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蒜、馬虎、露馬腳三詞的由來

裝蒜的由來:

裝蒜,是一詞語,即指某人裝糊塗,裝腔作勢。一般日常口語中,通常把一個人刻意掩飾真實的內心叫做裝蒜。

裝蒜、馬虎、露馬腳三詞的由來

裝蒜

關於這一詞的由來,考查歷史文獻,最早寫作“裝酸”。例如:

明朝常倫《寫情集》卷二:“分香賣履老曹瞞,橫槊裝酸。徵西兩字漢家官,他每不管不管。”

明朝王世貞《奔州四部稿》卷五十四:“罵書生煞橫,捻冷裝酸,攪破春情。”

以上句中的“酸”有酸腐的意思,引申指假裝斯文、裝模作樣。山東《臨朐續志》卷十七《方言》:“酸,俗謂人裝腔作勢也。”

今天的一些方言中仍有寫作“裝酸”的。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裝酸,拿喬。中原官話。安徽阜陽。”阜陽話中還有“裝作醋”的說法,這是“裝酸”的生動化。

裝蒜、馬虎、露馬腳三詞的由來

蒜苗

後人因不知“酸”有裝模作樣的意思,故因聲找字,寫成自以為是的本字,所以才有了“裝蒜”。後來才衍生出了“裝蒜裝蔥”、“裝蔥裝蒜”、“裝蔥賣蒜”、“裝蔥作蒜 ”等說法。

馬虎的由來:

馬虎,指漫不經心,不介意,草率,疏忽大意。也有勉強、將就的意思。

裝蒜、馬虎、露馬腳三詞的由來

“馬虎”二字其實也是人們的諧音造詞,本字應是“麻胡”,這個詞早在隋朝就已經出現,多是當時的人們用來嚇唬小孩的說辭,指兇惡的人。後來“麻胡”一詞越傳版本越多,出現了多種不同的形象。

清朝翟顥《通俗編》卷三十四《狀貌》篇中認為有關麻胡的傳說“數說各殊,未定孰是,今但以形狀醜駁、視不分明曰麻胡,而轉胡音若乎。”

意思是說,這些關於麻胡的傳說,說法各異,也不知道哪個才是對的,現如今管形狀醜陋、看不分明叫作麻胡。可見“麻胡”已經有了“模糊、不確定”的意思。

朱自清的《古詩一首》:“這兩句從文義上看,只是說麻麻糊糊辦完了公事,上快閣看晚晴去了。”可見近現代“麻胡”又可作“麻糊”,已經有了草率,不清楚,疏忽大意的意思。

裝蒜、馬虎、露馬腳三詞的由來

至於為什麼後來叫作“馬虎”,因為“麻胡”平實無文,而“馬虎”生動形象,所以生命力強,更容易流傳,所以人們自然會選擇常見易記的詞來記錄。這讓人不禁想到了“豆付”與“豆腐”二字。

露馬腳的由來:

“露馬腳”的意思是顯出破綻、暴露真相。

現在流行一種說法,此詞來源於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馬氏。相傳馬氏腳大,有一次,她乘轎到金陵(現今南京)街頭遊覽,忽然一陣大風吹來,將轎簾掀起一角,馬氏擱在踏板上的兩隻大腳,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讓百姓看的清清楚楚,所以有了露馬腳的說法。

裝蒜、馬虎、露馬腳三詞的由來

麒麟楦,驢披著麒麟皮

然而露馬腳一詞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朝野僉載》有云:“唐楊炯每呼朝士為麒麟楦,或問之,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飾其形,覆之驢上,宛然異物,及其去皮,還是驢耳。無德而失紫,何以異是。’”

意思是說唐朝的楊炯常常管朝廷的官員叫“麒麟楦”,有人問他麒麟楦是什麼,他回答說,是一種裹著假麒麟皮的驢子,虛有其表而已。古代節日慶典或祭祀時,往往有一種活動:將描畫裝扮好的麒麟皮披於驢身上游戲。

裝蒜、馬虎、露馬腳三詞的由來

麒麟

到了宋代多以馬裝扮麒麟,所以如果“麒麟”露出了馬腳,就是露餡了。所以這才是露馬腳一詞真正的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