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招助你改變家庭育兒中的“豬隊友”

“我正在對孩子諄諄善誘,耐心教導。老公在旁邊大聲地吼:說這麼多幹什麼?就是欠打!孩子哇哇大哭,我一晚上的耐心教導,感覺全白費了!”

“孩子超重,都變成個小胖墩了。可是每次制止孩子吃零食的時候,公公婆婆都在旁邊唸叨:孩子想吃東西都不給,這當媽的心真狠!孩子備覺委屈,我也覺得教育孩子真難!”

“孩子在家犯錯了,我罰孩子面壁思過十分鐘。孩子的爺爺奶奶卻把孩子帶進房間看電視,還說我小題大做。”

“我在教孩子寫作業,孩子他爸不幫忙就算了,還在旁邊看小視頻,吵得孩子一直分心。叫他關掉手機,他還覺得是孩子自己不能專心!”

類似這樣的話,平時和寶媽們聊天時,經常聽到。關鍵時刻掉鏈子的爸爸,無時無刻不在溺愛孩子的老人,教育孩子本來就很辛苦,再碰上家裡的“豬隊友”,不少媽媽表示,真的太艱難了。

2招助你改變家庭育兒中的“豬隊友”

1 帶孩子,儘量自己來

如今這個年齡段做父母的,基本都是80後、90後了。而其中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年紀不大,還不會帶孩子,或者工作忙,實在沒時間帶孩子,於是把孩子扔給老人帶的比比皆是。

很多老人在帶孩子時,由於過度寵溺,對孩子有求必應,從而與年輕人發生爭吵和矛盾。

那麼為什麼老人帶孩子總是會出現溺愛呢?中國傳統裡有一句話叫隔輩親,因為隔著輩,老人會認為,給孩子定規則以及孩子應該怎麼教育,是父母輩的責任。老人自己只是協助者,他們享受親情的幸福,卻不願意成為那個制定規矩的“壞人”。

我有一個同事小何,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小兩口年輕貪玩,孩子全程都是老人幫忙照顧。等到孩子上了小學,小何開始輔導孩子功課時,發現從前覺得乖巧懂事的孩子,卻有那麼多的缺點:看電視沒完,磨蹭,愛哭鼻子等。

小何如果教訓孩子,老人就不樂意,而孩子也只肯聽老人的,從而讓小何覺得自己無能為力。

後來小何生了二胎。由於老人身體健康的原因,二寶就由小何自己帶。自己帶確實挺累,但小何覺得二寶更聽自己的話,累點也值得。

如果在家庭育兒中,老人承擔著主要責任,那麼孩子遵循老人的規則和習慣,父母如果去指責或者糾正孩子,確實很難起到作用。只有儘量自己承擔起育兒的責任,孩子才會去遵循你的原則。

2招助你改變家庭育兒中的“豬隊友”

2,帶孩子,爸爸不該是旁觀者

和喪偶式育兒相比,詐屍式育兒更讓人惱火。有一些爸爸,平時對孩子的事情不管不問,等到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或者犯了什麼錯誤的時候,跳出來教訓一頓或者打一頓,就感覺自己是個合格的父親了。

中國自古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這讓很多男士認為帶孩子是女人的責任。而男人在外工作繁忙,回到家後已經沒有精力去教育孩子了。

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第一次競選總統期間,曾經不無得意地說道:

我未必是一個好總統,但我一定是個好父親,因為在長達21個月的競選時間裡,我從來沒有錯過一次女兒們的家長會。

不僅如此,奧巴馬每天晚上還會和女兒們共進晚餐,並且耐心地回答孩子們的問題。

奧巴馬說:我不可能當一輩子的總統,卻要當一輩子的爸爸。

2招助你改變家庭育兒中的“豬隊友”

那些缺席家庭教育的爸爸們,其實都是覺得教育孩子和自己無關罷了。

如何讓父親認識到自己在教育上是不可缺少的?

在孩子剛出生時,由於做媽媽的早就進入了角色,而大部分爸爸還沒有進入父親的角色,這個時候,媽媽要有意識地多讓爸爸參與到育兒中來。看到小嬰兒在自己的照顧下,慢慢成長,作為父親的責任感自然也就慢慢深入骨髓了。

大多數爸爸都不會主動去學習育兒知識,這個時候,媽媽也需要把自己學習到的知識與爸爸分享,讓爸爸也知道教育孩子是夫妻共同的責任。而且學習了育兒知識,再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不至於束手無策,自然也就不會出現媽媽在耐心教育,而爸爸只會打罵的場景了。

在家庭裡的每一個成員,本身都並不想成為教育孩子的“豬隊友”,每一個人從內心都是愛孩子的,但由於種種原因導致教育觀念的衝突或缺失,形成了各種矛盾。重要的是解決矛盾,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創造更好的條件。

你願意成為教育孩子過程中的“豬隊友”還是“神助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