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為什麼會自制力變差,很難學習?沒想到環境居然這麼重要!

1959年的美國越戰期間,不少被派駐越南的士兵都染上了吸毒的毛病,一直截止到1971年,幾乎每一名越戰士兵都接觸過海洛因,而且都是在到越南後的頭幾周的戰友強烈安利的(真是感人的兄貴情)。

據粗略估計,近半數美軍越戰士兵都至少吸過一次毒,並且多數人吸的種類還不止一種。

這個問題把美國白宮當時搞得焦頭爛額。他們擔心,上萬的吸毒士兵返回美國之後,不僅會帶壞本地美國人,整個國家的毒品醫療設施也會承受不住。

該來的還是來了,這批人回國了,帶著一身毛病回國了。
但白宮對退伍軍人跟蹤調查後,震驚的發現:

8到12個月之後,只有7%的人再次復吸,而只有1%的退伍老兵還在沉迷毒品。

——而這個數據跟越戰開始前士兵的吸毒率是一樣的。

這是怎麼 一 回事呢?為什麼白宮擔憂的大規模吸粉現場沒有出現?

在奇普·希思所著《瞬變》一書中,作者指出,是由於美軍所處的環境發生了變化:在越南,隨處可以接觸到毒品;回到美國,這種環境不再。

所以開頭給你講了個故事,其實意思就是告訴你:

環境的作用是巨大的,巨大到連戒毒這種事都可以自然而然的做到。

在家為什麼會自制力變差,很難學習?沒想到環境居然這麼重要!


1

大部分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為什麼在家總是控制不住自己墮落,學習不進去?

其實是一樣的道理,在這次疫情發生前,我們已經習慣了很久在學校的學習場景。

學校就是用來學習的,一進入教室,上一位剛走還帶有餘溫的板凳,寫得亂七八糟的黑板,頭頂白晃晃的吊燈,畫滿塗鴉和小抄的課桌……一切都和學習相關,一切都在對你進行一種“準備學習”的暗示。

所以只要身處學校和教室,我們就會條件反射的讓自己去進入“學習”的狀態。

但是“家”呢?家這個字,象徵著家人,房間,飯桌和電視機,讓人感到溫暖和放鬆。這個環境本來就沒和學習掛鉤過,在我們的印象裡,家就是用來休息和放鬆的。

很多人說聽網課比在教室上課還痛苦,這是因為聽網課你得用手機和電腦,而這些東西平時可能都是你用來娛樂用的,突然用來學習,會有一種錯亂感。

不止是物件的暗示,環境的威力還體現在一種叫做「社會助長」的效應中。

社會助長」(social facilitation)是由扎瓊克提出的,它是指有他人在場的時候,人們可能會比獨自一個人的情況下表現得更好。

這種“表現得更好”的原因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是共同活動,在同他人共同活動時,就會喚醒我們的行動動機,從而提升學習的效率。也可以算是一種從眾心理吧,看見旁邊人都在學,那自己不學的話多慌啊。

第二個是純粹在場,他人的“純粹在場”也會引發一定程度的喚醒,這可能是因為集體活動促進了內啡肽的分泌。說白了,害,旁邊有人在看就想裝裝逼嘛。

大量學習者共處一室,彼此之間就會互為隱性的監督者。

“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禮記·學記》

所以嘞,想學習的時候如果去圖書館,看見周圍的人都在埋頭學習,你也會不由自主的“跟隨”大家的共同活動,加入埋頭大軍。

同理,當你減肥的第一天晚上看見旁邊有人在嗦螺螄粉……嗯你懂得。

所以最後再跟你總結一下為什麼你在家學不進去——

  • 學習場景不對,在家的偷懶成本低,家裡的環境沒有給你建立足夠的學習暗示。
  • 在家沒有人和你共同活動,一起學習,也沒有同學們純粹在場,陪你在教室聽課。

所以原理來說,在家墮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同時你也不用慌,不要質疑自己自制力太差,你不是一個人,你的同學同事們和你一樣煎熬呢。

在家為什麼會自制力變差,很難學習?沒想到環境居然這麼重要!

那麼接下來就從這幾個原理下手,教給你幾個在家也能靜下心去好好學習的技巧吧~


首先,要開闢「學習生態圈」

我們需要在家開闢一個新的學習環境,讓它的作用等同於「學校」,「圖書館」。

環境能夠作用於人,給人以暗示,喚起儀式感,從而促進人去做符合環境特性的行為。

所以如果是在家學習,就專門劃出一個區域,比如客廳的某一個角落,當然專門的一個房間更好,在那裡佈置好專屬於學習的桌子、椅子、書本,甚至一切其他你所需要的學習用具。

把桌面無關的東西清空,讓這個區域專屬於學習,這個區域裡的所有物品都為學習之用。

嚴格一點,哪怕是桌上的餐巾紙,也不要隨意去抽,哪怕平時休息的那把椅子再舒服,也不要在學習的時候去坐。

之所以這麼苛刻維護的原因只有一個:當你看到那個區域的一草一木,你唯一想起的就只有“學習”這個念頭。

今天在餐桌上邊吃邊學,後天躺在床上邊做瑜伽邊學……這學得進去才怪了。

在家為什麼會自制力變差,很難學習?沒想到環境居然這麼重要!

