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為何多次點贊“西遷精神”

2020年4月22日,正在陝西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前往西安交通大學,考察交大西遷博物館,親切會見西遷老教授。

總書記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勉勵西安交大師生:繼續發揚西遷精神 來源:央視網

3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曾對15位交通大學西遷老教授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向當年響應國家號召獻身大西北建設的交大老同志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學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

總書記為何多次點贊“西遷精神”

經歷20世紀50年代交大西遷的部分師生行走在西安交大校園內。 新華社記者 王曉凱/攝

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又說:2017年,又收到了很多來信,其中有西安交大西遷的老教授,他們的故事讓我深受感動。

總書記為何多次點贊“西遷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發表2018年新年賀詞。新華社記者 丁林/攝

總書記為何多次點贊“西遷精神”?“西遷精神”又是如何鑄就的?

這要從上世紀50年代說起。當時,為適應新中國大規模工業建設需要,支持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央決定將交通大學從繁華的大上海遷往條件艱苦的西安。1400多名教工、近3000名學生義無反顧參與西遷,開啟了一段崢嶸歲月。

“黨讓我們去哪裡,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裡”“哪裡有事業,哪裡有愛,哪裡就是家”“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幹事創業”……此次遷校,不僅僅是一次空間的轉移,其背後凝聚著愛黨報國的使命擔當與服務人民的家國情懷。

回顧交通大學西遷的歷程,西遷群體的愛國熱情彷彿就在眼前。

央視紀錄片《為了可愛的中國:西遷》來源:央視網

故事一:

西遷之時,老校長彭康已步入天命之年。他說:“我們的國家是社會主義國家,因此考慮我們學校的問題必須從社會主義建設的合理部署來考慮。”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他的莊嚴承諾:“要在西北紮下根來,願盡畢生之力辦好西安交通大學。”

總書記為何多次點贊“西遷精神”

1952年,彭康任交通大學校長、黨委書記。1956年,他率領交通大學內遷西安,並擔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黨委書記。

故事二:

中國電機之父鍾兆琳先生,遷校時已57歲。他婉拒周恩來總理考慮他年齡比較大,夫人需臥床養病,可不必去西安的照顧,孤身一人前往西安。他說:我們要到西安辦校紮根,獻身於開發共和國的西部。

總書記為何多次點贊“西遷精神”

鍾兆琳教授在為西安交大電制教研組青年教師舉辦專業科學知識講座。新華社記者 和坪/攝(1961年7月18日發)

故事三:

“長安好/建設待支援/十萬健兒湖海氣/吳儂軟語滿街喧/何必憶江南!”這首創作於1957年的《憶江南》道出了無數西遷交大人的心聲。在西遷隊伍中,不僅有著名的教育家、教授,也有講師、助教、管理職員、技術員,還有炊事員、理髮師、花工等後勤服務人員,甚至包括醬菜廠、煤球廠的工人。而這首充滿豪情壯志的詞作者便是西遷而來的滬上名醫沈雲扉,他以66歲高齡來到西安新校的小診所裡為師生服務,一干就是8年。

今天,重新弘揚“西遷精神”,就要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心懷理想、心繫家國,將個人命運融入國家發展、時代進步的大潮洪流,堅決聽黨指揮跟黨走,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奮鬥中譜寫出新的歷史絃歌,在新徵程上創造屬於我們這代人的歷史功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