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交公糧

國家宣佈給退休人員增資五個百分點,我舉雙手贊同,因為我也是體制內的人,更因為受疫情影響,國家財政收入不增反降,國家沒有忘了那些曾經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然而,我最希望看到的是給六十歲以上的農民多點補貼。回憶一下三十年前的幾個詞,提醒我們不忘本。

公糧。記得三十年前,糧食收割完畢,曬乾了,揚好了,裝在袋子裡,報到地排車上,拉到五里外的糧所,排隊,取號,提心吊膽的等著驗收。就像剛談戀愛的姑娘在等待戀人的到來,怕他不來,又怕他亂來。糧所工作人員手持一根尖嘴的鐵管,狠狠插進袋子裡,哧溜一下又拔出來,管子裡就裝滿了麥子,用手指捏住一兩粒,用牙咬一下,這時候是交公糧的農民最緊張的時候,因為工作人員嘴裡蹦出來的行或者不行意味著今天的活幹完幹不完,行,農民就長出一口氣,歡天喜地的把麥子拉進庫裡,過磅,拿完成公糧任務的單子。不行,農民臉上的汗珠馬上就增多了,卑微的看著工作人員,央求著用機器測一下,同時嘴裡嘟囔都曬了這麼長時間了,怎麼就不合格。工作人員高興了就捏幾粒麥子放到一個類似於今天的核桃夾子裡,用力一夾,在農民面前晃一晃,看看水分多吧。然後農民無奈就拉回去,再曬,再揚,再裝,再拉,再測。

交了幾十年公糧,老了,不中用了,希望國家多給點補助,讓農民安度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