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建築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行業?

人類的歷史,某種意義上是一部工程發展的歷史。工程,承載百姓生活、國家偉業,也承載時代夢想。在每一個國家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建築業都是迅速發展的行業,隨著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持續推進,中國建築業也在迅速發展,2019年建築業產值近25萬億元,就業人數5500萬,近十多年來建築業增加值佔國家GDP的比重近7%,就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的7%,這樣的行業是顯然的支柱產業。


探究:建築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行業?


建築業從業者有沒有支柱的感覺?有!在飛馳的高鐵上、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在沒有紅綠燈的高架橋上……但更多的時候沒有!討薪跳樓的農民工、短命的豆腐渣工程、死亡數十人的超大事故……傻大粗黑、沒有進入門檻、利潤率低、做完工程收不到錢、技術進步緩慢。巨大的反差,使這個支柱行業的從業者,無法找到支柱的感覺。在建築業市場、政策急劇變化的今天,每個從業者對這個行業既懷著滿腔熱愛,又充滿困惑與彷徨。建築業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行業?

1、建築業是主動還是被動行業

建設只是固定資產投資物化的手段,不管建築業從業者承不承認,建築業是被動行業,受其他行業的發展和投資的直接影響,並不能自發式增長,是需要其他行業的投資帶來建設業務的,比如製造業投資建設新的生產線、房地產企業投資開發新的樓盤、國家投資規劃新的路網建設等。正如業內某知名人士所言“建築業不能靠自己投資養活自己,就像開飯店的不能靠自己吃飯解決飯店的生意問題”。

在我國整個城鎮固定資產的投資中,製造業、房地產業、基礎設施領域加起來共佔75%,其中,製造業佔35%左右,房地產業和基礎設施領域各佔20%左右(例如,2018年的63.5萬億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三大行業合計投資48萬億元,其中,製造業投資20萬億元、房地產投資14萬億元、基礎設施投資14萬億元)。儘管如此,來自這三個行業的投資對建築業的推動作用是有差別的。

首先來看製造業。作為固定資產投資的“大頭”,製造業中廠房的新建、擴建、改建等,都會拉動建築業的發展。那麼,對製造業的投資有多少流向建築業呢?研究發現,不同細分製造業情況差別較大:在傳統產業,例如鋼材加工工廠的建安工程費佔項目總投資的比重在30-40%;在多數製造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中,設備購置費佔比最大,大部分的投資都用於工廠生產流水線設備,而用於建築安裝工程的投資一般不會超過30%;在一些高科技技術的製造產業,例如芯片、汽車製造等,用於建築安裝工程的投資比例更低一些,例如,在某電子芯片產業基地建設項目總投資中,固定資產投資佔項目總投資的83%,其中,建築安裝工程投資佔項目總投資的26%。總體來看,製造業的投資中流向建築業的部分多數情況在25-40%。

其次來看房地產業。對房地產的投資也是固定資產投資的重要方向,而且房地產與建築業息息相關,其投資態勢直接影響到建築業的發展,但其對建築業的拉動作用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大。房地產開發過程中的各項費用包括土地費用、建築安裝工程費、管理費用、貸款利息、稅費、其他費用等。其中佔比最高的當屬土地費用,佔比達30-40%,並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前期工程費、貸款利息、稅費、其他費用等加起來佔比也已經超過了30%;而真正形成建築業產值的建築安裝工程費佔總投資比重不會超過40%。因此,對房地產的投資中大約有40%會流向建築業。

最後來看基礎設施領域。基礎設施投資對建築業的拉動作用最大,但不同細分行業差別較大。一般而言,地上工程對建築業的拉動作用要遠遠高於地下工程。在地上工程中,市政道路工程比城市軌道工程、鐵路工程對建築業的拉動作用更大。例如,某地鐵工程的項目總投資中,建築工程投資佔比35%、安裝工程佔比5%,總投資中大約40%流向建築業;某經營性高速公路的項目總投資中,建築安裝工程費佔總投資比重達68%,總投資中大約70%流向建築業。總體而言,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轉化成建築業產值的比例最高,某些細分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70-80%都轉化到建築業產值裡了。

正是得益於製造業、房地產業、基礎設施領域的巨量投資,帶動了近年來建築業的大發展。

2、投資能解決建築業務的發展問題嗎

轉型升級是建築企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尤其是大型建築企業。建築企業轉型的模式主要是向建築行業價值鏈的前後端延伸,朝前端延伸參與項目的投融資,朝後端延伸參與項目的運營和維保。

