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脫貧攻堅!“三個一”書記扶貧記……

駐村第一天,他就在扶貧日記扉頁上寫下“深入農村 真情幫扶”八個字。三年多來,他一直把這句話作為檢驗工作的標尺,深入基層、走村入戶、融入群眾,聽民聲、解民憂、幫民困、帶民富,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擔當。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共青城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駐澤泉鄉花園村第一書記——曾峰。

一本日記“見真情”

這兩天,曾峰化身“快遞員”,拿著一張“訂單”來回穿梭在花園村和城區之間,幫貧困戶潘盛萍送貨。原來,潘盛萍因為要去照顧正在醫院治病的老伴,不得不將家裡的200多隻雞賣掉,但是時間緊迫,他只能求助第一書記曾峰。“我聽到了這個消息後心裡有點難過,為了幫助他把雞賣掉,我就在微信朋友圈裡發了一條售賣信息,用了兩天時間,200多隻雞基本上全部賣掉了。”曾峰說。

在曾峰的扶貧日記上,像這樣的單子還有很多,幫村民賣紅薯、賣粉絲、賣青蛙……除了記錄這些訂單,上面還詳細地記載著扶貧產業的開工、發展情況,每戶貧困戶家裡的具體情況,有幾口人、一年的收入、致貧原因等等,他管這樣的記錄叫民情日記本。“就是日常與貧困戶接觸當中走訪瞭解的一些問題,隨意寫的。每天遇到什麼事情,貧困戶說了什麼都會記下來,寫這個日記就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曾峰說。就是這樣隨意的記錄,已經寫了6本,而這民情日記本上面的每一個字都是曾峰“用腳走出來”的。

決戰脫貧攻堅!“三個一”書記扶貧記……

一副柺杖“暖人心”

共青城市澤泉鄉花園村面積有8.1平方公里,共有18個村民小組,22個自然村莊,857戶3957人。其中,貧困戶65戶243人。要對這些情況全部摸排清楚並詳細記錄,實地走訪是唯一的辦法。2018年,曾峰對每一個自然村的5類人員進行摸底,基本上每天都要入戶,走路最多的時候一天要走10多公里,這也直接導致了他的右腿膝蓋損傷嚴重。“我到醫院檢查,膝蓋裡面出現了積液,當時醫生要求住院休息。但在這種情況下,我沒辦法休息,醫生說要我寫放棄治療,然後他給我配了一副柺杖,後來我就帶著這副柺杖住到了村裡。”曾峰說。

殷臘秀是澤泉鄉花園村一戶殘疾人貧困戶,走路需要依靠柺杖,由於常年使用柺杖磨損嚴重,殷臘秀因此經常摔跤,曾峰知道此事後,便將自己的柺杖送給了殷臘秀。“曾書記將自己的柺杖送給了我,我真是要謝謝他。他的柺杖底下有一個塑料墊,可以防止打滑,杵著走路就不容易摔跤。”殷臘秀滿臉感激地說道。

決戰脫貧攻堅!“三個一”書記扶貧記……

一張地圖“顯大愛”

曾峰剛到村裡的時候,因為不認識路,每次走訪都需要村幹部帶路。後來憑著記憶,他自己手繪了一張地圖,只要有時間,他就拿著這張地圖走村串巷,慢慢村裡的每個角落都熟悉了。村裡肖代平老人因患有支氣管炎,抵抗力很差,經常去住院,這讓曾峰十分牽掛。以前由於路不熟,經常找不著門,現在有了地圖再也不怕了,“只要到村裡去了,我就要到他家裡去看一看。老人家的門敞開著,看到他坐在那裡我心裡就踏實些。”曾峰說。

決戰脫貧攻堅!“三個一”書記扶貧記……

駐村3年多來,花園村引進了黑斑蛙養殖、紅薯加工、竹稻種植等扶貧產業,吸納了36戶貧困戶入股分紅,每年可提供20多個就業崗位。村集體經濟由原來的0元增加到10萬元,貧困戶由原來的243人減少到9人,貧困發生率由6.1%降低到0.2%。眼下,曾峰與“村兩委”正在給花園村做整體規劃,計劃將花園村打造成村容整潔、村民富裕、鄉風文明的“花園村”。

(來源:共青城市委組織部、共青城市融媒體中心)

技術編輯:桑宸

審核:付必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