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學不會中國文化,反過來抨擊千年文明古國,公道一眼明瞭

在如今的生活中,人民的發展是越來越好了,所以很多人就不滿足國內的旅遊了,就會出去選擇國外。什麼日本,時尚之都巴黎,紐約等等。那麼,大家想不想知道他們是怎麼看待我們的文化的,如何看待我們中國的?而在民國時期,就已經有不少的外國人來到中國旅行了,從下面的日記中,就可以看出他們是怎麼看待中國文化了。他們認為,方塊字是很難寫的,這樣難寫的文字幾千年沒有改進,充分顯示了中國人不思進取的性格。中國人的這種無能不僅僅表現在他們的文字上而且也反映在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國文字的另一大缺陷是幾乎所有的書都沒有標點符號。好在句子末尾常常帶語氣詞“之乎者也”,使人可以猜想是驚歎號、問號或其他什麼符號。這樣,中文字至今還處在雜亂無章狀態。單個字的寫法沒有變,但文字的稱謂和讀音卻亂得像一團麻。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字不用了,而在方言和口語中又出現了許多新詞,這些新詞卻沒有相應的文字。由此可以看出,中文作為思想的載體是十分粗糙、笨拙和不完善的。人們不得不承認,對一個不文明的、無足輕重的、缺少交往的民族來說,這種文字也許夠用了,因為他需求少、思想簡單。但是,一旦這個民族發展了,需求增加了,視野擴展了,這種文字就不夠用了。當然,通過精心地挑選和創造,漢語詞彙可以擴展和改進,但任何一種擴展只能使這種文字更加疏遠尋常百姓,真正變成一種沒有生命的語言文字,成為學者文字。

外國人學不會中國文化,反過來抨擊千年文明古國,公道一眼明瞭

實際上它已經成為學者的文字,因為它只對能夠學會這種文字的人有用,而廣大群眾是學不會的。因而百姓的口語和學者的書面語言之間的鴻溝在不斷擴大。如果說現在學會中文已經要費九牛二虎之力的話,那麼,一旦西方文明的各種見解和思潮深入到中國內地的話,學中文的困難會增加多少倍?到那時不知還要創造出幾千新詞彙呢!單就表達現代發明的詞彙就不計其數了。可以看出,中國文字是不能長期堅持下去的,必須讓位於一種新文字。到底使用哪一種文字?現在無法預料。中國是否會採用羅馬拼音文字,也沒有定數,當然也不是不可能。迄今為止,主要由傳教士們進行的各種嘗試都失敗了。創造一種新的、通俗的國語應該不是難事,不一定要等到一位創造新文字的聖人出現。除少數例外,現在文明世界通用的拉丁文字母有朝一日也許被中國接受。

外國人學不會中國文化,反過來抨擊千年文明古國,公道一眼明瞭

小小的日本很聰明,它不失時機地吸收了歐洲的文化成果和長處。這個國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一個幾乎山窮水盡的國家發展成一個文明民族。它經歷了可怕的混亂之後進入了西方國家的行列,不用再擔心被擯棄。日本與英國結盟反對俄國和法國,這一點表明它自願與西方文化接軌,使這個國家成為政治上舉足輕重的力量。中國則相反,它像一位神秘莫測的、童話故事中的新娘,羞羞答答,抵制著無數求婚者的一次次衝擊,直至現在出現了一位大膽的王子,他成功地制服了姑娘的抵制,把她帶回了家。在這種武力求婚過程中大炮發揮了巨大的威力。但要進步同中國通商和交往一如果中國真的對歐洲文化長期敞開大門的話—仰仗武力手段達不到目的。轟鳴的大炮開場之後,必須使用精神武器,即精神生活方面的語言、文字、誘導和生動的例子去影響他們。

