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集賢裡的文化世家,金龜壓鈕,代產偉人

從集賢裡到冒家巷,如皋望族的集中地

集賢裡是如皋另一片歷史街區,位於城內東南,古人說這裡“金龜壓鈕,代產偉人”。

如皋集賢裡的文化世家,金龜壓鈕,代產偉人

集賢裡小巷,比東大街寬敞一些。

集賢裡形成於北宋,當地望族王氏一族曾在此居住,家族中王惟熙於景祐元年(1034年)首得進士,之後其子輩王觀、又王覿中進士,其孫輩王俊乂得中狀元,後來族中又有多人相繼考中,王家三代出了“六進士一狀元”,成為如皋最早的文化世家。王觀官至大理寺丞、翰林學士,堂弟王覿官至龍圖閣大學士,當時鄉人引以為榮,稱此地為集賢裡。王覿故居又叫王學士宅,原宅毀於元末戰火,王氏後人於明初重建,現存房屋29間,保留著明代風格。大門上一副對聯:“經傳家學,裡有名賢”,寫盡了王氏家學。

如皋集賢裡的文化世家,金龜壓鈕,代產偉人

王學士宅,位於集賢裡南口。

如皋集賢裡的文化世家,金龜壓鈕,代產偉人

王覿工書法,有《平江酒毛帖》存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元朝立國後,在江南沿海產鹽地區設置了鹽運使司,官員大都由蒙古人擔任,不僅管理鹽務,還兼為宮廷採辦貴重物品,偵察社會情況,成為一個特殊機構。著名學者丞相脫脫的後人就擔任了兩淮鹽運司司丞這一職務。元滅亡後,這一支蒙古遺民為了避禍,隱居如皋東陳,取本姓蔑兒乞中首字的諧音改姓冒。也有一說是冒姓是元初鎮南王孛兒只斤·脫歡後裔,這個溯源就更久遠了。

如皋集賢裡的文化世家,金龜壓鈕,代產偉人

冒家故宅,經多次改建,已經看不出當年原貌。

如皋冒姓追溯冒致中為一世祖,他的孫子冒基,在東陳安心讀書,不問政事,從此門風大變。永樂年間,朝廷編修永樂大典,冒基將藏書獻繳,明成祖朱棣親書“萬卷樓”匾額掛於家中。冒家自冒致中隱居東陳起,五世未仕,到了第六代冒鸞考中了弘治年間進士,官至福建布政使司左參議,於是舉家遷居集賢裡,成為繼如皋王家之後,又一個文化世家。

如皋集賢裡的文化世家,金龜壓鈕,代產偉人

小巷中的水井。

冒鸞之侄孫冒承祥生有六個兒子,每家在集賢裡建一個院落,稱冒家六房,在明代中葉盛極一時,由此集賢裡改名冒家巷。附近小巷裡因常年停滿了賓客們的轎子,得名轎巷口,後來巷外的橋因冒家出資修繕,改名冒家橋。冒家的宅子以東為上,街門朝西,內有“留耕堂”、“愛日堂”等建築,既保留了蒙古人東向拜日的舊俗,也體現出漢人耕讀傳家的傳統。到了明末,冒家五房皆已衰落,僅有第三房冒夢齡後代保留有聲望。冒夢齡的孫子就是著名的“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襄(字闢疆),後來這位蒙古族出身的文人畢生都在同漢人士族一起反清復明,而且做得最堅決。

如皋集賢裡的文化世家,金龜壓鈕,代產偉人

民國年間如皋縣地圖。

如皋文廟與高等師範學院,文風昌盛延續千年

冒家巷東側曾經有座東嶽廟,1902年沙元炳先生在舊址上創辦瞭如皋公立簡易師範學堂,這是當年全國第一所公立師範學院,開了一代風氣之先。沙元炳祖上也是如皋當地的文化世家,興起於清康熙年間。祖上沙躍其在城內西北建了一座頤園,曾是城內一座著名的私家園林,舊址位於現在的頤園新村一帶。沙元炳出生於同治三年(1864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進士,深得翁同龢賞識,升為翰林編修,是位維新派人物。“戊戌變法”失敗後,沙元炳辭官回鄉開始創辦地方實業,是如皋近代著名實業家。

如皋集賢裡的文化世家,金龜壓鈕,代產偉人

頤園原址上修建了志頤堂,庭前的沙元炳塑像。

沙元炳認為救國必先振興教育,需從興辦師範學堂入手培養專門人才。他選定東嶽廟作為校址,一來這裡位於舊城東南,取紫氣東來之吉兆,二來緊鄰“代產偉人”的集賢裡,歷來文風昌盛。學校仿照日本弘文學院校舍圖樣,分為東、中、西三院,先後興建樓房五座,平房九座。他自己率先拿出5000銀元,從福建、直隸、浙江、安徽等省延攬算學、英文、體育、音樂等專業教師,同時選派優秀師生到日本進修數理化、世界史地、教育學等科目,還從日本聘請了片山環江南等四名外籍教師。

