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外資行申請基金託管資格 有望帶來差異化競爭

今年以來,基金行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從公募基金管理人到基金託管,都可看到外資機構的身影。昨日,德意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遞交《商業銀行申請基金託管人資格核准》的申請,成為4月份以來繼匯豐銀行和花旗銀行之後第三家申請此項資格的外資銀行。

部分領域具相對優勢

目前的公募基金託管格局,仍是中資商業銀行掌握較大份額。根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統計,截至去年底,工商銀行(港股01398)託管非貨幣基金總資產超過1萬億,建設銀行(港股00939)、中國銀行(港股03988)、招商銀行(港股03968)等6家銀行託管資產均超過5000億,排名前十的機構佔全市場份額的80%以上。

境內基金託管市場已是一片紅海,對於即將進場的外資新軍,多位業內人士坦言,在代銷能力上,外資銀行無法與中資行相比。

一位商業銀行基金託管部人士表示,外資銀行在業務能力及組織架構上,都與中資機構有著明顯差距。“託管業務,外資機構依靠的是自己的系統和服務,而國內基金託管更多的還是延續“誰銷售誰託管”思路,託管取決於機構自身的基金代銷能力。相比之下,境外銀行在國內網點有限,基金銷售處於弱勢。他們申請基金託管資格應該是作為長遠佈局,未來的業務重點可能會放在跨境業務上。”上述商業銀行託管部人士稱。

一位基金公司產品部人士分析,外資銀行在國內做基金託管也具有相對優勢。比如,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基金等產品境內境外都需要託管機構,若境內外選擇同一家託管行,在業務聯動性上或許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另一方面,外商獨資管理人即將加入公募領域,從全球業務合作及合規方面考慮,他們也應該會傾向於選擇外資行作基金託管。

上海一位基金公司產品部人士認為,績優主動權益基金更適合在外資行託管,這類基金可以作為外資銀行高淨值客戶資產配置的工具。

比拼綜合服務能力

有業內人士預計,互聯網基金銷售勢頭強勁,除了少數代銷能力較強的商業銀行繼續保持優勢外,很多商業銀行的基金保有率都在下滑,未來基金託管需要依靠銷售帶動的局面或許會發生變化。

上述商業銀行基金託管部人士表示,國內外的託管業務,無論是監管方式還是服務都有許多差異。例如,國外託管機構普遍開展了證券借貸以及質押品管理等業務,國內這塊發展仍比較受限,這也導致國內託管機構綜合服務能力較弱,代銷在基金託管中起到主導作用。

“隨著互聯網平臺興起,銀行在基金銷售上的優勢逐漸弱化。加上證券市場迅速發展,託管機構也將可以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公募基金託管從比拼銷售向比拼綜合服務能力轉化,應是大勢所趨。”上述商業銀行基金託管部人士認為,外資銀行申請基金託管資格也給國內機構帶來啟示。“大家應該更多地從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服務效率,拓展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而不應該通過基金代銷帶動託管業務。”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