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 | 讀書鄞江岸

以下文章來源於平生已塞北江南 ,作者塗明謙

汀州 | 讀書鄞江岸

平生已塞北江南

萬物具備於你我,君子何求諸外

讀書鄞江岸

汀州 | 讀書鄞江岸


百越文身,汀稱南海。魏晉南渡,新羅建縣。我汀建州,已越千年。有隋開科唐宋因之,汀介萬山中,科考而舉者,三試不乏。雖地狹田貧山瘠,然崇文敬紙而遊藝善射,汀人自強。奮躍金榜而題名科甲,學人萬千。衣冠南渡,書聲溯贛江而沿武夷入我汀,宋元而明清至民國,文氣蒸騰如龍,潛臥於汀州之野,書聲朗朗然聞於鄞江兩岸,何故?

汀為七閩故地。黎庶多逃者流亡,亦有士人千里遠徙而風氣南燻。新拓之地亦興起斯文,磨墨不止,故能於蠻荒野地重啟故國之文統,馴熟閩西北之河山,教化流氓矇昧為斯文,久客為主。斯文繁盛,其來有因。

君子有朋,小人結黨,勝則主殿堂之高,敗則隱湖山之遠。汀州因瘴癘蠻荒,常為貶謫者所幸。故有文人淵博,匹鄞江之流長,有賢者抱負,配龍潭之深遠,志士之華章,美臥龍之丘壑。勤政明堂,吟詠屏山,雲驤倚閣聽松,控鶴朝鬥北極,珠泉玉瀑丹灶白雲,皆煉成詩篇。化民者,無外乎耕守讀戰、修史扶犁、柔遠鄙而懷野人。主政我汀者常能以創書院啟學風為任,下車伊始親授課業。我汀學人勤思善學,且明德篤行。於是文人不幸,汀州幸。汀人懷思者,如陳劍、韓曄、陳軒、郭祥正、宋慈、宋應星,仰首星空,至今垂範。此文盛之二因。

書院或可溯源魏晉之新羅,為我汀教化之最早。唐宋興築館舍於臥龍南麓,丁口日繁,至明清府縣二學興,而私館亦盛。汀人延鴻儒傳道,學子亦有青雲之志。理學宗師龜山先生楊時,立雪程門,宋熙寧十年授汀州司戶參軍,以病而未赴,故而理學於我汀有虧欠。宗師朱熹駐節漳州,往來邵劍汀漳講授理學精義,學人受益山野被澤。汀人楊方受業而著《寒泉語錄》、《原心》,其人剛正,其詩清簡,與東坡並祀於江右。正德間,理學宗師陽明先生駐節汀州,以平東南,留作《喜雨》、《南泉》、《徵汀》華章膾炙汀人之口腹,創十家牌法,讀約立法以教鄉野。我汀之民則立朱楊二先生祠、王文成公祠於臥龍之麓、書院之旁,祀之春秋,士人學者受其激勵,或謂理學復償我汀。明末清初,有李世熊、黎士弘師徒閃耀汀州,令沉夜有光,而後伊秉綬、上官周、黃慎、華嵒皆如流星破曉,山川生色而天野高闊。自此,中原腹心至荒服海外,皆留汀人墨香。文盛其因三。


汀州 | 讀書鄞江岸


明季汀漳梅兵兇且多災,書院或有名或無名,皆如臥龍久偃。清季重興,龍山、龍江、鄞江更名反覆,移址不定,再難復其盛。更歷晚清、抗戰之紛亂,府學徵為縣倉,縣學拔歸廈大,各邑書院之名亦長伏舊紙堆,不復再用,唯汀人好學之風不止於書院之興廢,荷戈而顧曲,雖戰亂頻仍亦有書桌一案。

古人盛世修史,今人則繁榮創書院。或曰修茸無字而有形之史,如廳如堂昭示之天下,又或曰乾元之道,行健於天而君子振奮。故汀人於鄞江之濱,思其舊制,原其講堂,重建館舍以迎賓,復興藏書、文昌二閣,順顧汀人喜文而究理之心。

鄞江如練,北極盤龍,書院建其中,汀州如畫,正是讀書之時,我輩躬身入局,喜甚當書。


汀州 | 讀書鄞江岸


變價:小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