同時點上的價值量產差額。

聽上去有些拗口,說簡單點,其實就是把“時間”比喻成“貨幣”,也就是說,你的生命就是你手上的一沓鈔票,你拿出其中一部分,去完成一件事,意味著你花費出去的時間,就和貨幣一樣,一去不復返。

舉個例子,假如你月薪2萬,一個月工作160小時,你每個小時的時間成本就是125元。

倘若你想賺更多的錢,那麼就只有一條路:讓時間更有價值!

這種有價分三個層次,這裡可以簡單聊聊。


① 用能力提高時間的單價


大部分人都能認識到這點,而且一直都在強化這點。譬如提升自己的學歷,優化自己的職業技能,優化表達和思維方式,都可以歸為此類。

終其一生,大部分人所做的事情,從事的工作都在這個層面裡。

我們努力的讓自己強大,其實就是為了線性增加自己的時間價值。

這種方法挺好的,但遠遠不夠!指望因此由質變產生量變,是極其困難的事情。


② 將時間複製


一件商品在一個渠道和多個渠道銷售,單價或許都是一樣的,但總價一定不一樣。

時間也是如此,如果你單位時間裡創造的價值只能為一個集體或者一個人服務,它的價值非常有限的,但如果能為多個集體服務,產生的價值又不一樣。

舉個簡單的道理,一位教師,線下講課年薪10萬,這是他目前單位時間裡,能創造的最大價值。

倘若他能將線下的課程整理,放到網絡上瀏覽/銷售,價值就不一樣了。

同樣單位時間裡創造的內容,由於將時間複利,他的收入可能會變成20萬,甚至更多。

譬如直播帶貨,你會發現像李佳琦這樣的主播,往往以前從事的工作是線下導購,即便他們能力很強,但渠道單一而有限,他的時間價值也會因此受限。

但換了種方式,將時間複製之後,結果就大不相同。

以羅永浩為例,首次直播就創造了數億銷售額的記錄,這對任何一個線下導購來說,都是難以想象的事情。

這是渠道的價值,利用渠道,將個人成果或者技能複製讓更多人看到,這是讓時間更有價值的第二層。

③ 購買別人的時間出售


時間有限,不論貧窮富貴,一天都只有24小時,但是我們卻能購買別人的時間為自己服務或者出售。

譬如一家企業,老闆能力再強,能創造的價值都是有限的人,但他僱傭一群員工,購買他們的時間,然後出售,這種價值就是無限的。

因此,越是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人,越是珍視自己的時間,他們不會花錢自己訂機票、酒店,不會自己做飯,有助理保姆為他們服務,把自己的時間節省下來,創造更大的價值。

與其說他們是在創造商品/服務,其實不如說他們是“時間商人”,通過購買大眾的時間,經過生產加工之後,以更高的價值賣出。


從年薪10萬到50萬: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掌控“時間成本”


時間成本的3個盲區


到這裡,或許你對時間成本已經有所瞭解,也會時間價值有所概念。

但在現實困境裡,時間成本還意味著什麼呢?

有3個盲區,我們還得清楚。

① 優先權

在實踐指導裡面,一直都有“先發效應”、“馬太效應”這樣的詞,意思指在單位時間裡,如果你能取得領先優勢,就能獲得很大的先機。

舉個例子,從商業競爭的角度,招聘10個程序員幹10個月和招聘100個程序員幹1個月,工資成本是相同的,但後者卻能獲得整整9個月的先發優勢。

能更快的進入市場,更快的推出產品,更快的圈地跑馬,建立護城河。

從這個角度來看,依照常規思維,招聘10個程序員慢悠悠的幹活,時間成本是昂貴的。(當然其中變量很多,還需權衡現金流,項目管理的能力等等)

另一方面,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一個人快速在周圍人的競爭中勝出,那麼就會得到最優先的晉升機會,同時會因高效和優秀而被認可。

那麼在下一次有機會時候,領導自然會把機會考慮給到心裡最優秀、最高效的人,這樣做省時省力,不用再把每個人都考察一遍,考察也是很花力氣的。

同時因為第一次晉升,獲得了機會,機會最能高效鍛煉出來個人能力,這樣會更顯得這個人有實力,足夠優秀,就成了良性循環,之後的機會越來越多。

而晉升慢的人,會因為一次次的競爭失敗而被標籤化,自然在大多數情況下被選擇性的遺忘,自然需要長時間的改變來加強上級的印象,同時因為缺少機會鍛鍊,個人成長速度很慢。


綜上兩種情況,在考慮時間成本的時候,我們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優先權”。


② 隱性收益/付出


在職場裡,很多人的想法是,給多少錢,幹多少事。

從時間價值來看,這種想法無可厚非,立場正確。但是在衡量時間成本的時候,我們還要考慮隱性收益/付出。

通常包括四點:人脈、技能、信息、精力。

依次來看,就是在單位付出的時間內,你還得衡量你的人脈收益,技能提升收益,還有資訊獲取的收益.

或許它們並不能幫助你當下立刻變現,但在未來的時間,會持續發揮價值.

至於精力,就很好理解了,要清楚你每天過上現在的生活的“成本”是你放棄的其他生活的可能性.

譬如你幹一份工作,朝九晚五,付出和收益是呈現正比的,公司需要你996,給足加班費,看上去也是合乎常理的.

但是,在超額的工作下,你會付出所有的精力,得到多餘時間價值的同時,你也喪失了其他生活/機會的可能性。

當然如果這個過程裡,你能收穫人脈、技能、信息,還算有價值,如果只是單純的做重複工作(譬如在工廠裡做普工),那麼你的未來就被透支掉了。


③ 可持續性

在衡量時間成本/投入的時候,還有一個關鍵的參考值就是可持續性。

延展開來說,就是你的時間投入是否會給你帶來持續收入還是隻能帶來即時收入。

譬如送快遞/外賣,不管核算起來單價多麼高,它的可持續是差的,付出的時間成本是昂貴的;但開發一個商品/作品,或許短時間內它的收益是不明顯的,甚至為零。

但長遠來看,後者能在單位時間裡給你帶來持續不斷的收益,這是值得的。


從年薪10萬到50萬: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掌控“時間成本”


End


時間很有趣,從人類文明的誕生開始,我們就一直在嘗試採用各種方式記錄它。

最開始是年輪,後來是日晷,又有沙漏,燃香等等。

這些描述時間流逝的方式記錄了歷史的每一天,有人在歷史裡由普通變得強大、優秀,有人在歷史裡渾噩度日的浪費了每一天。

李開復說,一個人值多少錢,就看他如何對待時間。

再也沒有比這更正確的話了,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掌控好自己的時間,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蹩腳烏鴉,與你分享有價值的洞見。同名公號,蹩腳烏鴉。

你有多久沒好好讀書了?為回饋讀者,我特地準備了一份大禮包:精心蒐集價值3000元的個人成長好書,私信回覆“我要福利”免費獲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