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裁員,轉崗!別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有人說,太輕鬆、太容易的工作,是一場災難。


現實生活中,仍舊有很多人,執著的從事於輕鬆、容易的工作,並沉醉於這份工作所帶來的安逸無憂的生活。


但是我們要知道,時代的一粒灰塵,落到每個人頭上都是一座山。


當外部大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當蔓延全球的疫情引發了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的時候,最先受到衝擊的,便是那些選擇安逸的人。


01

如果你還沒有感受到疫情對於經濟的衝擊,那麼就請看一看財經新聞。


這段時間,聽到最多的便是關於“降薪”、“裁員”、“轉崗”的新聞,從中小企業到大型企業,甚至是全球五百強。


降薪,裁員,轉崗!別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互聯網行業,58同城、360、優信二手車、瓜子二手車先後被曝出裁員、降薪的消息,以58同城為例,據網絡消息,裁員比例高達20%,此外,單方面強制員工停薪留職2個月,只發基本工資的80%,即1760元。


製造業更是遭遇寒冬,尤其是家電行業,海信、海爾、格力都直接或間接的開始了人員的優化調整,海信儘管闢謠說所謂的“裁員1萬人”為不實消息,但也表示,“海信集團採取高管帶頭降薪、通過末位淘汰加速員工隊伍“優勝劣汰”等措施,激發全體員工鬥志,層層傳遞壓力、提高系統效率,以穩住業績,且通過逆境鍛造更加健康的企業肌體。”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來,這其實就是變相的裁員。


房地產企業更是不甘落後,此前,重提“活下去”的萬科,先後曝出多地裁員。老大哥動刀,其他房企聞風而動,接連上演“花式裁員”。從今年3月初開始,行業前30強的房企中,有不少都傳出了減員、降薪的消息。其中既有區域整合引發的人事換防,也有因控制成本而要求員工主動離職,總之五花八門,防不勝防。


降薪,裁員,轉崗!別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正如股神巴菲特說得那樣:“只有潮水褪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02


對於企業來說,裁員或者降薪,目的是為了讓企業能夠活下去,但對於個人而言,被裁員意味著你將失去收入,你將很難找到工作,你將失去生活的支柱!


很多人通過這場疫情風波才看清:原來,這個世界上並沒有真正穩定的工作,沒有穩定的行業,也沒有穩定的崗位。能真正讓你穩定的,只有你的能力,和你每天都在進步的生活。


降薪,裁員,轉崗!別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因為機會總是會留給有準備的人,為什麼你會被降薪,而別人卻會被加薪;為什麼你要被裁員,而別人卻被升職;如果說人和人之間的差距為什麼這麼大,我想那或許是因為,每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不同。


同樣的是在一個公司上班,有的人選擇的是繁重的工作,有的人卻選擇悠閒地釣魚;有的人每天忙的焦頭爛額人,有的人卻閒的喝茶看報刷抖音;有的人一門心思的想著向前衝,有的人卻想著安於現狀的虛度此生。


還記得之前看到過一個新聞,河北唐山市的地方政府取消了路橋收費站,然後原收費站的員工就向領導討要說法,其中一位36歲的大姐說:我的青春都獻給這個崗位了,現在這個年紀,再想學什麼東西也來不及了。


時代的進步註定會淘汰相對落後的生產力,世界上沒有永遠的盒飯,即使公務員這種傳統意義上的鐵飯碗,如果你不有所作為,尸位素餐,也會被淘汰出隊伍。


降薪,裁員,轉崗!別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不要等到一艘船從艙頂開始漏水的時候,你才知道已經沉了。不要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渾渾噩噩。如果覺得現在能力可以,就繼續拓展能力邊界,以提前籌謀未來;如果能力不足,就潛心修煉。一味埋怨、逃避不會解決任何問題。自己未來自己做主,也必定由自己買單。


03


敢於打破舒適區的人,才是人生贏家。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問題:“毀掉一個人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底下有這樣一個回答:“毀掉一個人的方式很簡單,給他一個安靜狹小的空間,給他一根網線,再加一個外賣電話就足夠了。”


說得很真實了。因為,人天生就有一種惰性,總喜歡待在舒適熟悉的環境中,一旦沉溺舒適無法自拔,思維和能力也將會停滯不前,久而久之,人就廢了。


相反,那些敢於打破舒適區的人,才是人生贏家。


降薪,裁員,轉崗!別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作家李尚龍說:


真正的強者,他們在年輕的時候,經歷了滄桑,化解了迷茫,學會了堅強,懂得了療傷。他們在哪裡都能活,哪裡都是舒適區,哪裡都是自己的天堂。


別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希望我們都能成為生活中的“強者”,在能奮鬥的時候用盡全力,能改變的時候竭盡所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