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生變:中老年用戶激增“催熟”2000億市場

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商報記者 吳婷

綠碼認證、掃碼出行、社區團購、線上支付等一系列需要通過互聯網完成的“衣食住行”,把一大批中老年人“逼”上了互聯網。

數據顯示,阿里本地生活春節期間,“60後”用戶線上買菜的訂單量翻了四倍;每日優鮮今年1月23日至2月23日期間,40歲以上用戶增加了237%;美團“60後”、“70後”用戶分別以36.7%、31.5%的佔比成為外賣新客增長的主力;餓了麼平臺外賣生鮮的50歲以上的用戶,環比節前增長了2.3倍。

生活經驗豐富的中老年客戶線上買菜正在促使電商平臺服務升級,這將加速生鮮電商行業的創新變革進程,進一步催熟整合行業,其滲透率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零售業分析師王源認為,中老年人對生鮮質量更加懂行也更加嚴格,對價格也更加敏感,而社區團購在放大缺點的同時也會放大優點。對生鮮電商平臺來講,生鮮質量是關鍵,服務是留人心。

中老年客戶促電商平臺服務升級

武漢解封已有數日,但各社區團購群依舊熱鬧。家住白沙洲某社區的七旬王爹爹,已經習慣網上購菜,他興奮地告訴長江商報記者:“我也有支付寶了”。

“過去買菜都去超市菜場,現金交易賬目清楚。這次家中團購,發現不僅可以貨比三家,還可以鄰居間相互監督商家,保證菜品新鮮。”已經習慣網購的王爹爹自述道,沒有現金交易也減少了病毒感染的風險,團購買菜價格也實惠,鄰居間關係也親密不少,還多了不少團友。

在中老年群體眼中,貨品新鮮、價格實惠,購買方便成為了繼續線上消費的關鍵。

而商家面對生活經驗豐富的中老年客戶,在買菜細節上更不敢怠慢。作為武漢本土互聯網生鮮配送服務平臺的吉及鮮,在年前有部分門店關停,但在疫情中期間獲得新的機遇。

吉及鮮光谷某店工作人員告訴長江商報記者,中老年客戶在生鮮產品選購上更青睞於肉類、蔬菜等剛需,年輕消費者則更偏好選購半成品。“多年的生活經驗,中老人購菜更看重細節,蔬菜肉品是否新鮮,看顏色、葉子形狀,掐一掐,一眼就能識破。”該工作人員表示,中老年客戶的增加,對菜品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記者在多個社區團購平臺看到,除了商家在群內組織團購外,商家還會另派一位本社區業主提供協調退款、取貨等服務。做得更細緻的商家,還會登記社區中老年人用戶忌食的一些產品。

吉及鮮上述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同社區業主幫忙有助商家更加精確的對客戶進行畫像,比如有些老社區中老年人客戶較多,表示不能吃豆腐、海鮮等,我們在該社區推出的團購菜單就會減少這樣菜品。而在孩童較多的社區,我們就會定期推出兒童套餐。

該工作人員介紹,此次疫情期間,光谷店配送已覆蓋到三環周邊等社區,往返時間近1個小時。一個月平臺小程序交易筆數增長近三成,中老年用戶有明顯增加。

隨著線上生鮮消費越發“輕量”和日常化,菜品鮮的需求也得到滿足。智研諮詢發佈的數據顯示,線上生鮮購買品種中,新鮮蔬菜佔比達93.24%、肉禽類商品佔比達62.5%、新鮮水果達67.57%。

“宅經濟”加速低成本獲取中老年客戶

疫情期間,線上生鮮交易井噴式發展。

智研諮詢發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除夕到初七,小程序生鮮果蔬業態交易筆數增長149%,社區電商業態交易筆數增長322%。2020年主要到家類平臺春節期間實現的業績較2019年平均增幅超過400%。其中,叮咚買菜春節期間成交額較去年同期增加600%,京東到家春節期間成交額較去年同增加470%。

每日優鮮小程序除夕至初六相比去年同期的訂單量增長309%,實收交易額增長465%;永輝生活到家福州地區訂單同比增長率超過450%,銷售額同比增長超過600%;步步高better購到家業務春節期間同比增長1000%;錢大媽華南線上團隊通過小程序實現的到家業務成交增長了5倍,訂單量增長了3倍。

