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關羽為什麼會失荊州?

用戶50670255640


荊州不像益州易守難攻,三面環水,兩面受敵,沒有強悍的水軍很難守住,荊州失守主要不是關羽的責任,是諸葛亮隆中戰略的先天缺陷所致。關羽的陸戰水戰能力在劉備集團都是最強的,換別的將領情況更糟。正確的戰略應該是以法正為軍師輔佐魏延鎮守漢中,馬超兄弟鎮守陽平關,採取守勢,憑藉地利確保益州無憂,阿斗坐鎮成都以防劉備不測國內無主,劉備以諸葛亮為軍師,親率張飛,黃忠,趙雲等猛將從荊州北伐襄樊,留關羽父子鎮守荊州防範東吳,同時邀孫權出兵合肥夾擊曹魏,進攻順利可進取中原,不順也可保益州,荊州安全。


文龍93207942


關羽守荊州怎麼會敗?

這問題看過三國的人都會知道的,若干個精通三國及歷史的都知道,簡略的說是關羽自己輸給了自己,敗在四個字上,剛愎自用。

看現代國與國鄰國之間都願意和平相處,友好往來,政治是第一類的,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也就是說: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有時要用軍事解決。

關羽奉命守荊州,不去發動莫名其妙的襄樊戰爭,盟友東吳能偷襲成功嗎?

襄樊戰爭是國與國的戰爭,為什麼打了那麼長時間無一兵一卒的增援,既無後勤保障,又無預備隊,這是打的什麼仗,關羽是憑自己有幾份武藝,目空一切,逞一時之勇,不懂政治,得罪孫權,讓司馬懿獻一計,曹操修書一封一戰丟了性命及荊州,也就是說丟了半個蜀漢,把諸葛亮的隆中之策毀於一旦,從此基本上就沒有蜀漢什麼事兒了,儘管諸葛亮盡了全力。

說白了關羽就是一將才,武藝精良,但不是帥才,算不上軍事家,更談不上政治家,荊州之失敗是輸給了他自己,驕兵必敗!





9紫氣東來


今天每當人們想要形容一個人粗心大意、驕傲輕敵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時都會想到這樣一句話:“大意失荊州”

這句耳熟能詳的俗語,歷史出處來源於:東漢末年,荊州在赤壁之戰後被曹、孫、劉三家瓜分。劉備入蜀後,委派大將關羽留守荊州根據地。在取得益州之後,雖然劉備集團用割讓長沙、桂陽兩郡的方式換取了聯盟的維繫,但此舉並沒有滿足江東集團對荊州覬覦野心。於是在關羽發動北伐的襄樊之戰時,孫權派大都督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得手。關羽也因為腹背受敵而被孫權俘虜殺害。

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也對這一段歷史也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改編,比如:水淹七軍、白衣渡江、敗走麥城等等。

古往今來人們每當看到這段故事無不痛恨江東孫吳的兩面三刀背信棄義;也為關羽疏忽大意沒能察覺敵人的狼子野心而扼腕嘆息。

那《三國志》所記載的關羽失荊州真的是因為大意嗎?還是另有原因?

我認為,關羽失去荊州是三種種歷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關羽的“大意”只是其中之一。

第一點:關羽長期性格傲慢導致鎮守荊州的策略失誤

這一點幾乎是歷史愛好者公認的一點,《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此也有所評價:

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而且關羽的傲慢自大非常的具有“關羽特色”:傲慢的對象“雨露均霑,無論是敵是友絕不厚此薄彼。”

在當年關羽曾經在曹操帳下效力之時,袁紹兵強馬壯,手下顏良、文丑有萬夫不當之勇,可在關羽看來他們“不過乃插標賣首耳”

關羽鎮守荊州期間,孫權曾想讓關羽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通過聯姻來鞏固孫劉聯盟,這本是當時常用的外交手段。

可關二爺的回覆卻不講究什麼“蜀漢一貫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吳蜀關係,願同東吳一道,進一步落實雙方達成的共識,為發展積極合作全面的孫劉聯盟而不懈努力。”不僅沒用外交辭令,反倒對孫權進行了人身攻擊“吾虎女不能嫁犬子”。從此在孫權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權遣使為子索關羽女,羽侮罵其使,不許婚,權大怒。——《三國志·吳主傳》

即使是對同僚也不例外。劉備在自稱漢中王后,冊封馬超為大將,身在荊州的關羽不以為然,認為馬超新降之人不能與自己相提並論,竟然要親自入蜀和馬超比試一番。

為了不破壞內部的安定團結,諸葛亮不得已親自給關羽寫信,在信中將馬超和張飛劃分為一等,而關羽則是超世之傑、無與倫比的“美髯公”,極盡吹捧之至。關羽閱讀此信後,捋著自個的“美髯”不禁飄飄然,這才打消了與馬超比武的念頭。

亮答之曰:“超雄烈過人,當世英傑,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逸群也”。

而正是這種高傲自大讓關羽錯誤的判斷了當時的形勢,當看到劉備率領其他將軍在西線漢中戰場取得重大勝利後,關羽此時自然不甘落後,悍然擅自發動了襄樊之戰。

關羽看到了劉備在漢中大勝,卻沒有看到劉備軍團此時也是強弩之末、人困馬乏。此時已沒有能力對自己的軍事行動進行牽制或者支援。

關羽看到了曹操敗退關中,卻看不到謹慎的曹仁不是夏侯淵之流可比,曹仁多年經營的襄陽、樊城更不是曹操眼中的“雞肋”,關羽大軍殺到面對的不僅是和自己勢均力敵的襄樊守軍,更有他們身後的中原精銳“虎豹騎”。

