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龍縣:發揮 “鯰魚效應” 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

近日,在盧龍縣蛤泊鎮王深港村的田間地頭,一個個大棚錯落有致。大棚內,西紅柿秧苗長勢喜人,底下已經掛滿果實,不久之後便可收穫上市了。村黨支部書記王學豐正忙著蘸花,一派繁忙的景象。“我們村去年建了10個大棚,由村裡統一經營,原本想發展草莓,但是棚建完就過了時令,我們通過外出考察學習,從遼寧引進了花生西紅柿,這個品種口感好、效益高。村民還可以到大棚務工,通過今年發展來看,效果非常不錯!”王學豐高興地說。


盧龍縣:發揮 “鯰魚效應” 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

  據瞭解,王深港村是傳統農業村,村民主要種植櫻桃苗、葡萄苗、綠化苗木和傳統大田作物玉米、花生,村集體經濟薄弱。為了擺脫現狀,村“兩委”也沒少花心思,可是效果仍不理想。2019年,在與鎮裡交流時,得知有財政資金扶持政策,村裡積極爭取,獲得支持發展項目資金50萬元。在召開村兩委會和村民代表會的時候,出現了分歧,50萬元可以建設三個大棚,在找市裡設計後發展規模有點小,村集體有部分資金,要不要投入其中?經過集體商議,村集體流轉土地50餘畝,投入資金170餘萬元,建設高標準大棚10個。9月2日動工,經過加班加點搶工期,在10月中旬順利完工。大棚有了,怎麼發展成了迫在眉睫的事?原本想承包給村民種植,但是由於缺乏種植管理技術,村民猶豫不決。時間不等人,本來大棚蓋好就比原計劃的時間靠後,再耗下去這季大棚就錯過最佳時令。

  “咱們好不容易借上級政策資金建成‘金窩窩’,關鍵是要儘快引進致富雞,這樣雞再生蛋,村集體經濟不就起來了……”王學豐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不能再拖了。他帶領村“兩委”成員多方考察,經過對比,從遼寧引進了西紅柿,對方還提供技術支持和產品回收。

  西紅柿秧來了,王學豐又組織人將西紅柿秧栽植好。本以為可以鬆口氣,這個時候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本來定好的技術員來不了了。棚裡的西紅柿就像嗷嗷待哺的孩子,王學豐愁壞了。愁不是辦法,也解決不了問題。他與縣裡種植大戶聯繫,拜師學藝。同時,還通過手機與遼寧的技術員在線視頻,實時反饋大棚的秧苗長勢情況,按照要求做好管理。為了更好地管理大棚,他還在網上搜索種植技術進行學習。村裡也招了部分村民到大棚裡打工,負責大棚的日常管理,還專門培訓村民種植管理技術。

  “大棚發展的前期,我們心裡壓力也很大,沒這方面的經驗,可村裡的發展等不得、拖不得,更慢不得,作為黨員幹部這時候就得敢擔當,我們村“兩委”頂住壓力,經過考察選定了發展路子,為打消村民對承包大棚的擔心,村集體打頭陣,帶頭髮展,讓村民看到實實在在的效益。同時,也希望村民們把技術嫁接過去,願意去發展大棚、敢去建大棚,將來實現抱團發展。”王學豐說,“這茬西紅柿本月中旬就可以見到效益了,接下來我們要謀劃另外幾個受疫情影響的大棚怎麼發展。”談到未來發展,王學豐說,一定要留足發展資金,引導村民發展設施蔬菜大棚產業,既壯大了集體經濟,又帶動了村民增收。

  王深港村發展村集體設施大棚僅是全縣大力支持村集體發展經濟的一例。2019年以來,盧龍縣將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堅持高標準謀劃、高效率推進、高質量落實,有效促進扶持項目達產達效。用好、用活上級資金,發揮鯰魚效應,“攪動”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以點帶線串面,帶動全縣的村子都動起來。

  全縣省級集體經濟重點村扶持項目共涉及石門鎮、木井鎮等9個鄉鎮10個村。為了將工作壓實,盧龍縣堅持三級聯動原則,村級按照“五議一審兩公開”要求,對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項目進行專門研究,結合村情實際謀劃制定集體產業項目;各鄉鎮、開發區要逐村分析村情狀況,研判項目建設的可行性,擇優推薦上報候選村。縣裡召開村評審會,採取逐一過堂方式,由各鄉鎮逐村說明候選村的班子情況、項目建設、項目用地、資金使用和管理情況、項目預期等情況逐村評估評審。為抓好重點扶持村項目建設,為每個扶持村確定1名縣級領導分包、1個縣級經濟部門聯繫、1名鄉鎮領導班子成員蹲點,包村縣級領導和經濟部門負責人定期到村調研指導,進行現場辦公,幫助解決問題。各鄉鎮在項目立項、開工建設、中期推動、完工驗收等關鍵節點,逐村逐項盯辦落實。縣委組織部會同縣財政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深入10個集體經濟重點村進行調研,實地督導工作進展,並逐村建立項目臺賬,對項目進度、經營模式、預期目標等進行動態監控,及時掌握項目實施進度和效果。制發《關於開展財政資金扶持村發展集體經濟“回頭看”等工作的通知》,加強監管,確保扶持項目投產達效。(來源:河北共產黨員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