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實行“一三制”彈性週休假制度,對恢復經濟真的有幫助嗎?

5月22日,全國政協委員喬旭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休閒消費成為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要,但當下集中休假模式逐漸顯現出公共服務壓力較大、個人體驗品質不佳、小長假頻次較少等弊端,帶來交通壓力和安全隱患。為了讓百姓大眾擁有高質量假日,充分發掘假日經濟潛力,助推疫情之後中國經濟快速恢復,他建議在全年週休日總量不變的前提下,鼓勵單位將相鄰週末雙休日 " 二二制 " 調整為小週末公休一天、大週末公休三天,即週末休息一天和三天交替進行,形成 " 一三制 " 彈性週休假制度。

此番論述,真的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有網友表示:三天假也幹不了什麼,中間只休一天會讓我十一天都很累,工作效率也低,大家可以想想每次長假前後的調班,人有多累,長達一個月的辛苦換一次連續的假期,人也不是機器人,不要為了提意見而提,週末雙休是為了讓大家勞逸結合,休息不到位,人累得受不了,寧可沒有三天長假的快樂,我也不想去痛苦11天。

有人說:五天班,休兩天,整理整理思緒,勞逸結合。休了一天,萬一有點事,就連著十一天不休,像個陀螺一樣過十一天,誰受得了……

也有網友表示,很期待這樣的彈性週末,可以有很多的小長假陪家人出遊,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兒……

建議歸建議,民意歸民意,這就是著名的:二八定律。說白了,談論可以,但是絲毫不影響後期的政策的落實以及實施。那麼就施行彈性週末這個提議來講,真的能助推疫情之後中國經濟的快速恢復嗎?

答案是肯定的,據瞭解,2019 年 " 五一 " 假期全國旅遊總收入高達 1176 億元," 十一 " 長假全國餐飲零售總額達 1.52 萬億元,充分彰顯內需市場潛力巨大和假日經濟的引擎作用。那麼調整了週末之後,一年中會憑空多出至少12個“五一小長假”,這將會對中國經濟的復甦有著非常有利的推進作用。難道還有什麼政策能比得上這樣的“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恢復經濟”的方式嗎?

這裡恢復經濟是目的,彈性週末是手段,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才是重點。

建議實行“一三制”彈性週休假制度,對恢復經濟真的有幫助嗎?

發展經濟,為什麼要刺激消費,擴大內需?

根據經濟學的理論,可以知道,一個人的收入是另一個人的支出,而一個市場就是包含無數筆這樣的交易,交易產生價值,交易越多,市場越繁榮。經濟的三駕馬車,出口,消費,投資。一個一個來說!

出口,中美貿易戰算是暫停一段落了, 聲明就不念了,我們也會如川普的願,逐步的減少中美貿易逆產,基本上來說,我們出口最大的一塊收入以後就要慢慢的減少了。

投資,這個模式基本上到頭了。說到投資就不能不提四萬億。回到08年,回想一下四萬億,也是擴大內需。當時,四萬億大多是是給了國企、地方大型企業等,希望企業能夠擴大支出,把市場轉起來。結果貨幣的洪水湧向房地產,結果是帶動了房地產及相關水泥、鋼材等行業。一定程度也算了把市場轉起來了,但這是偉哥,吃一次就只能堅挺一段時間,因為水泥不會天天買、鋼材不會天天買,房子更不會天天買,這個循環轉不起來,但是日常消費、服務可以,而且可以形成良性循環,把市場轉起來!

最後再說消費,投資、出口都萎了,那你靠啥?

最後回一下為什麼不提高收入,而要刺激消費?這就是剛開始說的第一句話了,一個人的收入是另一個人的支出,這就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事。

你只有收入高了,你才敢消費,你也只有消費的多了,市場經濟繁榮了,你才會收入提高。當然了,中國人喜歡存錢,消費其實比同等收入的國家要低。其實這裡還有有一個充分必要的問題,並不是你消費的越多,市場就越繁榮,別忘了出口和投資呢。不過現在不是萎了嘛!

叨叨這麼久了,其實歸根到底就一句話,經濟有下行的風險,以前主要是靠出口和投資,消費不振。現在想靠消費,不過這也不是喊了一年兩年了,這也不是一年兩年就可以搞定的,就怕最後又要拿出房地產這個夜壺了!