關羽看到了孫權一次次被自己侮辱之後只能忍氣吞聲,呂蒙在自己的兵威之下更是嚇得稱病不出,就放心的抽調了荊州後方的兵力支援前線。但他卻認識不到此時的敵我形勢已經發生改變,而孫權、呂蒙更絕不是他眼中的懦弱無能之人。所以關羽前腳發兵,身後的孫吳就已經開始對他磨刀霍霍。

一個驕傲自滿的人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他不能正確估計敵我實力,導致作出錯誤的決策判斷。關羽在荊州之戰前,從溫酒斬華雄到斬顏良誅文丑,確實可謂是“威震華夏”但也正是這一次次的功績,讓關羽越來越目空一切。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驕兵必敗,而且都是被自己最看不起的人所擊敗。此亦天道。

第二點:關羽所佔領的只是荊州的一部分

這裡所說的裡部分具體指,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之前所佔領的荊州南郡部分地區以及武陵、零陵兩郡。

為什麼說部分這個詞很重要呢?

從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赤壁之戰後三國進入到了鼎足而立的階段。三方勢力在大勢上勢均力敵,具體就體現在戰略要地“天下之腹”——荊州,同時被三家所瓜分。而三家在這一階段都將攻略重點放在自己的後方:曹操平定雍涼、劉備攻略兩川、孫權佔據交州。

巧合的是,三家在荊州範圍內的戰略優勢和他們打勢力強弱居然驚人的巧合,曹操佔據荊州的治所襄陽,孫權佔有戰略要地江夏,後來又從劉備手中拿到了南方得長沙、桂陽,而劉備佔據的南郡的江陵則是從孫權手中“借來的”,零陵和武陵雖然地大,確實荊州七郡之中最窮的兩個郡,戰略意義和曹、孫之地不可同日而語。

我們都可以看出,僅僅在荊州範圍內,劉備的勢力依然是最弱小的。可問題是我們認得清,關羽卻不以為然。關羽看不到,荊州的精銳主力已經絕大多數跟隨當年劉備入蜀,而此時的荊州可以說是一沒謀士、二無良將。關羽此時已然活在“千里走單騎”的夢裡,認為自己的荊州軍團所向披靡,自己兵峰所指,曹仁肯定會望風歸降。

襄樊之戰的前期也許確實有點如關羽所料,由於沒有準備,曹仁被迫堅守不出。于禁、龐德率領的支援部隊不巧被洪水所困,被關羽趁勢全殲。

但關羽雖然將樊城團團圍住,自己的攻堅能力卻不強,曹仁堅守不出關羽就拿他沒辦法。而徐晃的精銳部隊一到,關羽馬上就不是對手。

也就是說,劉備所謂的佔據荊州,其實僅僅是佔據了荊州戰略意義最差的三個地區,在實力上屬於三方中最弱的一方。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都有在荊州地區戰勝關羽的客觀實力,所以諸葛亮臨行前向關羽提出了: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這個戰略如果能夠被關羽堅持下去,確實不失為一條保證荊州安全的良策。但到了公元219年,不僅是關羽主觀上放棄了這一策略,在客觀上諸葛亮的戰略也失去了實現基礎。

第三點:關羽戰敗是三國鼎立大勢所趨

這一點也就是諸葛亮孫劉聯盟失去基礎的重要因素。

首先從三國大勢來看,三國鼎立之所以能夠形成,就是因為在赤壁之戰時曹操天下獨大,孫劉兩家只有聯盟方能自保——聯盟,就是孫劉之戰他們能以弱勝強擊敗曹操的根本原因。

此戰之後三足鼎立的形勢得以確立,由於此時曹操已然在北方虎視眈眈,孫劉兩家也一直保持著統一戰線。

但隨著時間推移,劉備在得到益州之後又擊敗曹操取得了漢中,勢力一步步做大,已經嚴重威脅了長江下游江東集團的安全;孫權反面的大都督也由主張孫劉聯盟的魯肅換成了主張吞劉自大的呂蒙,呂蒙則直接一首策劃了通過白衣渡江偷襲荊州的戰略構想;而此時的曹操剛剛在漢中戰場退無可退,此時面對關羽的咄咄逼人更是退無可退,只有選擇與孫權暗通款曲。

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凌人。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三國志·呂蒙傳》

在荊州範圍內,三家原本是分別控制荊州,勢均力敵。誰也沒有實力單獨面對兩家的合力圍攻。但是此時關羽卻主動出擊,不僅使自己有限的軍力陷入與曹魏的苦戰中不能自拔;更是為一直想從背後偷襲自己的呂蒙提供的千載難逢的良機。

這也是關羽失荊州的根本原因,此時的三國已經進入到了三家勢均力敵的時代。任何一家的強大都會引來其餘兩家的聯合壓制,更何況關羽是主動出擊自討苦吃。

總結

關羽失荊州其實就是以上三個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的。也是三位一體的。

因為關羽個人的狂妄,所以他過分的抬高自己而將對手看扁。

因為關羽認不清自身和對手的勢力,所以對形勢判斷失誤,錯誤的主動發動戰爭。

因為主動的發動戰爭,打破了三家的勢力平衡,才導致被曹操、孫權聯合打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