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秦檜,岳飛能如願北征迎回“二聖”嗎?

hey蕭某人


如果沒有秦檜,岳飛也不能如願地北征迎回“二聖”。

靖康之變後繼位的皇帝是宋高宗趙構,咱們來聊一下這個宋高宗趙構。這個趙構是宋徽宗趙佶的第九個兒子,宋欽宗趙桓的弟弟,此人生於1107年6月,天性聰明,博聞強記,且精於書法。

在靖康元年,即1126年12月趙構受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當時開封府被金兵圍困,朝廷命令趙構率河北兵馬救援京師,但他卻移屯北京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市),繼又轉移到東平府(今屬山東省),避開敵鋒。在宋徽宗與宋欽宗被擄走之後,1127年5月,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登基稱帝,改元建炎。

自從趙高宗繼位以後,主張的就是求和政策,曾經對金國當權者訴求“見哀而赦己”,金軍壓根不聽,繼續南下征戰。趙構從應天府向南一路逃亡,從鎮江到臨安(今杭州)再至明州浙江沿海一帶,才勉強改變初衷任用主戰派成員岳飛韓世忠等將軍。雖然啟用岳飛等將軍,但是以鎮壓反軍土匪為主,震懾金軍為輔,北上收復失地的計劃等同於無。趙構一直重用的是以秦檜為首的主和派,且一直尋找機會與金國求和。為了表現出自己求和的誠意,屢次叫停已經取得部分勝利的岳飛等在前線奮勇殺敵的將士,導致宋軍與金軍的戰爭處於膠著狀態,金軍打不過以岳家軍為首的宋軍,而岳家軍也不能北上收復失地。

綜上所述,秦檜只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最大的大boss還是宋高宗,只要他不改變求和政策,岳飛是不能如願北征迎回“二聖”的。或許岳飛抗旨不遵可以實現夢想——“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以上是個人拙見,請不吝賜教。


陳情未來


在回答問題之前,先說下當時的時代背景。

當時的情況是,長江以北被金國佔據,南宋佔有長江以南。

南宋軍事力量薄弱,軍隊組成人員複雜,戰鬥力不強。金國軍隊由於常年戰鬥,加上有降兵,可以利用佔領區補充後勤和兵源,軍事力量佔有極大優勢。

南宋軍隊在戰場上只有少數的勝利,金國在戰場上有優勢,南宋的勝利不足以改變金國佔據主動性的大局。南宋想打敗金國的可能性非常小,那麼,迎接“二聖”就無可能。

南宋軍隊大都掌握在幾個主要將領手中,這些將領威信很高,如果叛變,會對南宋朝廷造成致命打擊。南宋的皇帝和大臣都對這些武將充滿戒心,恐怕尾大不掉,對武將不信任。

根據以上背景可以知道, 岳飛能夠收復失地的可能性非常小。

岳飛要繼續北伐,皇帝和大臣都會阻攔。因為如果繼續打仗,無論是失敗和成功,都會對皇帝和大臣利益造成影響。

敗了,南宋有可能亡國,皇帝大臣會做亡國奴。勝了,兩個回來的皇帝如何安置是個問題,岳飛權力和影響太大,會直接影響皇帝大臣的地位。

無論是沒有秦檜這個人,還是有秦檜,秦檜不陷害阻攔岳飛,岳飛也無法收復失地,迎回“二聖”。


話史人


南宋時秦檜作為主和派的首領,他對金人搖尾乞降,對主戰派民族英雄岳飛殘忍陷害,而留下千古罵名。近來有人對其言行加以分析,發現他有著更今人厭惡的一副嘴臉——秦檜是金國奸細。

說秦檜是奸細,真正提供證據的是金人。宋嘉定七年,宣宗為避蒙古兵,遷都南京,其主意就是秦檜提出的。在兩兵交戰時,秦檜還主動去誘當時的大臣張浚、韓世忠等投降。

秦檜是奸細還有很多證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