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等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狗十三》:等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文 | 弦思

01

《狗十三》,知名導演曹保平2013年的作品,在獲得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水晶熊最佳影片獎後,就銷聲匿跡了,網上一點痕跡都找不到,但曾經有幸看到的人給與它很高的評價。

《狗十三》:等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12月7日,這部遲到5年,裹挾著議論紛紛的影片終於上映了。影片一經上映就引起很多人的共鳴,這部電影雖然是一部青春片,但它卻比你預想得更殘酷也更具有意義。

《狗十三》呈現了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庭,正處於青春叛逆期的13歲少女李玩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離異的父親另有家室並剛剛有了一個男孩。

情緒敏感的少女有了一隻寵物狗「愛因斯坦」寄託情感與憂愁,但隨著狗的丟失,暗潮湧動的青春開始澎湃起來。

《狗十三》:等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寵物狗「愛因斯坦」,被爺爺弄丟了,家人卻沒有尋找,用一雙旱冰鞋來彌補,但李玩瘋了一般地尋找,不依不饒,把家裡弄得雞飛狗跳,爺爺受傷,奶奶走失。李玩“過激”的反應,不被理解,只剩責罵。最後父親暴怒之下用拳頭擺平了青春期少女最後的掙扎。

《狗十三》:等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經過愛暴力後的李玩,徹底變了一個人,越來越沉默,漸漸學會了摸索爸爸的晴雨表,她學會像小狗一樣察言觀色。

平靜地接受繼母找來替代真愛因斯坦的新狗,在全家沉浸在弟弟生日的歡樂氛圍裡,她學會了假模假樣地笑,無比尷尬地祝福弟弟生日快樂。

《狗十三》:等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淘氣的弟弟打愛因斯坦,被狗咬傷,繼母歇斯底里地要父親把它送狗肉館,李玩不敢阻攔,只是不斷地哀求父親:送哪都可以,求求你不要送它去狗肉館。

在知道假愛因斯坦絕食死去後,長輩給她點了一盤紅燒狗肉,在整桌人的注視下,她一口便將其吞下,並微笑著謝謝叔叔。即使在影片最後,找到真愛因斯坦,也只能轉身離開,自己躲在角落裡痛哭。

《狗十三》:等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李玩從“任性”到“懂事”,用無數妥協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禮”。

可是這成長的代價,太苦,太傷人。

02


豆瓣上有人說:如果看這部電影你沒有共鳴的話,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福。影評人桃桃林林就認為:“看電影就像是在看自己。”

《狗十三》:等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網友熱門評論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中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愛暴力、懂事教育,經歷過這些或痛苦或無奈的成長過程。

沒人注意到我們在什麼時候忽然就長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發生了,但那一天的到來其實是很殘酷的。

姜思達說:“我們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對不起,父母一生都在等待我們的一句謝謝你。”

在姜思達的成長過程中,小學五年級時父母離婚,他選擇與媽媽生活,因疏遠無法理解認同父親,這一生活軌跡幾乎與李玩一致。

單親家庭中成長的姜思達回憶到:離婚後沒人說對不起,還說你得理解我們,我只能理解,學會察言觀色。就像李玩,她只能懂事,只能改變自己,這是一個痛苦的改變。我寧可我傻白甜。

《狗十三》:等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姜思達在生活中幾乎不提起父親,與父親的電話中說:“我們不太熟。”對面的父親只有一聲很長很長的嘆息。姜思達的父親很無奈,在剛與孩子分開的時候,經常晚上做惡夢,夢見自己找孩子,卻總是找不到。

大人有一套高效的、權衡利弊的處事原則,他們不自覺地把這些用在孩子身上。

給孩子一巴掌然後在討好孩子,除了成績以外,根本不關心子女真正的想法?根本不願用平等的姿態去和孩子交流?總是以工作忙缺席孩子的成長?用一句“我都是為你好”,固執自私的替孩子決定他們的一生?

面對著一個從不會反省自己的錯誤,只想著要讓孩子認錯改變的家長,孩子只能選擇改變,與父母漸行漸遠。

03

也許父母應該學習的,是如何真正地尊重一個孩子,而不是訓話。

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可以允許孩子的“活力”和“真實”的存在,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要過早地用“你咋這麼不懂事”“聽話,一切都是為了你好”去要求孩子,讓孩子過早的成熟,去接納這個不易的世界。

父母和子女的關係要相對平等,對孩子的事情,不能太武斷,只考慮大人的角度,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從而忽略孩子,讓孩子產生逆反的心理。

親子關係是雙向的,是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的,如果只有一方努力,而另一方毫不在乎,那也是於事無補的。

最近臉書(Facebook)上有則小視頻很火,是一個外國爸爸自拍的一段“教育”孩子的視頻:

視頻中的孩子3歲左右,跟爸爸一起逛超市,出來之後,爸爸卻看到他手中拿著一個藍色盒子,問他是什麼,付款沒,孩子說沒,既然沒有付賬,就應該還回去,這可不是開玩笑的,我們不能偷東西的。

於是,孩子將巧克力打算放回貨架上,然而爸爸卻把男孩拉過來,讓他跟超市的工作人員解釋,並且說自己以後不會這樣。小男孩卻因自己的行為不好意思開口,而歪著腦袋掩面哭泣,並將巧克力還給超市工作人員。

這樣的爸爸讓人點贊,他控制了自己的情緒,沒有打罵孩子,而是用言語給孩子解釋,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該如何改正自己的錯誤。

而相反的一個例子:小龍女小時候做錯事,媽媽吳綺莉讓女兒舉著《辭海》罰站兩個小時,不許放下來,一放下來就用皮帶抽女兒的大腿和屁股。

《狗十三》:等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有次小龍女過了11點不睡覺,吳綺莉一怒之下罰她整晚不準睡,開著燈“拿了很厚的紙,讓她在那寫我不睡,停下來就打,寫到第二天早上五點多……”

吳綺莉作為父母顯然是不合格的,她用“愛暴力”懲戒孩子,並理所當然的認為對孩子好。這對孩子的身心成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有許多人選擇用愛暴力讓孩子屈服,從不試著理解孩子。

總是說孩子不懂事,不體諒自己,但卻從未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從未認真對待對過孩子,只是看自己的心情,給與孩子一切不想要的事情。

在這個世界,孩子不能變成一隻一直聽話會察言觀色的“狗”,被打、被罵、被說不懂事、被逼長大......成長的過程中只有道歉、認錯、妥協......

為人父母,應該去重新理解你的孩子。不要在認為你的孩子就像小狗一樣不需要理解,聽話就夠了,隨便做點什麼哄哄,事情就過去了。

不要忘記孩子是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會有自己的思想。不要替孩子做選擇,最好的方式就是嘗試互相理解,找到一個能夠平等對話的位置,和平共處。

以愛為名的暴力,正在拉遠你與孩子的距離。

請不要用“愛暴力”傷害你的孩子!讓你的孩子平安正常長大。

作者:弦思,嚮往自由被工作折磨的孩子。來這裡找我呀。頭條號【深夜星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