外國人學不會中國文化,反過來抨擊千年文明古國,公道一眼明瞭

為此,我們必須學會了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想與他們生活中不好的東西作鬥爭,那麼,我們就必須懂得區別他們文化中的優和劣。首先,我們要用行動向中國人證明,我們的文化的確比他們的優秀和完善。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希望使他們逐步擺脫對外來的和歐洲的東西那種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從而心甘情願地接受我們帶給他們的東西。把東亞帶入我們的文化圈是否一定對我們有利,這還是個問題。但是,迫使東亞各國和我們一道解決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總比讓他們孤傲地、自以為是地徒勞奮鬥要好一些,因為那樣將會不斷地發生災難性的麻煩。威廉二世皇帝曾以“歐洲各國人民團結起來,保衛你們的神聖價值!”為題,命其宮廷畫師克納克福斯完成了名為一幅“黃禍”的油畫,贈給俄國沙皇尼古拉。

外國人學不會中國文化,反過來抨擊千年文明古國,公道一眼明瞭

其實,消除“黃禍”的最好辦法是用西方文化去制服產生這種禍害的人,把他們納入我們的道德規範。我們是消除這種禍害的文化傳播者。只要我們不沉湎於我們的財富和力量之中,只要我們不是出於利己的動機,而是團結起來去對付那些持敵意的、不文明群體的攻擊,我們就將永遠是主宰者…除古埃及之外,中國這個奇特國家的古老和它所擁有的文化,是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與之匹敵或者是相近似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麼多的道路和河流,有如此多的橋樑和運河。它的巨大工程佐證了人民的雙手是最有耐力的,最勤奮的。農業是中國的支柱。在這個支柱的支撐下,農作物繁茂沙漠得到灌溉,荒漠得以開墾。中國人善於利用水力和礦產資源為人謀福。這個國家動物種類繁多,江河湖海里魚類成群。中國人不分階層和老幼都在勞作。他們從小慣於溫順、靈活、禮貌,而且行為端莊,當然也學會了狐狸般的狡猾和詭計多端。

外國人學不會中國文化,反過來抨擊千年文明古國,公道一眼明瞭

整個國家機器是建立在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基礎之上的。如果每項原則都能得到靈活運用,而不是死屍一樣的僵化,那麼,世界上再沒有比中國更完善、更道德、教育程度更高、更倫理和更幸福的國家了。但在歐洲人看來,中國雖然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但一切仍停留在起步階段。中國人的榮譽只停留在勤奮、機智和心靈手巧方面。早在歐洲知道中國以前,中國人已經發明瞭瓷器、絲綢、火藥和鉛,也許還有指南針、印刷術、造橋和造船等等,所有這些技術都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中國像古埃及一樣,未能把它的文化脈絡傳遞下去,而是像史前的廢墟一樣站在世界的邊緣。自然環境造就了一個閉塞的民族大家庭: 中國東邊和南邊是海洋;西邊和北邊是崇山峻嶺和沙漠;數百年來,中國人過著自給自足的安逸生活,不受外界干擾。這是僵化和孤傲的根源,促使歐洲虎視眈眈地敲中國的大門。中國必須打開它的大門。

外國人學不會中國文化,反過來抨擊千年文明古國,公道一眼明瞭

我們是這樣看東西方世界觀對峙的:在這兩種世界觀中,沒有一種絕對優越於另一種,握有必勝的信心。另一方面,它們又互為補充,相互依存。因此,解決矛盾的最佳途徑是找到一種組合,即從現實的實際情況出發,把兩種文化的精華結合起來。只有當創造文化的精英們相互承認並攜起手來從事創造人類新文化的艱鉅任務時,這個目標才能實現。這種新文化和現存的、或多或少本能生成的文化的關係,就像沉積岩與原始巖的關係。今天,人類已經到了必須有意識地掌握自己命運的階段。這種意識首先需要心靈的力量。一個抽象的思想體系必然缺乏生命力,對人類是災難性的。一旦東西方生機勃勃的文化辯論失敗了,就會出現無法挽回的混亂局面。因此,人類的發展前途最終取決於能否成功地收穫東西方已經成熟的果實,以免遭受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