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大家曉 綠水青山總常在

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生活垃圾排放量激增、垃圾“一袋扔”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居民對垃圾分類瞭解多少、是否支持?如何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合理處置?有關部門對垃圾分類處理是否有相應對策?

垃圾分類,對於我們來說早已不是一個新鮮詞。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黨中央高度重視,各級政府迅速響應,人民群眾也積極參與進來,垃圾分類成為現代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的新時尚。

那麼,垃圾分類是什麼?垃圾分類,指按一定規定或標準將垃圾分類儲存、分類投放和分類搬運,從而轉變成公共資源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分類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力爭物盡其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要求,健全並推行生活垃圾汙染環境防治制度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實現垃圾分類制度有效覆蓋;規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要求設區的市級以上環境衛生主管部門發佈生活垃圾分類指導目錄;規定按照產生者付費原則實行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結合生活垃圾分類情況,根據本地實際,制定差別化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標準,並在充分徵求公眾意見後公佈;加強農村生活垃圾處置,將“城市生活垃圾”的表述修改為“城鄉生活垃圾”,建立覆蓋農村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

“關於垃圾分類這方面的意識還是不夠,雖然說大街上會有垃圾分類箱,但是想扔東西的時候還是隨便往其中一個箱內投進去,形同虛設。”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城街道安和南區居民周先生說道。

“作為成年人,我都無法準確地區分開各類垃圾種類,孩子就更模糊了,宣傳、科普教育這一方面非常重要。”家住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勝利街道錦苑社區的韓女士說:“我們在快餐店用餐時,多數是吃完就走。在國外旅遊時,關注到一個非常好的現象,在快餐店內用餐完成後,他們主動將未喝完的飲料和未吃完的食物分別倒進不同的垃圾桶內,再將餐紙、飲料盒這些可回收的垃圾放入另一個垃圾桶,並有序放置好餐盤。這正是一種‘漣漪效應’,大多數人看到別人這麼做,自己的行為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從而形成一種榜樣力量,這樣的做法對我們很有借鑑意義。”

居民對於垃圾分類的認識和接受程度,是影響垃圾分類的重要因素,讓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認識及態度從“知道”到“做到”是一個長期推廣努力的過程。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勝利街道開展了“童心助力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活動,每個參與活動的小朋友爭先恐後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畫的垃圾分類桶,並舉例說明垃圾種類。“通過有趣的活動,提高孩子垃圾分類的意識,是一種很好的宣傳教育方式。”前來參加活動的市民紛紛表示。

在日常生活中,小區居民總是習慣把家裡的生活垃圾用塑料袋打包裝好扔到小區內的垃圾箱裡。小區的垃圾箱也基本都是不設置分類的單一大型垃圾箱,這樣的行為司空見慣,但我們是否思考過這些垃圾最終去了哪裡?怎麼處理的?很少有人關心,大部分人認為垃圾就是垃圾,扔掉即可,但有句話說得好:“世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位置的資源。”

家住東營區黃河路街道時代康橋馨園的王女士說:“每隔幾個月我們家就賣一次紙箱、廢紙這類的可回收垃圾,一次能賣個幾十塊錢,既可以補貼家用,還環保。”由此可見,做好生活垃圾分類,不光可以提高生活垃圾資源利用率,還能減少垃圾處置量。

日前,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動員會議召開,學習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上級有關工作部署,動員全市上下打贏打好生活垃圾分類攻堅戰、持久戰。

垃圾分類讓環境“靚”起來,利津縣自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動員會議召開以來,快速制定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教育計劃,每月在主流媒體開展主題宣傳活動,加快生活垃圾分類示範教育基地建設,積極開展垃圾分類收集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努力提升垃圾分類知識普及程度,增長居民垃圾分類意識;東營區也創新思路、優化舉措,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全民參與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在垃圾分類硬件設施上下足功夫,在試點小區內增設環保小屋、垃圾回收裝置等,同時積極建立垃圾分類大數據平臺並推廣分類回收微信小程序,居民可以通過小程序聯繫工作人員上門回收。

垃圾分一分,城市美十分。讓垃圾成為放對位置的資源,讓垃圾分類成為東營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全市上下應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做好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市、街、企、社區多方合力,為推動垃圾分類處理常態化凝聚共識、貢獻能量,讓“綠色、低碳、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積極營造人民群眾關注垃圾分類、踐行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發動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到實踐垃圾分類的行動中來,從而不斷提高社區居民自覺愛護環境衛生的意識,讓垃圾分類走進千家萬戶,走進小區居民的心坎兒裡。

(記者 關晨歆 見習記者 賈重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