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人、監製、製片人、導演,一部電影誰說了算?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演員都轉行當導演了,比如徐崢、王寶強、韓寒、郭敬明、郭德綱、劉若英等等 ,這種行為可把老牌導演刺激的夠嗆。張藝謀、馮小剛都曾公開嗆聲諷刺,張導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說:

現在中國人有個奇怪的現象,好像什麼人都能當導演,只要能有人給你投資,不管你會不會,都可以試一試。

娛樂圈著實熱鬧,這些演員為什麼都要體驗當導演的滋味?

出品人、監製、製片人、導演,一部電影誰說了算?

外行人會各種想入非非,因為導演權力大,想捧誰就捧誰,想剪誰的鏡頭就剪誰的鏡頭,可能還會有傳說中的八卦潛規則......那麼演員是否都要聽導演的呢?從拍攝角度上來說確實沒錯,畢竟導演負責整個電影的拍攝。

但整個電影的拍攝中,權力最大的不是導演,而是製片人。

出品人、監製、製片人、導演,一部電影誰說了算?

什麼是製片人呢?

籠統的講,製片人是電影生產過程的總負責人,他是把一個故事思路製作成完整電影的人。在電影製作完成後,還負責把電影對接到上映渠道,大家才能在電影院和視頻平臺看到。

舉個例子,假設我是烯易的製片人,有一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然後我覺得這個夢的劇情很棒,就把這個夢做成電影,搬到大熒幕上給觀眾欣賞。然後我就要把這個夢補充成完整的故事,再找編劇把這個故事寫成分場大綱,再把大綱寫成完整的劇本,與此同時,我還要去找拍這部劇的導演、演員、工作人員還有場地。我還要租相關設備,計算出詳細的預算,我還得帶著項目方案去找金主爸爸,也就是每個片頭都會出現的那個角色,出品人。

等影片拍攝完成之後,還要兼顧配音、剪輯、宣傳加上後期製作。完成這一系列的事,一直到影片製作完畢,最後找到發行公司宣傳發行。從誕生到上線,整個過程都需要製片人親力親為。

出品人、監製、製片人、導演,一部電影誰說了算?

簡單總結一下,製片人做的事情就是挑本子,找款子,組班子,賣片子。金牌製片人一般和發行商、院線都有很多關係,所以一部電影能否賣得好,製片人的IP是值得考察的重要一環。

作為普通的消費者,我們一般只看到了鋪天蓋地的電影宣傳,然後坐到電影院裡享受視覺盛宴。一部電影的成功因素,很少有人會關注到發行和院線在其中起的作用,但是這兩個很少被關注的因素卻把握著票房的命脈,因為電影的發行和放映需要省級以上電影主管部門批准頒發的電影發行經營許可、電影放映經營許可證。

出品人、監製、製片人、導演,一部電影誰說了算?

一部電影能不能賺到錢,除了影片本身的好壞外,最重要的就是看發行是否到位,發行方會帶著導演主演等主創,利用自己強大的渠道,進行宣傳造勢,比如在地鐵互聯網商場等平臺投放廣告,帶著明星進行路演,或是舉辦首映禮,這些都是發行公司組織策劃,增加電影曝光度,為電影宣傳造勢的手段。

當然,電影成功還需要關注到很多細節,拋開電影上映前必須符合廣電總局的審核,院線電影還需要經歷一個特別重要的環節,那就是排片!

出品人、監製、製片人、導演,一部電影誰說了算?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當初《百鳥朝鳳》的製片人直播下跪求增加排片的新聞,不論多好的電影,如果電影院每天只給他一兩場,這電影的票房絕對好不了。專業點說,院線是影院的管理公司,由很多影院組成的放映前線,管理著各個城市的不同影院,如果一家影院加入了某個院線,那就要接受院線的統一管理,與院線下的其他影院統一排片,像大家經常去的萬達影院就是由萬達院線統一管理的。

不過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除了常規的影院外,愛奇藝優酷等網絡放映平臺也是一個很好的發行渠道,甚至很多電影人只選擇網絡發行,也就是近年來流行的網絡大電影。

出品人、監製、製片人、導演,一部電影誰說了算?

言歸正傳,說到監製,這個概念很容易混淆。因為監製其實也是製片人的一種,主要負責平衡導演追求的藝術畫面和大眾接受的商業屬性,所以,監製和導演往往是針鋒相對。監製也會提供設想和意見,會參與劇組重要決策,但不負責具體的劇本創作和導演拍攝。

從文字表面來看工作,監製的主要工作是對電影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督。主要工作有:改編劇本、策劃宣傳、籌備、拍攝計劃、後勤保障、經費支出、後期、發行的工作進行監督、指導。類似項目運營總監,部分監製也可以參與制片。

出品人、監製、製片人、導演,一部電影誰說了算?

我們可以把出品方比作董事會,監製是項目總監,製片人是總經理,導演是生產電影的廠長。所以說一部電影可不是導演能直接說了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