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的崛起,歐洲需要的是醒悟

日經英語11/24刊登Lionel Barber的文章,分析歐洲應如何應對中國發展帶來的挑戰。作者是《金融時報》前編輯和泰特美術館主席。


面對中國的崛起,歐洲需要的是醒悟

包括日本、中國和韓國在內的15個國家之間的泛亞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即RCEP,對西方敲響了警鐘。

在美國缺席的情況下,RCEP是經濟力量東移的最新跡象。中國第三季度從新冠疫情中驚人的反彈,與歐洲相對微弱的復甦形成鮮明對比,歐洲各國政府仍在與第二波疫情作鬥爭。中國已成為歐盟最重要的貿易伙伴,鑑於北京21年前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無疑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比利時前首相、歐盟理事會主席、布魯塞爾歐洲政策中心的主要成員赫爾曼-範龍佩說:"中國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追趕上來。"。

範龍佩是一個俳句詩的信徒和出版商,他對亞洲非常瞭解。他觀察到,中國的崛起和唐納德-特朗普的"美國優先"保護主義在歐盟的政治詞彙中創造了一個新詞:戰略自治。歐洲渴望擺脫被兩個超級大國夾在中間,但是,"戰略自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首先,歐盟必須判斷在哪裡最能劃出自由的空間。是應該專注於培育特定的產業部門,打造"歐洲冠軍"?還是制定類似於《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這樣的標準?只是,這一標準後來被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採用了嗎?

歐盟有一個遠比RCEP模式更發達的內部貿易集團,域內單一市場。但是,單一市場同樣需要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限制各個國家補貼部門的自由裁量權。因此,旨在保護部門抵禦美國或亞洲競爭的戰略,可能會觸犯歐盟關於競爭和適用國家援助的規則。

2014年至2019年期間,歐盟委員會反壟斷當局在強大的瑪格麗特-維斯塔格的領導下,阻止了六個不同行業的合併:電信、金融服務、水泥、銅、鋼鐵以及最值得注意的鐵路。在最後一個案例中,丹麥專員阻撓了西門子和阿爾斯通之間的合併,以創建一個歐洲冠軍,以對抗中國國家支持的火車製造商華潤集團的迅速崛起。

這家中國巨頭本身就是兩大鐵路設備集團的融合體,2017年營收300億美元,在列車、服務和信號領域佔據全球市場12%的份額。西門子和阿爾斯通加起來的銷售額將達到150億美元,約佔市場的9%。維斯塔格的決定在柏林和巴黎激起了憤怒,要知道,重商主義的本能可以追溯到17世紀末。

然而,自新冠病毒大流行爆發以來,政治潮流已經發生了轉變。政府被迫提供數十億歐元的財政援助,以維持公司的生存。國家突然成為經濟中的前臺和中心。

其次,新冠狀病毒大流行使互聯網渦輪化,凸顯歐洲與亞洲國家的數字差距。歐洲大多數國家政府在數據管理方面要想趕上新加坡、臺灣和韓國,實現可靠的追蹤和追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與中國大陸相比,在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上的滯後更為嚴重。

第三,中美兩國在採用華為技術公司第五代,即5G超高速寬帶技術上的殘酷遊說活動,清醒地提醒歐洲人沒有技術選擇。華為在十多年前就消滅了阿爾卡特等公司的競爭。

最後,是"英國問題"。在退出歐盟後,英國政府宣稱需要制定新的產業政策。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堅持最大限度的靈活性,不受歐盟規則的約束。上週,他公佈了一項10點計劃,以使經濟擺脫碳排放,國家將支持風能產業和新的核電站。"我們將把英國打造成風能的沙特阿拉伯,"約翰遜承諾。

歐洲大陸擔心,一個不受約束的英國可能會利用國家援助成為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這也是為什麼歐盟在脫歐談判的最後階段就未來的貿易協議玩起了硬仗。成員國還希望藉助1.8萬億歐元的夏季救援計劃,為其飽受疫情蹂躪的經濟提供幫助,包括在債券市場上共同借款的規定。這將包括對"戰略"產業的數百億支持,尤其是在數字技術領域。

歐洲還表示,願意與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建立更緊密的關係。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在本月的一次演講中表示,美歐享有全球合作"不可或缺"的權力和影響力。共同議程將涵蓋氣候變化、貿易和數字問題--包括對亞馬遜、臉書和谷歌等大數據巨頭的徵稅問題。

20年前,歐洲政治家們採用了類似的豪言壯語,推出了"2000年議程",要讓歐洲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最具活力和知識型的經濟體"。然而,大部分目標都沒有實現。同時,今天的不同之處在於,中國已經成為世紀之交幾乎無法想象的經濟力量。歐洲不能再失去一個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