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旬丨我學中醫遇到的坑——要善於使用西醫手段

張寶旬丨我學中醫遇到的坑——要善於使用西醫手段

今天我為大家繼續分享《我學中醫的十九個坑》系列內容,希望大家在學習中醫的道路上,都可以避免我遇到的這些坑。


第四坑 善於使用西醫


學習中醫的第四個坑,就是要善於使用西醫。中醫與西醫之間無論是對抗還是臣服,我認為都是不對的。


中西醫是不同的思維模式


張寶旬丨我學中醫遇到的坑——要善於使用西醫手段

中醫師不是不能學西醫,西醫絕對是一種進步的學科;但是我認為不可過早學習西醫,如果完全接受了西醫的框架,中醫思維就沒有了。學習中醫要有這個認知。


舉個身邊的例子,我的舅舅,他跟一位老中醫學看病,跟著學了一段時間,學到了一些方子,之後成為了一名醫生,婦科病看得很好,在當地也很有名氣,但是後來他開始學習西醫教材,當看完西醫的生理、診斷等教材後,竟然就不會看病了,業務能力直線下降,病人也看不好了。


所以說,雖然西醫的框架體系、思維模式很先進,但是如果不能從此思維框架裡跳出來,就不會中醫了


中、西醫完全是兩種思維模式,就像高等數學,西醫對病情的認識是

微分狀態,是切片的,固化的。如果把西醫所有的“切片”積分起來,才是中醫的宏觀狀態,中西醫完全是不同角度。


比如一位患者主訴腿疼,一定是腎虛嗎?會不會是受了外傷?作為中醫師要認識到,腿疼可能是腎虛的狀態;也可能有因果的,比如癌症因素導致等等;也可能是情緒因素導致;也要了解木火是根,木生火;也有可能是肝胃不和,可以一層層地分析下去,宏觀地去思考。


但是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到可能存在局部血栓,因此要接受西醫。西醫看到的往往是某時某刻的一個斷面,中醫則是講時間性和整體性的,所以我建議大家在沒有建立或穩固中醫思維之前,儘量少接觸西醫的理論,避免使思維固化到某個角度


從生活中感知中醫


張寶旬丨我學中醫遇到的坑——要善於使用西醫手段

我觀察到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一個四年級的小孩子往往很容易接受中醫體系,而且堅持得很好,但是在接受科學體系後就會改變;而生活經驗豐富的老人也很容易理解中醫,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這是因為中醫體系更加接近日常生活的本質,比如中醫裡有“提壺揭蓋法”,待肺氣宣通後小便就會排出,這在生活裡也是很容易理解的,茶壺的蓋如果蓋緊了,水就倒不出來了,一提壺蓋水自然就能出來了;又比如“增液通便法”,船在水裡面,若水太淺了船就過不去,這時增加點兒水就好了,這些都是從生活上來的。


實際上這是道法自然,萬象歸一,有時候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來自書本,也不是來自體系,而是源於生活,生活中好多東西都是中醫學裡解決問題的方案。


再舉個例子,中醫裡溼會生熱,這個怎麼理解呢?就像把溼毛巾掛起來,過了一段時間後,毛巾的下面是溼的,上面是乾的,這就是陽氣虧虛,不足以把水分佈到全身,水都往腿上分佈,然後上身反而缺水,所以腿會腫、口會渴,我們就能理解溼熱是怎麼回事兒了。


老年人的腿腳腫,也是因為大部分老人心臟不好心陽不足導致的,即使睡覺後好了,到次日下午還是會腫。


所以祛溼重點不在祛溼,而在通陽利小便,要增強心臟的運水能力,把水重新分佈到全身,就不會出現這種溼。


腳氣的產生也是同理,由溼度和溫度兩大因素引發,原因也是心陽不足,導致腳部水多潮溼,在一定溫度下,細菌就會生長。為什麼腳氣治不好,與你沒有改變這種溼濁的環境有直接關係。


其實不是細菌願意來,而是某個部位的溼度溫度合適才會滋生細菌,如果改變環境後不適宜細菌生存,它自然就待不下去了。


中醫為體,西醫為用

張寶旬丨我學中醫遇到的坑——要善於使用西醫手段

我很幸運,先學了中醫,又幹了三年中醫臨床,然後再學的西醫。學完西醫以後,的確對診斷有好處,因為有了中、西醫兩套系統的支撐。


大家可能反對西醫,認為西醫不好,但是在當今社會,不學西醫是不行的。


就像很多同學認為疼痛就要扎針治療,但卻不瞭解疼痛有時是癌症轉移的表現,尤其是肩膀疼痛,不少和肺癌轉移有關,如果你不懂就容易導致誤診。


我曾經遇到過患者,躺著就腰痛,站起來就不痛,扎完針減輕,不扎就開始疼,這個很奇怪,站起來腰疼可能是痙攣,但是又不像,因為走起路來也還是疼,我建議患者去檢查,確診為馬尾神經瘤,一種在脊柱空腔的腫瘤,躺下來,走起路來搖晃都會導致腫瘤壓迫到神經,產生疼痛,如果你不學西醫,存在著多大的隱患。


我們要搞清中西醫之間的關係,“中醫為體,西醫為用”,簡單來講,就像計算機,西醫解決的是硬件問題,中醫解決的是系統的軟件bug,各有所長,或者說二者維度

不一樣。


西醫不學是不對的,學多了也不行,西醫要懂,但是不可忘記中醫體系,這是一個微妙的量度,要自己去掌握。


小妙招系統就是把針灸作為工具,用西醫診斷來做對標的,之所以普及,是因為糾正了針灸在疾病中的治療順序問題


現代人有病後常規是先去藥店買藥吃,吃藥無效後再去醫院,醫院治療無效後再去吃中藥,如果還無效再去扎針,這個順序其實錯了。


我們出現問題時,應該第一時間用小妙招,用針灸,針灸效果不好時再去吃中藥,中藥效果不好時再去嘗試西藥,這個順序我認為才是對的。小妙招之所以會有效果,是因為把針灸順序提到前面來,改變了原來的治療順序。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