參與PPP項目是建築企業朝前端延伸的業務轉型。自國家在基礎設施領域大力開展PPP模式以來,眾多的建築企業積極參與這種模式,一些大型建築央企,也藉助這種模式大力向基礎設施領域轉型,在較短的時間內,基礎設施業務迅猛發展,連續幾年,業務增速達到30%以上。但僅僅三四年,建築企業發現,持續參與PPP項目和大量的項目投資,僅僅靠自己自身的經營利潤或者經營現金流來支撐無異於杯水車薪,而從金融機構舉債,則變成企業加槓桿,不斷抬高的資產負債率,讓企業的財務狀況惡化,企業經營風險不斷增加。基礎設施PPP項目投資金額大、回報率低、回報週期長,加上中國建築行業法律還不夠完善,大量甲方拖欠工程款,使建築企業的應收帳款居高不下,投資的資本支出和收入端居高的應收賬款,嚴重製約著中國建築企業的投資能力,即使應收帳款不高,建築企業的投資能力也是有限的。

時間和實踐已經給了我們答案,從2018年以來,建築企業大幅減少了PPP項目的投資,一些早期的激進投資者,也在近兩年開始爆倉,陷入債務危機。在PPP之風減弱以後,建築企業經營者進一步認識到,PPP項目投資所需要的大量資金靠自身利潤來維持幾乎不可能,靠明股實債銀行貸款,也無異於飲鴆止渴。作為被動行業,有投資才有建築業務,但是建築企業自身的投資解決不了業務發展問題,企業不要試圖用投資解決自己的建築業務問題,主要是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建築企業長期從事的工作是工程物化,企業所擁有的專業能力也侷限於工程項目的管理,項目投資、運營所需要的能力,已經超出了大多數建築企業的能力,在資源、人才、管理體系方面,都有很大的侷限性。

第二,每個工程項目建成後的運營具有專業性,建築企業不可能投入那麼多資源去從事運營,即使能勉強應付,也可能因為專業性不夠或者沒有規模效應,長期難以為局。

第三,建築業務是輕資產業務,建築企業也是輕資產企業,大部分資產的流動性很強,在重資產業務和重資產運營方面能力欠缺。建築企業從輕資產變為重資產,企業資產的流動性迅速下降,資金週轉速度迅速下降,在高資金成本的背景下,企業很容易陷入流動性困境。

過去數年PPP項目起起落落,冒進的企業已經被這個風口打倒,部分激進的企業依然在痛苦中煎熬。這一短期的教訓再一次驗證,建築行業是被動行業,大多數企業不能靠投資解決建築業務的發展問題,建築企業要依靠自己在工程項目上的物化能力來支撐長遠的發展。

3、建築業務的價值在哪裡

投資者才是建築行業的衣食父母,只有真正能幫甲方解決問題的建築企業,才有更好的發展前景。而在甲方待解決的種種問題中,核心是品質問題和成本問題。

建築企業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思考:

第一,從全生命週期來考慮,由“重建輕養”到“建養並重”。

以高速公路為例,我國高速公路的建設成本大約在8000萬元/公里。養護成本中,小修保養的成本大約在6萬元/公里,中修工程的成本大約在145萬元/公里,大修工程的成本大約在490萬元/公里。根據行業現狀,我國公路中大修年限已由“額定五年中修、十年大修”縮短到“三至五年中修、五至八年大修”。據現有大中修頻率,以“三年一中修”、“六年一大修”計算,一條高速公路在設計年限(十五年)中將面臨約兩次大修及三次中修,每公里養護成本將超過1415萬元。


若能基於全生命週期的建設運維理念,在建設階段就考慮到後期養護需求,那麼每將一次大中修轉化成預防性養護,每公里道路養護成本將減少400餘萬元。因此,作為施工方,幫助甲方降低成本,需要從全生命週期的角度來考慮,要積極引導甲方的成本思想,從“重建輕養”到“建養並重”,同時也要提升自身工程質量管理水平,打造高質量工程,這才是甲方所急和所需。

第二,快速提升工程總承包管理水平。

BOT是一種社會價值比較高的業務模式,工程總承包則是一種客戶價值比較高的業務模式。工程總承包的核心理念是讓建設單位能“花錢買省心”,在該模式下,建設單位只需提出功能需求並向總承包單位購買專業服務,總承包單位根據建設單位提出的功能需求,完成勘察設計、施工、採購、調試等工作,向建設單位交付符合雙方合同約定的工程。

對甲方而言,總體上最好的模式仍然是工程總承包模式,對當下的我國建築企業而言,工程總承包是終極模式,是市場的選擇。但是工程總承包模式下,建設方和總包方彼此的風險都很大。對於總承包單位而言,要實現價格可控(固定總價)、工期可控(固定工期)、性能要求達標(質量合格),需要具備足夠的風險承擔意識和相應的風險承擔能力,堅守契約精神,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客戶價值;對於建設方而言,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工程總承包模式,思維轉變不到位,也會對工程總承包模式價值的發揮帶來負面的影響。

基於此,承擔總承包角色的建築企業,一方面要快速提升工程總承包管理水平,包括工程建設和管理實施水平、風險意識和風險管理水平、信用意識等,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地去影響甲方,推動甲方轉變思維模式。只有幫甲方解決了品質和成本問題,建築企業自身才能實現良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