如皋集賢裡的文化世家,金龜壓鈕,代產偉人

師範學堂大門。

學校從籌辦之初就引來了各方關注,連湖廣總督張之洞都來函指導,南通的張謇更是親臨現場參與擬定辦學章程,大家都希望把學校做成一個教育範本。1905年學校定名“如皋初級師範兼附屬高等小學堂”,不久後又兼辦了中學。民國建立後,更名“如皋縣立師範學校”,解放後正式命名“江蘇省如皋師範學校”,一直延續至今。現存的學校舊址基本保留了原有風貌,建築是傳統磚木結構,以單簷硬山為主,青磚小瓦,朱格門窗構制,佔地面積4200平方米。原來的三院格局現存中、東兩院,西院後來拆除改做操場跑道。一百多年來,學校保持了原貌、原址以及辦學方向,可謂不忘初心,2014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皋集賢裡的文化世家,金龜壓鈕,代產偉人

師範學堂全貌。

如皋集賢裡的文化世家,金龜壓鈕,代產偉人

河蚌繪·如皋文廟全貌。

冒家巷西側為如皋文廟,建於明嘉靖十九年(1533年),後經多次擴建,規模宏大,從清代《如皋縣誌》上可以看出它昔日的格局,有明倫堂、齋館、號房、射圃等建築。1910年,如皋師範學校附屬小學遷入文廟。經過百年改建,文廟的大部分建築已經拆除,僅存一座大成殿是明代原物,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通體楠木,高十三米。站在學校大門外就可以望見,校門前有一座寬闊的半圓形水池,與內城河相通,這是文廟的泮池。從文廟、集賢裡再到高等師範學校,如皋城東南一帶的文風,在波瀾不驚中延續千年。

如皋集賢裡的文化世家,金龜壓鈕,代產偉人

如皋師範學校附屬小學中的文廟大成殿。

定慧禪寺,如皋第一禪林

如皋城內外的寺廟原本有很多,除了文廟、東嶽廟之外,還曾建有城隍廟、靈威觀、廣福寺、白衣庵、海月寺、福成庵等數十處,不過如今大都不存,保存最完整的就僅有一座定慧寺了。

如皋集賢裡的文化世家,金龜壓鈕,代產偉人

如皋城北的靈威觀大殿。

定慧禪寺始建於唐代,北宋末年毀於兵火,現存建築為明萬曆年間重建。當時有位性乾和尚遊方至此,看到古寺早已荒蕪,遂發願重建。他用油燈烤腳踝、鐵索盤胸等辦法以示虔誠,向大眾募化香火錢,善男信女紛紛捐助。萬曆三十年(1607年),新寺院落成,性乾又立誓取海外檀香木雕刻佛像。他赤身南遊,在鬱林洲從海外歸來的商船上獲得一棵一丈六尺長的檀香木,雕成毗盧大佛像運抵如皋,置於大殿內。清代以來,定慧寺擁有上萬畝的出租土地,在張家堡、四里半渡分設莊房,大量的田租是其僧眾生活和佛事費用的主要來源。

如皋集賢裡的文化世家,金龜壓鈕,代產偉人

定慧禪寺山門。

如皋集賢裡的文化世家,金龜壓鈕,代產偉人

定慧寺內的香爐。

定慧寺現今是如皋佛教協會所在地,我們到訪的時正當清明前後,大殿里正在做法事,家中逝者的排位擺在供桌上,座下鍾典鑼鼓齊鳴,誦經不斷,院裡高大的佛塔香爐內香菸繚繞,這是當地民間的傳統習俗。佛教從南北朝時期隨移民傳到如皋,歷經千年延續,影響深遠,滲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解放前如皋城內外有大小寺院有六十餘座,定慧寺是其中首屈一指的。

如皋集賢裡的文化世家,金龜壓鈕,代產偉人

定慧寺觀音寶塔。

2006年,寺院東側蓋起了一座觀音寶塔,七層八角,高43米,這既是一座佛塔,也有振興文風的作用。登高一覽,如皋城東南景色盡收眼底,近處是寺院放生池、對面是師範學堂,遠處的冒家巷、如皋文廟都能盡收眼底,是登臨俯瞰的好去處,不過我們那天下著雨,能見度不是太好。塔下一圈是碑刻,刻著出資人的姓名和金額,原來這座塔也是募化來的,出資的有單位團體個人,多則數十萬,少則五十元,全都刻石為記。

上一篇:水繪如皋(1)·外圓內方的如皋老城,東大街上的煙火氣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