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會擴容到深圳嗎?

灣區壹房產


大亞灣擴容應該不會到深圳,大亞灣和深圳接壤的是大鵬新區,有生態紅線,應該不會被納入,大興土木的。

如果劃一部分大亞灣納入深圳,需要中央決策。深圳喊了直轄這麼多年,還沒有具體動靜,也許深港一體化會來的更早。


流沙之淚


大亞灣會擴容到深訓的。深圳是特區,地盤本身不大,把大亞灣收進是早晚的事。




Z一G一M


2020年大亞灣已經走過了27年歲月。從曾經的小漁村快速發展成為今天的灣區引擎,城市的變化是日新月異。今年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落地和深圳東進戰略的進一步實施,讓更多的人把目光放在了大亞灣.相信大亞灣未來的發展必定欣欣向榮。

深圳東進及深莞惠同城化發展戰略落實需要時間。“東進戰略”的利好是無疑的,但是真正的帶動作用還要取決於政府的投入,會有多少項目落地完成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將相關的配套建設起來了,才可以提升區域的吸引力,帶動企業和人口的進駐。其次,從時間上來講,交通是該戰略中的重點,尤其是最為重要的連接東部和中心區的軌道交通,非常重要,但是建設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


“東進戰略”促進了深莞惠經濟圈(3+2)全方位合作和一體化發展,更有力地發揮深圳經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為深圳以及粵東粵北未來打開富有想象力的發展空間。其實質已經畫好一個圈,讓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乃至深莞惠同城化協調發展,既然已經確定這樣一個大方向,那麼可以肯定的是短期大亞灣被併入深圳幾乎可能性為0,因為已經失去了大亞灣併入深圳的的概念上的意義。深莞惠已經作為同城化戰略在發展了,反而把大亞灣併入深圳,只會產生負面和不必要的麻煩,與其如此,不如大力藉助粵港澳生態圈去發展。

併入深圳沒有可能性。首先行政區劃需要中央政府決定,需要研究多年,難度很大。目前時機尚不成熟,行政區劃併入意義不大。

其二:深圳相連的物理空間會使產業梯度轉移。產業發展空間已經超越了行政區劃。產業轉移將使大亞灣受益,但是大亞灣準備還了嗎?

從產業來看:深、惠兩城的產業互補整體綜合來看,深圳和惠州之間的產業是錯位發展,未來或將達到協同共進發展,比如雲計算、電子信息或為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等。深、惠兩城的產業也形成互補

其三:土地、房地產價格、勞動力、人才等要素,大亞灣有絕對優勢。自身軟環境和硬環境的打造才是最重要的。目前大亞灣片區有一個讓人詬病的標籤:缺乏人氣。缺乏人氣不因為別的,只因為缺乏承接人口的產業和配套。人才願意往哪走?有不錯的工作和收入、有良好的生活環境的必備的因素。因此只有通過引進並培育產業發展,建設更好的配套,才能吸引人口流入。比如:松山湖新區的發展歷程,松山湖新區通過打造產業基地和招商引資,經過近20年的發展,已引進華為機器、華為終端總部、中集集團等科技企業。目前園區擁有上市、掛牌企業20家,上市後備企業14家。這些企業在松山湖新區乃至東莞在城市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路上做出了巨大貢獻,取得了傲人的成績。隨著深圳都市圈規劃的編制、大灣區城際鐵路的推進,深惠同城的時代逐漸開啟。隨著深圳、惠州互補型產業的發展,大亞灣要素資源稟賦有相對優勢。


深圳東擴戰略來分析一下大亞灣的未來

一、深圳需要走出空間狹小困境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口和產業大規模集聚,深圳發展空間不足的矛盾日益凸顯,土地面積僅1997平方公里,是我國內地空間最狹小的大都市,人口和經濟密度遠超其他副省級以上城市。深圳市“十三五”規劃2020年人口將增長到1480萬,人口密度將超過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大都市香港。(一)空間狹小成為制約深圳發展的最突出矛盾。深圳是中國人口增長最快的城市,由於空間狹小,土地供應少。空間狹小還制約深圳中心城市功能完善和綜合競爭力提升,科學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缺少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成為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最薄弱“短板”。要補齊“短板”,也需擴大城市發展空間。

(二)高速發展的深圳要突破空間狹小困境需構建深莞惠大都市圈

  深圳與東莞、惠州山水相連,共建大都市圈有深厚基礎。東莞土地面積大於深圳,惠州更是深圳的6倍,人口和經濟密度遠低於深圳。深圳要突破空間狹小困境,必須構建深莞惠大都市圈。從經濟總量來看:1980年,深圳的GDP總量約2.7億元;到了2019年,GDP總量約26927億元,在

40年間實現GDP增長了近1萬倍。目前已經超越香港!2019年深圳增加的常住人口約40萬。以3人為一個單位計算,住房需求增加了約10.3萬套,而新增住宅約4萬套供求關係不平衡。

二、深圳正構建港深莞惠世界級大都市圈

粵港澳大灣區地處亞洲東南部的核心部位,現有人口6672萬,GDP 1.36萬億美元。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深化,未來綜合實力將超過東京、紐約大灣區,佔據“亞洲世紀”經濟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其中港深國際大都會可成為聯繫70多個英語國家、50多個亞太國家的國際交流樞紐,澳門―珠海國際大都會可成為聯繫近10個葡語國家和80多個拉丁語系國家的國際交流樞紐,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輻射全球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樞紐。

深圳東擴與大亞灣發展的關係需要找到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抓住都市圈空間體系下的規劃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交通網絡化、政策協同化、治理跨城化這五大關鍵“點”。而不是簡單行政物理空間的合併。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極核區裂變漂移值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