不懂,舉個例子說

例子1,一個老闆在A地發現了煤礦,他投資100萬挖礦,招聘了100名工人幹活,老闆極力壓榨員工,工人工資低。第一年老闆賺了500萬,每個員工發1萬,剩下400萬利潤,老闆發財了,員工沒錢,採礦結束後,老闆走了,工人也走了,A地也荒廢了。這個是投資拉動。

例子2,一老闆也是挖礦在B地,也是投資100萬,招人100名,也賺了500萬,因為監管和市場政策吸引,老闆給員工每個人4萬,自己留下100萬利潤,他發現,工人手裡有錢了,就要下飯店,看電影,理髮洗浴,購物,甚至把媳婦孩子都接來,需要農貿市場和超市,老闆就拿100萬開了飯店,超市,工人有錢了就消費,老闆又賺了300萬,到這時候,老闆發現,工人需要房子,老闆又去蓋房子了,這樣一來,礦開完了,這裡成了一個繁榮的小鎮。這個是內需拉動。

例1的模式熟悉嗎?就是中國今天搞得房地產,基建拉動經濟,一次性拉動,富裕者是少數人(為何某些人特別喜歡搞大項目),多數人沒錢,沒錢消費,內需不足。

例2就是美國等發達國家,藏富於民,內需拉動經濟循環,民眾有錢了,就會消費,消費根本不用拉動,有錢,沒有後顧之憂(教育住房醫療養老)等,誰有錢了,不是旅遊,逛街,吃喝遊玩呢?人性如此,不用拉動,有錢了,自然會花錢。

所以,內需太重要了,特別是中國這種人口眾多,市場廣大的國家。一旦中國形成了4億到6億人的中等收入階級,持久旺盛的消費就能讓我們的企業特別是民企成為大塊頭,現在的(阿里,京東,騰訊都是如此)中國大企業,他們在國內的收入增加,產品形成最新和最先進狀態後,就可以輸出產品技術到世界,賺外國人的錢。

這一點,中國高鐵和基建已經走出去了,非洲亞洲等國新建的工廠,電網,高速公路等。

實際上,中國早在古代就有人深諳此道。齊桓公有管仲而霸諸侯。(這個故事不懂的可以去查查)

建議實行“一三制”彈性週休假制度,對恢復經濟真的有幫助嗎?

國家為什麼不可以通過多印錢發給百姓來拉動內需?

貨幣本身沒有價值,它只是一種公認的契約,就是可以用來交易的價值憑證,舉個簡單的例子,社會生產了100斤米,為了方便交易國家印了100塊用於流通,那每斤米的價值就是1塊錢,但如果多印了50塊,那社會上就有150塊在流通,但是米還是隻有一百斤,那對應每斤米的價格就會變成1.5元。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但價格傳導不會立即體現,當消費者手中的錢多了,就會更加願意去消費,也更加願意用更高的價格去消費,最終體現就是物價的上漲,也就是通貨膨脹。

杭州通過支付寶發放16.8億消費券,西安也是有很多刺激消費的優惠券,為什麼不直接發現金呢?

國外發錢,國內發券,中國人用智慧告訴全世界:如何用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先搞清楚發錢發券的目的是什麼?其實很簡單,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緩解疫情帶來的經濟下行。那麼看看發錢和發券有什麼區別:

1、某帝發了10億元給公民,結果公民領到錢後拿5億還了信用卡和房貸,2億存了起來,只有3億用來消費,考慮到10%的消費稅率,相當於某帝收回了3000萬,最終結果是某帝花了9.7億出去只帶動了3億消費。

2、某社發了10億消費券給人民,人民領到後發現是滿500減100的滿減券,結果有一部分人房貸都還不起了哪有錢超額消費,導致4億消費券過期;另一部分人美滋滋自掏24億腰包配合6億滿減券使用,考慮到17%的增值稅率,相當於某社回收了5.1億,最終結果是某社花了0.9億元出去帶動了30億消費。

到此,發錢還是發券是不是一目瞭然呢?

個人對於拉動內需的建議:

建立良好的公積金以及社保,醫保制度是重中之重,只有人們覺得沒什麼後顧之憂的時候才願意把手頭的錢花出去;

降低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基準利率,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存款利率降低會使大家不願意把錢存到銀行,如果鼓勵中小企業發展,拉動創業板,更多的人願意把錢進行投資,股票,基金等等,這樣能盤活整個市場經濟;

多放假,建立良好的公休假,國家法定假日相互結合的休假制度,假日絕對是刺激消費的第一生產力,孰不見有多少大叔大媽旅遊一次能買好幾萬的東西出去,所以,多給工薪階層休假也是真理;

提高質量保證體系,完善各種監督制度和責任制,只要讓人們覺得買東西放心,吃東西衛生,享受服務收費透明等等,大家才會把錢放心的花出去,不然感覺處處都被騙,怎麼敢花錢;

提高教育水平,越是金字塔頂尖的人花錢越多,如果整體教育水平都能提高一點,那麼帶動的經濟發展就不是一點點了,教育帶動的是整體第三產業的發展,比僅僅支持第一第二產業影響的太多,但是這個非常隱形,很少有人會注意到。

最後,提醒大家,國家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是一項鼓勵政策,不是強制措施,至於小長假的問題,有能力的可以出去遊玩或者買買買,經濟拮据的還是老老實實躺家裡,或者趁機搞搞副業,如果你連自我的溫飽都解決不了,說句不中聽的話,你拉動的內需真的可以忽略不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