需求井噴式增長的背後,是中老年客戶的加速成長。宅在家中的兒女、親友、志願者等積極主動給予的培訓,迅速讓中老年客戶成為了“搶菜”達人。

智研諮詢發佈的數據顯示,用戶群體中41歲-50歲年齡中,盒馬鮮生、叮咚買菜、京東到家、每日優鮮人數佔比分別為11.54%、12.73%、5%、16.13%;51歲-60歲年齡中,上述電商人數佔比分別為1.28%、1.82%、2.5%和0%。

AgeClub新老年商業研究院發佈的數據顯示,阿里本地生活春節期間,“60後”用戶線上買菜的訂單量翻了四倍。每日優鮮網購生鮮大數據顯示,今年1月23日至2月23日期間,40歲以上用戶增加了237%,其中有90%的中老年新用戶跟兒女學會了下單。

1月22日至2月2日,廈門手機買菜用戶從年齡結構來看,“70後”訂單量同比去年增長近兩倍,在各年齡層中增速最高;其次為“60後”,訂單量同比增長1.4倍。

美團“60後”、“70後”用戶分別以36.7%、31.5%的佔比成為外賣新客增長的主力;餓了麼平臺外賣生鮮的50歲以上上海用戶,環比節前增長了2.3倍。

疫情期間,淘鮮達在全國29省570家超市上線了“無接觸配送”服務。1月27日起,餓了麼在“有家”、“Today”等社區便利超市內,首批建立100個生鮮便利服務站;2月,盒馬鮮生APP上線“門店自提”服務,在廣東地區佈局了400個社區自提點,300個小區服務社群;每日優鮮的“無接觸配送存放點”推出兩週,收到了超1.8萬個小區的申請。

2月5日,家樂福“1小時達”接入“蘇寧易購”app,距門店3公里內的用戶下單可享1小時極速送達;2月12日,家樂福上線了電商小程序,僅一週時間獲取用戶超50萬。

疫情期間,“宅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生鮮電商在日活量、銷售額、訂單量、客單價等方面的大幅度增長。

一線城市線上買菜用戶格局或生變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大陸人口總量為13.95億人,其中60週歲及以上為2.49億人,在全部人口中佔比17.9%。與此同時,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國5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佔比提升到13.6%。

相關報告顯示,隨著互聯網在中高齡人群的滲透率不斷提升,中老年人消費觀念的不斷改變,線上消費支出呈現明顯的增長態勢。從年齡結構分佈來看,其中25-55歲的佔比最大,達到了29%;其次是36-45歲為27%;再次是46-55歲用戶、56歲以上用戶,分別佔比12%、13%。關懷型消費增長最高,“80後”、“90後”共購買了近50%的老年商品。

在網購平臺方面,除了京東、淘寶、拼多多等綜合類電商app,中老年人還常用每日優鮮、中糧我買等生鮮電商app。

華興資本近日調研發布的數據報告表示,生鮮電商滲透了大約一半的中老年消費者,一線市場年輕用戶線上買菜的市場教育已基本完成,正在向中老年遷移,這或許會帶來結構性變化。抓住這個時間窗口,對生鮮電商進一步擴大用戶滲透率、獲得長足發展尤其關鍵。

生鮮電商在疫情應急狀態下的“保民生”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當疫情過後,生鮮電商是否能留住這部分中老年客戶?

零售業分析師王源認為,隨著疫情的緩解,中老年客戶部分會迴歸到線下消費。對於他們而言,一是性價比、二是有溫度的服務。中老年人對生鮮質量更加懂行也更加嚴格,對價格也更加敏感,而社區團購和中老年人特有的口碑相傳效應,在放大缺點的同時也放大優點。對於生鮮電商平臺來講,質量是關鍵,服務是留人心,比如制定更便捷的退換貨解決方案,來提升中老年客戶互聯網使用方便度等。

數據顯示,生鮮電商自出現以來,發展速度迅猛,年增長率保持在30%以上。2018年,生鮮電商的市場規模達到1253.9億元,同比增長38.8%。2019年,生鮮電商增長腳步放緩,市場規模約為1620億元,2020年預計仍然平穩增長,突破2000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