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風物誌|400年石拱橋凝視繁華滄桑演變

楚天都市報4月21日訊(記者陳俊 通訊員陶鵬)細雨如絲,水流湍急,一座古樸拱橋,掩映在雨後茂密樹木之中。21日,記者在利川當地嚮導帶領下尋訪一座修建於明朝末年的石拱橋。歷經400餘年風雨,拱橋完整無損屹立不倒。絕妙的是,此橋建於兩條江河交匯之處,古時曾為城內繁華所在,如今遠處高樓林立,記載滄桑鉅變。

荊楚風物誌|400年石拱橋凝視繁華滄桑演變

從利川城區出發,來到東城騰龍小學不遠處,新建的河堤寬闊平整,清江緩緩流淌。沿著綠樹成蔭的小路,就能來到這座石拱橋前。橋上幾株大樹綠意盎然,枝葉繁盛幾乎將橋面遮住大半,古樸而清新。橋下是兩條河,發源於利川市元堡鄉的忠孝河與清江交匯在此,從而出現了兩條河交匯、江中現孤島的天然奇觀。由此,這座古老的石拱橋就被形象地稱之為“兩會灘橋”。橋頭還有利川市政府2011年立的文物保護石碑。

荊楚風物誌|400年石拱橋凝視繁華滄桑演變

利川市文物局局長孫孺介紹,據《利川縣誌》記載,兩會灘橋修建於明朝末年。明始於1368年亡於1644年,即使按最保守的估算,它至少也有400餘年歷史。在利川,此橋即便不是最老也會是最老之一。整整四個世紀,這座石砌之物以紋絲不動的姿態傲然而立,並親眼目睹了數個朝代的依次更迭。難得可貴的是,它依舊不悲不喜,根基不移。只不過,歲月侵蝕,許多游龍翔鳳的精美石雕,已經被堆積的厚厚泥沙深深掩埋。

或圓弧、或月牙、或懸鏈,單從外形上講,中國的石拱橋都是大同小異,兩會灘橋也概莫能外。只不過,歷經四百餘年風雨,石拱橋並未受到大的破壞,歲月並沒有在它身上留下多少痕跡,這不得不讓人感嘆它的“駐顏有術”。

荊楚風物誌|400年石拱橋凝視繁華滄桑演變

利川民俗專家譚宗派介紹,兩會灘橋承載著一段厚重歷史。

清朝以前,現東城城隍和巖洞寺一帶是利川最為熱鬧的黃金地帶。前者曾有香火旺盛的城隍廟,巖洞寺裡也曾供有幾尊鑄造於宋朝時期的銅菩薩。那些年,此間人口密集、商賈雲集,其繁華之狀堪比清明上河圖裡的東京汴梁。忠孝河與清江既有灌溉之利又有護城之用,扼守其中的兩會灘橋,就成為東入利川的交通要道。

進入清朝以後,利川城的中心開始向北推進,隨後東渡口(現東門大橋位置)、中渡口(現黃石大橋附近)和西渡口(後被西門老橋取代)相繼建成。如此一來,繁榮多年的兩會灘橋便沉寂落寞,更兼隱於如今城區的偏僻之處,故不為外人所知。

在兩會灘橋上游20米處,一棵老樹已倒臥在河面上,河面也漂浮著一些雨水衝來的枯枝垃圾。利川市水利局局長劉亞鴻也來到現場,第一時間組織相關人員清理了樹枝和漂浮垃圾,並表示今後要加大對此地的管理和保護,也呼籲廣大市民要愛惜水資源,保護水環境。

河堤也是慢行步道,偶有三兩市民來此,走到拱橋邊多會駐足流連片刻。指點議論一番,說著似水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