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別人文章裡的90後

都說新年新氣象,我看未必,只不過就是原先的套路重新來一遍。

特別是有些文章,不是一天到晚說今年很難,工作不好找了,就是直指90後老了、禿了、離婚了。我嚴重懷疑,寫這些文章的人,到底是不是90後。就算你是個90後,你能一個人就代表大多數人嗎?就算大多數人是這樣,背後的原因就是統一的嗎?

舉個例子,有個文章說,90後喜歡回顧老劇,是因為跟不上時代的潮流,已經老了。但我想說的是,醜人還可以醜得千奇百怪,怎麼原因就空前一致?

活在別人文章裡的90後

我個人回顧老劇,僅僅是因為現在有的電視劇,真的一點也不好看。請注意,有的,並不是全部,好看的也會看。我嘗試看過有的新出來的劇,但辣眼睛的演技與佈景,讓我望而卻步,為了不浪費我的時間,我選擇不看。既然那些被嘲諷的流量明星,我看不下去,我又不能讓他們不能演,我總可以讓自己不要看吧!

那麼問題來了,我不看電視劇,怎麼打發空餘時間呢?當然可以看書,當然也可以看看以前沒看過的老劇,好看繼續看下去,不好看我就不看了。以前只看過周潤發的《賭神》,我可不可以把他主演的電影都看一遍,然後被他圈粉?

活在別人文章裡的90後

真的僅此而已,沒必要上綱上線,就說我們老了。

再比如說,有個同事買了個泡腳桶泡腳,我也想泡腳了,就買了一個泡腳桶。就是很單純的,別人泡腳,我也想買一個,僅此而已。

但是,文章又來了:還真是這樣,90後老了,要開始保養自己了。WTF,我的初衷就不是因為身體上不舒服,因為老了,開始養生,僅僅是因為我想要泡腳,然後就被說老了,那我這個腳倒是泡還是不泡,簡直無病呻吟。

還有說一些初老的症狀,說什麼“開始泡枸杞喝了”,“要喝熱水了”,我從小到大就不怎麼愛喝冷水,也不愛喝飲料,怎麼一直保持的習慣,到25歲,就變成是因為我老了?這不就是我從小到大的習慣嗎?

這種感覺怎麼形容呢!就像聞到血腥味的鯊魚,一看到90後有某個行為,指著你額頭就來了句“你老了”,不把你從裡到外啃完,誓不罷休;也像小時候的閱讀理解,作者本人可能就沒想那麼多,但後人總可以給他總結個一二三四,還要求一代一代傳下去。

這些文章,總以為自己很瞭解90後,總喜歡給90後貼上幾個統一的標籤。但說真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一些行為的背後,總是有自己獨特的原因,或許是挖掘了寶藏,“劉詩詩的辛十四娘也太美了吧”,“杜冰雁就是大家閨秀的模樣”,或許是純粹無聊了,“今天不想出門,看個輕鬆一點的《家有兒女》吧”。

活在別人文章裡的90後

總之就是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並不是一概而論的。

而且,你隨便找找,你就會發現,每一年都會出來這樣的文章,2017年你能看到這樣的文章,2018年再換一次,2019年繼續新瓶裡面裝舊酒。本來,我也就是看這些文章看煩了,嗤之以鼻。但慢慢地我發現,周邊的人已經被這些文章荼毒了,深受其害,動不動就是自己老了。

我們是不是忘記了,自己也就25、24歲,正是風華正茂的時候,正是最鹹的那條鹹魚,怎麼就被洗腦了呢?正如孟非說的:少看一些公眾號,你就會發現世界平和很多,與其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不如靜下心來看會兒書吧!

最後,我想說的是,為什麼B站的跨年晚會會如此火爆?是因為它是年輕人的聚集地,而不是你以為的年輕人的聚集地。90後的我們愛經典老劇,也愛時下最新高分的劇;90後的我們愛看抗戰片,也喜歡愛情小清新;90後的我們可以蹦迪一個晚上,也可以去看一場音樂會;90後的我們喜愛傳統文化,也同樣包容外來文化。

活在別人文章裡的90後

那麼,什麼時候代表我們老了呢?大概就是00後禿了、老了、離婚了,嘻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