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治村印象

奧治村印象


2019年國慶期間,好友趙英科邀請到了他的老家奧治村,雖然時間短暫,但是還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奧治村位於長治市平順縣陽高鄉,村子不大,村落佔地約0.75平方公里,有400餘戶人家,位於平順縣境東北部,國家4A級旅遊區太行水鄉黃金地段,西臨濁漳河和潞林公路,全村國土面積2.8萬畝,1290口人。

在山西省平順縣,沿省道甘林線走到陽高鄉境內一個拐彎處,可以看到濁漳河對岸陡峭的山坡上,遍佈房屋,土牆灰瓦,錯落有致,每間房子都能得到陽光照射,這個村名叫奧治,這是個古怪的名字,說起她來來歷,原來是和大禹治水有關。 據戰國時期的地理文獻《禹貢》記載,大禹疏通盂門壺口之後,導水出龍門口,經風陵渡三門峽曲折東流,入茺州平原。然後又向東治理覃懷和橫流和漳水。

因此,上黨地區特別是平順關於禹的傳說有很多。這個位於平順縣陽高鄉的奧治村西有一道溝,名為錯鏨溝,相傳就是大禹治水的一處遺址。《平順縣誌》記載:傳言伯鯀治水至此引漳南行功不成,禹因勢利導去其壅塞漳始東流,疏鑿之痕至今猶存。”

大禹因治水功惠於民,因而受民擁戴,舜禪位於斯,使其成為部落聯盟之首領。大禹治水的故事流傳千古,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其遺蹟、遺祠遍及漳河兩岸,存世之多尤屬平順,而奧治一社之內就遺有4座禹廟。尤為重要的是,錯塹溝、禹王葬等傳頌了鯀禹父子兩代治河的偉績,在中國頌勝諱敗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鯀跡的遺存甚是難得。

奧治不僅留傳下許多大禹治水的美麗傳說和動人故事,還遺存了禹王洞、禹王葬、禹旮旯、禹王井等大禹治水的傳說遺蹟,是大禹治漳傳說文化的重要補充和佐證,深入發掘整理研究,使之成為奧治村豐厚的文化財富,展示利用的重要資源。

傳說古時候,漳河水氾濫成災,百姓苦不堪言,堯派鯀來治理濁漳河,鯀盲目地在奧治村西的石山上向南挖渠開溝,費了好多年才挖通,但是由於南面比北面地勢還高,水還是流不出去,後來又派禹來繼續治理漳河,禹詳細查看地形之後決定向東引水,帶領民眾鑿石排灘疏通河道。


奧治村印象


經過幾個寒暑的苦幹,濁漳水順流東下,水患平息。人們為了讓後代永遠記住治水的艱難,從此把奧治村西鯀帶人錯鑿開的溝渠叫做“錯鏨溝”,這個“鏨”就是鑿的意思。把禹住過的地方叫“禹旮旯”。《平順縣誌》裡還記載一首古詩來說這件事: 天造漳流塞未通,重華遴選拜司空。 鯀侯忘竭南山力,禹聖終收東海功。 石上鑿痕千古異,臺端廟貌萬方同。

雖然有了傳說故事,但“奧治”村名的來歷,仍不知所云,相關書上也沒說清楚。村中走訪老人,說法不一,有人說這個村原來還有個名叫“魚治”,後來才叫成奧治,因為原來這個村子的形狀象個魚形,這種說法不確切,或許應該是“禹治”,可能是百姓不知道這個“禹”字,所以才有“魚”的說法。可無論是“禹”還是“魚”都和“奧”字不沾邊。

翻開《現代漢語詞典》,看這個“奧”字還有什麼解釋,1、深;2、古時房屋的西南角,也泛指房屋深處;3、姓。並沒有和“水”以及“禹”有關的意思,但在同一頁上卻發現一個生字,“奧”字加個左耳旁,意思是河岸彎曲的地方,正是奧治村位置的正確描述。而且這個字是個多音字,既念“奧”,又念“禹” !或許奧治村名的來歷與這個字有關?這個字是古字,早已不用。猜想,可能是古人為了寫著方便,就去掉那個耳朵旁,叫做奧治。意思是這個河岸彎曲的地方得到了治理。

《平順縣誌》裡還記載一首古詩:
天造漳流塞未通,重華遴選拜司空。

鯀侯忘竭南山力,禹聖終收東海功。

石上鑿痕千古異,臺端廟貌萬方同。

徘徊不盡傷心事,徒徹聯依千盅風。

這樣一個小山村,不僅有著美好傳說,更有燦爛的古建築文明和醇厚厚的民風民俗。 在奧治村有一片保存完好的古院落,建築古色古香,就在村裡的大禹廟後,經過詢問,這是一個家族的四座院落,有接待來客的正院,有書院,還有供女眷們居住的院落,它們不象是同時建起的,正院的匾額上留有當初主人的名字“劉峻德”。保存最好的是書院,那些窗欞都沒有損壞,磚雕木雕都精美無比,堪稱精品。 這個村的傳統技藝是木匠,建房築廟,雕花刻圖,遠近聞名。

房子依自然坡勢構築,道路也是順地勢曲折迴轉於其間,與平地而建的村莊形成強烈的對比。雖然一些紅磚紅瓦的民居穿插其間,但村落總體格局風貌依舊,是一處具有上黨山區坡地人居特點的、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村落,是一處保存了明代晚期以來廟宇、民居遺存的具有歷史風貌的古村落。

因大禹治水而留名的國家級傳統村落奧治村內,有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遺蹟,有濃縮千年的民俗文化、信仰文化,有凝聚北方民居建築精華的劉家大院。人文遺址和太行風情交相輝映,士商文化和祭祀民俗珠璧交輝,建築藝術與哲匠傳承相映成趣,無窮魅力成就了一個藏在太行山間的水岸古村落。


奧治村印象


這個古村落裡,傳承久遠哲匠多,在奧治村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各式古老建築,尤其是在劉家大院、趙家大院、任家進士院以及大禹廟、關帝廟戲臺等處,處處可見精美的磚木石雕,這些雕刻從選材、圖案設計到施工雕刻,全部是當地村裡的工匠所為,更別說一棟棟各式房屋建築了。

這讓人不得不驚歎奧治村的建造實力和工匠的技藝水平,這些能工巧匠就是建築學中所稱的哲匠。由於有眾多的哲匠,以及良好的傳承,奧治村至今還保持有完整的古建施工技術,從土坯磚的夯制、板瓦筒瓦的燒製、樑柱構件的製作,到房屋的砌築、門窗的雕刻,一應建房所需手藝技藝,奧治村的村民們都沿襲著古老的傳統工藝手法,將建築工藝傳承至今。

村子裡有百餘年以上歷史的古建築不說,最近的傑作就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村民們自發修復的大禹廟戲臺。前文講述過戲臺的奇特和精彩,可是外人不知道,1956年正月十九農民劇團在此唱戲時,不慎失火,將戲臺、東西廊坊全部燒燬。為保留這珍貴的文化遺蹟,恢復古蹟原貌,奧治村自力更生,全村哲匠們,木工、石匠、泥瓦工等全部參加重建,按照原貌重現昔日風采。所用的木材、磚瓦、脊獸等全部是本村採集和燒製。

歷時一年有餘,戲臺終於原樣重現。唯一有些變化的就是,闌額上增添了一些木雕三國演義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