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馬雲馬化騰相比,任正非有多厲害?

李順Leesun


馬雲馬化騰厲害之處在於他們創造了新的商品營銷模式也就是電商平臺,他倆做的是虛擬經濟,但任正非和他們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們實實在在做的是商品經濟,而且讓中國的電子行業一躍成為世界前500強的企業。

任正非所創造的華為公司,讓世界人都知道好用的電子產品不只是有蘋果公司的產品,還有華為以及榮耀。就像這兩個品牌的名字起的那樣,中國的作為以及中國的榮耀。而且這兩款電子產品裡面所配備的系統完全不是從國外照搬回來的,而是任正非帶領自己的企業創造的驍龍系統。相容系統的處理器,和外送進口的處理器幾乎沒有任何差距,這就意味著中國的電子行業已經在飛速發展,而華為公司也已經成為了這個行業裡面的翹楚了。

論知名度

應該說馬雲和馬化騰、任正非的知名度應該不相上下,前些年,馬雲的國際知名度稍弱,但是最近起來,馬雲的國際知名度在躥升。

當然,除了馬雲之外,其他的企業家,不管是柳傳志還是張瑞敏,或者王石,都暫時還不能和馬雲、任正非、馬化騰相提並論。

論體量

華為的體量相當於中國互聯網三巨頭BAT的總和。

2016年度營收:華為5216億,騰訊1519億,阿里1011億,百705億。華為超過BAT的總和1981億。

論納稅

2016年度納稅:華為納稅900億,騰訊納稅,財報中未透露,阿里集團與螞蟻集團全年納稅238億元,百度所得稅支出為4.009億元(百度的數據是否為全部稅,有待確認)。

但不管怎麼說,華為納稅應該是超BAT之和沒有懸念的。

論研發

2014年,華為研發經費400億。2015年,華為研發經費預計500億!

遠遠超過臺灣的臺積電+鴻海+聯發科+聯電+緯創的總和!

以投入研發經費計:華為最近十年(計算到2015年)研發經費已經達到1900億人民幣。從這個數據上看,如果華為在日本,僅次於豐田,排第二;遠超索尼的50億美元。如果華為在德國,僅次於大眾,排第二;遠超西門子的55億美元!

論員工持股數

華為沒有上市,而是把98.6%的股權開放給員工,創辦人任正非只擁有公司百分之一點幾的股權。華為所掙的每一分錢都是大家的,都是合夥人的。分享的是現在的數萬名的合夥人。這些股東除了不能表決、出售、擁有股票之外,股東可以享受分紅與股票增值的利潤。

對比起來,華為對員工也是很慷慨的。當然,在這點上,BAT其實也在國內做得算很好的了。

問題來了,你認為任正非跟馬雲和馬化騰相比,誰厲害呢?


極科技geek


馬雲馬化騰與與任正非相比如何?

1.財富

從市場上表現出來自身財富上來看,二馬的財富都是高於任老的,並且多次穩坐國內首富的寶座。2020年二月胡潤富豪榜統計,任老的身價在210億人民還左右,但這裡要注意一個點,華為不是一家上市公司!而二位馬總的公司無論發展成怎樣多元化的集團,他們的本質都是互聯網公司,互聯網公司上市後市值膨脹度會遠高於企業本身的價值。所以,設想一下阿里和騰訊以如今的體量,不上市,那他們的財富差距就大大縮小了。

2.行業

華為從事通訊技術領域,手機發展的這麼好,但嚴格意義上來講還是附屬企業。阿里從實互聯網貿易和互聯網金融,在技術上有著國內頂尖大牛保駕護航,中科院院士領導雲服務。騰訊在網絡社交領域獨領風騷,微信支付與支付寶分庭抗禮,可以說,在國內離得開華為,卻離不開這二位。但從行業重要程度而言,華為作為實業企業,他在技術開發領域的貢獻,芯片研發領域的卓越成就所產生的價值,都是無法估量的,對於一個國家的技術儲備而言極其重要。

3.重要程度

阿里騰訊的發展,保障了我們的信息安全,油管、臉書無縫插針,華為的壯大增加了我們的技術信心,三者分屬不同領域,在重要程度上,實在沒有什麼可比性,能把公司做到這麼大這麼強,本身就成為了民族力量的一部分,只希望他們能不忘初心,在培養公司下一代的時候,接力棒不交到唯利是圖的人手中。


圖夫數科


無論是馬化騰還是馬雲,還是受人尊敬的任正非都是中國企業家的傑出代表,也都給中國的科技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因為企業的性質不同做出的結果也不是很一致,馬雲和馬化騰屬於互聯網性質的企業,通過應用和後臺組合方式給用戶提供服務,國內的互聯網巨頭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規模主要還是國內互聯網用戶眾多,而且國內對於本土的企業有一定的扶持政策,從PC互聯網的四大門戶網站,到後來三足鼎立,到現在的AT國內互聯網行業也在快速的發展,國內的互聯網產品的活躍度在全球範圍內也是數得著。

馬雲和馬化騰在創建企業之初國內的互聯網還是蠻荒之地,而且為了生存的需要引入外資的支持,在當時的環境下也是無奈之舉,起碼從社交和電商的領域在國內市場屬於中國的企業在引航,也算是對科技領域的一種貢獻,而且在未來互聯網將成為基礎建設的一部分,特別是在中國互聯網掀起的共享單車,移動支付在全球範圍內也是走在前列的,如果這些企業掌握在國外巨頭手裡,對於國家的安全也是一種極大的傷害,從這個層面講也是對國家的一種貢獻的存在,但是國內的互聯網巨頭在國內的統治力越來越強已經影響到新型事物的蓬勃發展,對於良性的市場競爭是一種傷害。

華為公司從成立到今天的規模,中間經歷了風風雨雨還曾一度準備出售給美國的摩托羅拉,但最終華為公司能夠成長到今天的規模離不開任正非的掌舵,而且這艘大船行駛的速度越來越快,已經引起了歐美很多國家的不滿,以美國為首的國家都在打壓華為公司,證明了華為公司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能夠觸及到歐美等國家核心利益,證明了華為公司的強大之處,一個企業發展離不開創始人設定的偉大的目標,如果只是為了賺錢現在的華為公司肯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任正非對於研發的重視在內部也是出了名的,如果一個部門的預算在研發上投入不夠肯定會受到批評的,這就是華為公司重視技術的一種氛圍。

任正非掌舵的華為公司早期也是遇到了很多的困難,更加重要的是在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早期還是有很多賺快錢的機會,但是華為公司都沒有分精力去做,只是一心一意在通訊領域不斷的積累,而且在核心領域不計成本的投入,這些氣氛的養成都是任正非主導的下形成的,這些在很多企業看起來就是傻,有快錢為什麼不去賺很多企業早些年都殺入到房地產行業了,但是華為公司一直堅守住自己的底線,而且華為公司也是難得能夠賺取外國人錢的企業,不像某些國內的企業只是窩裡橫。

由於每個企業都有自身的基因,企業的性質不同對於行業的貢獻也不同,不可能指望所有的企業都有華為的樣子,華為公司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講是不可複製的,像騰訊和阿里巴巴在擁有巨量的資金之後也在積極部署下一代的生態,從未來的發展趨勢看這兩個企業在國際上繼續增強影響力只是時間問題,任何企業都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希望能幫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