學的進去才有鬼啊

一定要把這樣的場景搭建好,讓自己適應在這個環境中學習的過程和感受,那大概不出三天你就可以適應在這個場景中學習了。


也要學會機智的分心

我們的進化還不夠完全,所以我們的大腦還沒有習慣長時間坐在書桌前一動不動,它更喜歡時不時地轉移焦點。

學五分鐘,發呆兩分鐘,想打開手機查查資料,結果刷了半小時頭條……這就是轉移焦點的結果,長時間的高度專注,的確是一件比較反人性的事兒。

尤其是在家,帶有娛樂性暗示的東西還特別多,就更容易被轉移走焦點了。

那怎麼辦呢?方法也很叛逆:那就乾脆故意去分散注意力。

墨爾本大學的 Coker 博士發現:


上班時間習慣瀏覽網頁的員工,比全身心工作的員工,效率要高出9%;荷蘭 Dijksterhuis 教授 2006 年的實驗則證實:在工作期間做一些分散注意力的事情,能夠顯著提升決策判斷力。

這個原因跟顯性和隱性認知有關,太麻煩了,這麼想就好了:適度的分心,實際上是在清空緩存,讓大腦從疲勞中恢復過來,更好地投入後面的工作。

這個「分心」的意思是——適度給大腦一點其他性質的放鬆和刺激,讓它恢復活力,張弛有度。

比如,如果你處理文字類的事,比如寫作業和看書,整理表格累了,那就看一點視頻或者聲音類的東西去分心,比如聽一會書,看一部紀錄片。

從對純文字的視覺接收,切換成對動態圖像的視覺吸收,這樣我們的大腦就能得到放鬆。

比如我寫累了就會去看紀錄片,好多紀錄片都拍的很長,正好每次想休息的時候我就去看15分鐘,像這樣化整為零,慢慢就能把一部片子看完。

聽TED的演講也很有用,總之都比刷抖音追劇強得多。

在家為什麼會自制力變差,很難學習?沒想到環境居然這麼重要!


做回一隻有危機感的沙丁魚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可大部分沙丁魚都會在運輸中途窒息而死,味道就不新鮮。


後來有人就在裝沙丁魚的魚槽裡放進了一條吃魚的鯰魚,沙丁魚見了鯰魚就會四處亂遊逃竄,這樣空氣被攪動,缺氧問題解決,大多數沙丁魚都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還是被吃)

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在家為什麼會自制力變差,很難學習?沒想到環境居然這麼重要!

靈魂畫手上線

在學校裡,你身邊努力學習的同學,你班裡的學霸,包括你看不爽的人就是那條“鯰魚”,能讓你產生危機感和競爭意識,從而充滿動力的去學習去PK。

但當你回到家中,鯰魚不見了。沒有了競爭對手,沒有了參照物,你的緊張感就會被淡化,從而失去學習的動機和壓力。

不能走出家門,但我們可以在線上去加入一些學習小組每日打卡,感受共同學習的氛圍。行為都是有傳染性的,只要看見有人在學,你也會被「共同活動」的效應影響,跟著去學。

做回那只有危機感的沙丁魚吧,不要因為過於慵懶而缺氧而亡,不要回到魚槽中發現除了你還是沙丁魚以外,其他人都變成了鯰魚。


讓家人認可你的學習

可能大家跟家人在學習上的溝通還不算多。

我之前特別不懂事,感覺父母不懂我崇高的學習任務,每次學習的時候都不主動跟他們溝通,被吵到了我還會衝他們發脾氣。

但現在我想告訴你:可以的話,一定要讓身邊的人都瞭解,並認可你的學習。

我們都知道,在學習的時候如果被旁邊的人吵到,那有多麼煩。每次被吵到的時候,我們可能是正在苦思冥想一個問題,可能是剛好在集中精力看書,這都會嚴重影響我們的學習效率。

後來我想明白了,其實家人也不是故意打擾你的,很可能只是他們不知道你在幹什麼,或者不懂你在做的事的意義和重要性。

最後我試著在學習之前先去溝通

“媽我等會要學習了,你等會廣場舞可以稍微小聲一點嗎?”

“媽我這篇文章可能會寫兩個小時,等會你晚點再叫我來吃飯啊。”

後來我發現,在真誠的溝通後,不僅你會收穫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而且家人們還可能會成為你的“護學使者”。

重要的是,一定以誠懇的語氣去尋求理解,而不是獨自忍耐情緒,甚至爆發情緒。

當你意識到家人都這麼支持,這麼維護你時,也會更有使命感去學習。


最後也總結一下:

1、在家墮落會很正常,因為家裡的環境根本沒有給你建立足夠的學習暗示。

2、沒有人和你一起學習了,沒有共同活動和純粹在場的效應,人就很難有上進心去學習。

3、可以怎麼解決呢?給自己開闢一個學習生態圈,機智的分心,找回沙丁魚的危機意識,最後記得讓你的家人也認可你的學習。

前期的一點失控,墮落太正常了,一定不要因為這個討厭自己。

重要的是,要讓自己儘快去習慣在家工作的生活,建立起對應的儀式感。

在家為什麼會自制力變差,很難學習?沒想到環境居然這麼重要!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拾柴院】,專注思維提升與個人成長,幫你把這個世界看得更明白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