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換人生28年”引人唏噓,抱錯嬰兒的概率究竟有多大?專家解讀

(健康時報記者 劉玫妍)2月17日,28歲的張斌(化名)被查出肝癌晚期,母親王麗(化名)決定割肝救子,卻發現張斌不是她和丈夫的親生兒子。根據孩子當年的出生證明,王麗查詢到自己的親生兒子可能在河南駐馬店,並在當地警方協助下找到了親生兒子。

王麗1992年在開封醫專第二附屬醫院(現為河南大學淮河醫院)生產,剛出生的孩子被抱到嬰兒室。三天後出院,護士抱來一個孩子。這次“抱錯”讓兩個孩子的人生錯換了28年。

王麗表示,當務之急是給張斌治病,之後再向醫院追責。4月25日,河南大學淮河醫院院長張禕捷稱,該院正在自查,試圖釐清當年這一錯誤是如何犯的。4月26日,開封市衛健委辦公室一名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市衛健委正在督促醫院做好相關責任的落實。由於時間太長,醫院經歷過改制,找到助產士意義不大,主要涉及賠償問題。


“錯換人生28年”引人唏噓,抱錯嬰兒的概率究竟有多大?專家解讀

圖文無關,資料圖,浙江省嘉興市金鵬 攝


為什麼抱錯嬰兒的悲劇會發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產科主任醫師鄒麗穎教授告訴記者,這主要是身份識別管理的問題。在1992年之前,我國實施的是母嬰分離、新生兒集中管理、人工餵養的護理形式。那時候也有身份識別的管理政策,但是剛生下來的孩子集中管理餵養,再加上個別醫院政策落實不到位,出現管理漏洞,才會導致錯抱嬰兒這種事情發生。

不過,從1992年,我國開始推廣母嬰同室、床旁護理。鄒麗穎教授介紹,“在我們醫院,會在媽媽的大床旁放一個小床,從生產到出院媽媽和寶寶一直是在一起。母嬰同室相對於母嬰分離,抱錯寶寶的概率會大大降低。”

而且,2014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制定了《醫療機構新生兒安全管理制度(試行)》,更明確了“新生兒住院期間需佩戴身份識別腕帶”等機制,極大降低了錯抱的幾率。

鄒麗穎教授表示,“目前,抱錯嬰兒這種事在醫院裡尤其是大醫院裡,幾乎不可能發生,醫院都有一套自己的安全體系。在我們醫院,會在產婦生產後第一時間給嬰兒綁上腳環,上面有身份信息。每次地點轉移和交接都會重新核對信息。醫院一年一萬七左右的分娩量,沒有出現過抱錯的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